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学概论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56905522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2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行政学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教育行政学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教育行政学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教育行政学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教育行政学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行政学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行政学概论(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编:陈孝大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 教育管理专科班课程 胡晓松 2003年5月15日,教育行政概论,学科目录,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教育行政体制 第三章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 课程行政 第六章 教育人事行政 第七章 教育财政 第九章 教育法规与教育行政执法 第十章 教育规划 第十一章 教育督导 第十二章 教育评价,第一章 绪 论,(一)教育行政的含义 (二)教育行政的功能 (三)教育行政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我国教育行政的发展历史和沿革,(一)教育行政的含义,教育行政是政府的职能,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通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对

2、教育事业进行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目的在于保障全体公民的教育权利,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说来主要是两个目标: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对全国人民进行统一的教育);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教育进而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二)教育行政的功能,教育行政的功能: 1. 领导功能。教育行政人员要代表政府对教育事业实施领导,紧紧围绕国家意志和社会需.要来制订教育目标和规划,使教育子系统与整个教育系统的目标相一致,使教育系统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相一致。 2. 服务功能。行政工作就是服务。教育行政就是为教育事业为教育工作服务,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为学校工作服务。 3. 监督功能。教育行政工作

3、者还要及时进行检查指导,联系教育目标,对教师、学生和学校进行考核和监督,(二)教育行政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内容: 教育行政主要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是制度层面,包括教育行政的体制、机构、以及学校教育的制度; 第二个是内容层面,它涉及课程行政、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和设施管理; 第三是方法层面,教育行政工作者要通过立法与执法、规划、督导、评估等手段,来推动教育事业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与前进。 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 文献分析法 调查法 实验研究法 文化人类学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三)我国教育行政的发展历史和沿革,我国古代的教育行政 近代的教育行政 现代教育行政 我国当前教育行政的改革,1、我国古代的教育行

4、政,中国古代的氏族社会中,教育机构极为简单,以官师合一为特征。进入奴隶社会后,教育机构才逐渐具有学校的特性。 西周时期,实施了天子视学制度与养老制度,这是我国早期教育行政的核心制度。 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隋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中央集权教育行政体系。其中有两个方面对后世影响很大:一是设立了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权构和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国子寺;二是创立了科举制 唐朝承世袭了隋朝教育行政的两大制度,并予以进一步完善 。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领导机构 为国子监,古代的教育行政(2),宋朝继承了唐朝的体制,又有两大改进:一是给学校提供比较固定的经费。二是对私学的支持。 元朝在承袭龚宋朝的教育行政体

5、制外,还开设了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后者是为培养精通波斯文字的人才开设的。明清时期,教育行政体制更趋集中:其一,国子监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为一体,并从礼部中独立出来,直接受中央的控制和管理;其二,明清地方教育的管理权也收归朝廷。,2、近代的教育行政,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有三股力量推动着教育及教育行政的变革。1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通过创办新型学校、派谴留学生出国学习。引进了班级授课制,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维新派。 维新派在教育上主张“废科举、兴学堂”。为此,朝廷在北京设京师大学堂,负责管辖各省学堂。1901年特设“管学大臣”,既管理京师大学堂,又

6、是全国教育行政机关的长官。1906年,设立学部,成为清政府的行政部门之一;设提学使司,作为省级教育行政机构;设劝学所,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机构。1909年,朝廷将全国划分为12个视学区,每区派学官2人,按年份到各区视察。这是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开端。3共和派。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8月设立中华民国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作为全国教育文化行政最高长官,并且指挥监督各省市教育行政首长。1913年起,省、区“民政长官行政公署”下设“教育司”,分三科或四科负责教育行政工作。,3、现代教育行政,1从五四到1949年,国共两党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形成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教育行政体系。(1)国民党政府的教育行政 南

7、京国民政府在教育行政上试行了一年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即,将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学术领导机构和教育行政机构,以省为单位组织大学区,大学校长兼任大学区教育行政长官(学习法国)。此制度试行不到两年即被废止,并重新设立教育部,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各省设立教育厅管理地方学校,县设教育局。(2)共产党根据地的教育行政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以工农大众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教育行政的基本经验。其学校系统包括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两部分。红军转移到陕干宁边区以后,继承了江西苏区教育行政的优良传统,这一时期的教育包括三个部分:干部教育、工农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

8、现代教育行政(2),2建国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1949年至文革之前,经历了从向苏联学习到寻找自我的过程。(全面学习苏联也并不太适合我国的国情)。文革期间,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教育行政系统瘫痪。20世纪的最后22年,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政府强调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时采取了很多重要措施,推动了教育的正规化、现代化和国际化,4、我国当前教育行政的改革,1999年6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阐明了我国教育行政改革的六个基本方向: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全面

9、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定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发展的需要) 2调整现有教育体制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教育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改革),我国当前教育行政的改革(2),3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发展和管理地区教育的权力以及统筹力度,促进教育与当地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4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生“的状况。 5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6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第二章 教育行政体制,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

10、三、新中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 四、新中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五、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六、我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七、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教育行政体制 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及有关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教育行政体制的核心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它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配置,教育行政机关与各级各类学

11、校之间管理权力的划分,以及教育行政机关内部的各种权力分配关系。,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2),第二,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组织形态。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隐含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之中。第三,教育行政制度是维系教育行政机构正常运转、发挥职能的基本保证。它对教育行政机构的行政活动和行政职能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第四,教育行政体制的形成是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教育体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五,教育行政体制作为一种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背景条件的变化或教育体制本身的发展,教育行政体制必须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变革。,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国家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

12、育行政权力。根据国家教育行政权力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分配状况和结构特征,教育行政体制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1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2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可分为从属制和独立制。,三、新中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初期,实行军事接管体制。第二阶段,19521957年,实行集中统一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集中管理第三阶段,19581962年,实行以地方分权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的设置与发展,无论公办或民办,都由地方自行决定;高等教

13、育行政权力也开始实行下放。 第四阶段,1963年至“文革”前,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教育行政权力相对集中于中央的教育行政体制。,新中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2),第五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校一度由工宣队、贫宣队管理,后来由“革命委员会”领导。教育部所属的高等院校,全部交由所在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领导。第六阶段,“文革”结束至1984年。基本上恢复了1963年至“文革“前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强调中央教育行政的权威。第七阶段,1985年至今。进行了又一轮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

14、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四、新中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第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第二,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应当有助于教育行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即必须是促进其发展的)第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国外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经验的借鉴必须结合我国国情,而不能生搬硬套 。(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想当然),五、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行政体制。其具体内涵包括: 第一,在政治领导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行政的政治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政治领导机制。第

15、二,在中央、地方、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上,建立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管理的运行机制。第三,在教育行政权力的配置上,坚持适当分散的原则,健全教育行政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组织体系。,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2),第四,在教育行政职能上,逐步简政放权,使教育行政由重直接管理转变为重间接调控,由重微观管理转变为重宏观协调。第五,在教育行政手段上,由主要采用教育行政指令、行政监督的方式,转变为主要通过教育立法、教育督导、教育评估、教育规划、教育拨款等手段行使教育行政职能。 第六,在教育行政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上,根据精简和高效的原则,科学地设计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部门,合理

16、设置行政职位。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不可割裂,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行政体制的目标模式。,六、我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一),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行政体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等原则指导下,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行政体制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各有不同。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一般实行市、区两级办学、两级管理;个别城市在区以下设学区管理本学区基础教育。而在农村,大致有:两级办学、两级管理;三级办学、三级管理;四级办学、四级管理三种形式 (具体见教材 ) 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中的几个问题:第一,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第二,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学校办学缺少生机和活力;第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封闭关系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