个体社会化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6906866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体社会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个体社会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个体社会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个体社会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个体社会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体社会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体社会化(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体社会化,cqu yqq,一、社会化的含义,二、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三、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四、小结与问题,目录,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个体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逐步接受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社会化的概念,1.社会化的概念:从个体社会角度来说,社会化是个体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并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2.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会化是通过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从而使某一社会及其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3.从社会与个体结合的角度来说,社会化就是将个体的自然人教化成为特定社会的一分子的过程。在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

2、问题: 首先,社会化是使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其次,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最后,社会化是贯穿个体一生的持续过程。,2.社会化的类型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社会化分为不同的类型,2.社会化的类型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社会化分为不同的类型,2.社会化的类型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社会化分为不同的类型,2.社会化的类型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社会化分为不同的类型,(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所谓“镜中我”,即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或她)是什么样子的反映,或者说是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或她)是什么样子的反映。简单地说,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表的感觉来理解

3、自我。,3社会化的相关理论,(2)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米德也对他的“自我”概念做出社会的界定,即他是从社会整体、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的。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社会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就是人有能力预料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并据此形成相应的行为。这种能力是通过“角色借用”获得的,米德将客我在客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模仿,二嬉戏,三群体游戏。,3社会化的相关理论,(3)佛洛依德的自我无意识理论,其主要看法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是无意识的,他认为,个性 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 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受快乐 原则支配;自

4、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或 记忆的部分,它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它是个体在 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 的价值观念形成,它受道德原则支配。,3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二是自主独立对羞怯多疑,(1.5-3岁),五是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12-18岁),七是代际关怀对自我沉浸,(25-65),三是主动对愧疚,(3-6岁),六是亲密对孤独,(18-25),八是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以后),(4)埃里克森的终生社会化理论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持早期决定的看法,认为个体童年经验决定其一生,并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将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因素贯穿到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去。由此,埃里克森

5、将自我发展分为八个心理阶段:,四是勤奋对自卑,(6-12岁),一是信任对不信任,(0-1.5岁),3社会化的相关理论,感知运算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形式操作阶段,(5)皮亚杰的理性自我理论皮亚杰关心人格发展的产生过程,即发生认识论。关心知识的建构过程。皮亚杰的认识的理性主义倾向:研究对象是科学性的认识;通过理性的研究,能够的出具有逻辑与理性的认识过程;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相结合。最后,皮亚杰以智力“操作”类型作为思维发展的标志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3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二、自我中心阶段 (处于模仿阶段,但仅仅是单方面接受规则,并没有寻求游伴),一,纯粹运动性质和个人性质的阶段

6、 (纯粹的个人游戏,缺乏相互交往),四、规则编辑成典阶段 (确定规则,并遵守规则),三、初步协作阶段 (参与者试图展现优势而开始考虑互相控制的统一规则),皮亚杰的儿童规则意识形成,第一个阶段是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天真的利己主义阶段。,第一阶段是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6)科尔伯格的道德自我理论他运用道德两难法作为研究人的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手段。他认为,道德教育过程需要了解学生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进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向更高阶段发展。他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7、:,3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二,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从横向上看,涉及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社会文化的认同,社会规范的学习;社会角色的学习和扮演;生活目标和任胜理想的确定;完善个性的培养等。2.从纵向上看,包括贯穿个体一生的各个人生阶段的不同角色的学习与扮演。,1.掌握生产、生活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3.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4.确定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2.认同社会文化,学习社会规范,(一)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5.培养完善的个性,主要是学习语言,生活知识和培养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情感联系,发展道德及价值判断标准等。,1.童年期的社

8、会化内容,青春期的大量社会化内容是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的,青春期的社会化是一种指向未来角色的社会学习过程,即青春期社会化是在为各种成人生活角色做准备的过程。,2.青春期的社会化内容,成人期社会化主要是个体之前预期社会化的继续,是个体之前预期社会化成果在成人社会生活中的展现和运用,3.成人期的社会化内容,主要内容是个人必须学会调整自己,以求得与社会声望的降低、身体机能的下降、面临死亡,以及一个人的生活失败相适应,4.老年期的社会化内容,(二)个体社会化的阶段内容,三,教育 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一)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教育大于个体社会化,2,教育小于个体社会化(狭义上的教育),3,教育等

9、同于个体社会化 (最广义的意义上的理解),1,迪尔凯姆:“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他认为无论是教育还是个体社会化,其目的都在于传递社会文化,并将特点的社会文化内化于个人,因此,教育等同于个体社会化。,1.教育等同于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职能在于传递社会文化,维系现存的社会秩序。 理想的教育不仅要使个体认同现有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而且还要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教育大于个体社会化,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影响社会化的因素除学校教育以外,还包括家庭、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许多因素,学校教育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影

10、响因素”。,3.教育小于个体社会化,(二)社会化的主要教育机构,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是人们接受社会化最基本的文化环境和最早的单位,是儿童时期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对于成人的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种方式,一是强化,二是模仿。,1.家庭,2.学校,学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专门教育机构,是家庭以外最重要的学生社会化主体。学校具有的特点是:一是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是社会化的专门职能单位,有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以教育目标为主,学校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用强制性的方式要求学生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去扮演

11、特定的学生角色;三是学校的人际交往是社会的预演。学校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儿童被教之以社会生活所需的技能和态度;二是进行各种社会角色的初级社会化,学习各种社会角色的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三是向学生直接或间接灌输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四是使学生学会对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的遵从。,同辈群体是指一些年龄相仿、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社会地位大致相当的人,为了满足情感需要而自发形成的伙伴群体。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满足其在家庭和学校中得不到满足的各种需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导致学生形成、加入或向往同辈群体的主要原因是对于平等的期求。 同辈群体社会化的特点有:首先,同辈群体社会化大部

12、分是在未经事先安排的情况下,在无意中进行的;其次,在同辈群体中,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再次,在同辈群体中,儿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活动内容;最后,在同辈群体中,儿童有自己的亚文化和价值标准。,3.同辈群体,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电视。(今天,通常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称为四大传媒)20世纪80-90年代,社会学家特别关注电视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现在网络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最主要的大众传媒。,4.大众传播媒介,四,小结与问题,一、个体社会化伴随着人的整个生长过程,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二、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将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相融合,最终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的统一,三、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是有其规律可寻的,教育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如何正确运用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四、个体社会化收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整合个体发展的规律与环境是个体顺利社会化的关键,小结,个体社会化中难免收到社会中价值观念的影响,而这些价值观念并不一定能够判定是否对个体有益,教师在在处理这些价值观时应当注意什么?,学校教育在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应该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还是采用创生式的方法?,问题,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