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6906589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心理学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心理学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心理学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心理学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础(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第一节 心理学和心理现象,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的概念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 (个性),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情绪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意志过程,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人格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过程发生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发展规律。,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心理是人脑的功能,1、从物

2、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2、从个体发生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连 。,3、近代医学研究证明,人脑的一定部位损伤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功能丧失,(二)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3、社会实践促进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完善,第三节 认知过程,一、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 1、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意义: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让人们获得外界的各种信息 ; 感觉是人们进行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感觉隔绝”实验),感觉分析器,外周部分,感受器,神经传导部分,

3、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感觉的生理基础,想一想:听觉是如何产生的?,3.感觉的分类 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是接受外界信息,反映外界事 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皮肤觉等五种基本 感觉。(2)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信息,反映自身位置、运动及内脏状态的个别属性。包括内脏觉、运动觉、平衡觉等。,第一节 心理过程,4、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人的感觉能力的大小被称之为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衡量感受性的指标是感觉阈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反之则相反。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二者成反比关系)E=1/R 差别感受性和

4、差别感觉阈限,5、感觉的规律 (1)感觉的适应:感觉器官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中的明适应和暗适应最典型 (2)感觉的相互作用和联觉某种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使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升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的相互作用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3)感受性的补偿和发展 (4)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在短暂时间内仍不消失的现象,(二)知觉,1、涵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知觉的分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3、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2)知觉的整体性:部分与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知识经验,(4)知觉的

5、恒常性,知觉图片赏析,双 关 图,(三)感知觉障碍,感觉和知觉发生异常变化或明显失常时,统称为感知障碍。 1、感觉异常 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倒退;内感性不舒适,2、知觉障碍 错觉: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幻觉: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感知综合障碍:对客观事物能够认识,但对其部分属性,如大小比例、形状结构或时空的动静关系产生错误的知觉体验,二、记 忆,1、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思考过的问题、做过的动作) 记忆的重要意义没有记忆,人的心理活动将永远停留在新生儿水平;是保证人正常生活的前提条件,2、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是

6、以感知过的事物表面形象为形式的记忆,如对人外貌的记忆。 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命题等抽象的语言符号为形式的记忆,如人对语言文字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形式的记忆; 运动记忆,是对做过的动作的记忆。,唉,得学习啦!,第一节 心理过程,(2)按照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 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是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极短时间内的保存,一 般为0.252秒,如果这些信息及时被加工,则进 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被遗忘。 短时记忆,当瞬时记忆的内容引起个体注意后, 信息就会由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其保持时间 一般不超过1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较为有限, 一般72个

7、项目。,第一节 心理过程,长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乃至 终生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反复强化形成长时 记忆。长时记忆的存储容量几乎是无限大的。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如下,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注意,复习,提取,遗忘,遗忘,瞬时记忆,信息刺激,、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识记,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实验证明:有意识记有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1)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2)保持遗忘 保持: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没有保持就无所谓记忆 质的变化

8、:a 保留主要内容及有显著特征的 b 保留某些特点和线索 量的变化:遗忘,(3)再现: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记忆结果的表现 A、再认: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能够确认 B、回忆: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现有意回忆与无意回忆 再认比回忆容易,能回忆都能再认,能再认不一定能回忆 回忆是以联想为基础的,4、遗忘: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 A、遗忘的种类: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B、遗忘的原因: 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学习和记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干扰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这种现象是弗洛伊德为病人实施催眠治疗时发现的)消退说:遗忘是

9、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线索依赖说:遗忘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而造成的信息提取失败。如“提笔忘字”、“话到嘴边说不出” 找一找: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第一节 心理过程,C、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将其规律 绘制成曲线。该曲线揭示了两条规律:一是遗忘 与时间成正相关;二是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五)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备用性,(六)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1、记忆目标任务明确 2、培养学习兴趣 3、增加识记材料之间的联系 4、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复习时机得当;复习方法合理;复习次数适宜,三、思维,1、定

10、义: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间接性:指以其他事物或经验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如护士通过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来判断病人的病情) (2)概括性:指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及其规律的反映,表现在两个方面:,3、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 分类与比较 抽象与概括,4、思维的分类(1)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凭借物的不同直观行动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而进行的思维抽象思维 :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 (2)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类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3) 根据思维的

11、创新程度分类 习惯性思维:常规思维。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在人的头脑中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新的思路寻求新的成果的思维。,5、解决问题的思维 (1)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检验假设,(2)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A、知觉情境: 知觉情境越简单,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易于直接感知,解决问题就越容易 B、定势的作用定势是由先前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 C、动机: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力 动机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也是明显的. 动机强弱与解决问题的关系,可以描述成“倒转的U型曲线”这一曲线表明:太弱与太强的动机不利

12、于问题的解决,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D、功能固着与变通 E、心境:情绪对解决问题有明显影响 积极愉快的心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消极、烦躁、苦闷、绝望的心境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F、迁移的影响迁移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四、注意,(一)注意的概念 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外部注意内部注意 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二)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须做出意志努力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

13、目的,不须意志努力,(三)注意的基本品质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同一时间、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3、注意的分配: 熟练4、注意的转移,第四节 情绪和情感,一、情绪与情感的一般概念,(一)概念 定义: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在内心中所产生的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变化。情绪是人(包括动物)所具有的一种心理反映形式情绪的发生是与机体的需要相联系的(反映客观现实与需要的关系)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决定于人对环境事件的解释和评估,第一节 心理过程,联系:一方面,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 通过情绪 反应得以表达,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 另一方面,情绪变化往往反映内在的情感。,(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

14、别情绪与情感表示的是同一个心理现象,统称为感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区别:,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从需要的角度:情绪多与生物学需要相联系;情感多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从反映的角度:情绪的情景性强、表情和行为表现明显、冲动性大、发生时间短暂;情感侧重于主观感受和体验,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意识性的、往往无明显表情和行为冲动伴随 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可见于人和动物;高级社会性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动物不使用情感一词 情绪过程的发生不可能没有体验和感受,同样体验和感受也不可能脱离情绪过程,二者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着眼点,(三)情绪和情感的成分组成 1、主观体验 2、外部表现 3、生理唤醒,第一节 心理过

15、程,(四)情绪、情感的分类 1.原始情绪 又称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 的与本能活动相联系的情绪。它包括四种类型: (1)快乐:是指个体的生物性需要得到满足时产 生的情绪体验。 (2)愤怒:是指个体需要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的 情绪体验。 (3)悲哀:是指需要的对象遗失、破裂或幻灭时 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4)恐惧:是指个体为了摆脱某种危险情境的需 要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体验。,2、情绪状态 (1)心境:强度小、紧张度小、持续时间长弥散性、基本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 产生的原因:生活中遇到的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的顺利或挫折 作用: 积极的方面:使人精神振奋,发挥创造力,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 消

16、极的方面: 使人精神不振,意志消沉,妨碍学习或工作,(2)激情:强烈、爆发、短暂狂喜、暴怒、绝望 产生的原因:重大事件或意外冲突,过度压抑 作用: 积极的方面:可成为行动的一种巨大动力 消极的方面:认识能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减弱,可能出现冲动行为,以致做错事或说错话,(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原因: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或对个体来说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作用: 应激的积极作用:急中生智,做大胆勇敢的行为 一般应激状态使机体具有防御、排险功能,使人精力旺盛、思维清晰、动作机敏,从而化险为夷 应激的消极作用:急中失智,做出不适当的行为 强烈的应激会产生全身兴奋,使知觉范围缩小,语言不规则,行为动作紊乱。应激状态延续会击溃人的生化保护机制,导致胃溃疡等心身疾病,甚至发生临床休克或死亡,3、社会情感 (1)道德感: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言论、举止、思想、意图 而产生的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等 (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人们认识和追求正理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 的情感体验。如惊奇感、自信感等 (3)美感 是人类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在艺术上表现的美与丑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