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一)经典习题课件(完整版)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6904543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264 大小:4.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一)经典习题课件(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4页
2017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一)经典习题课件(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4页
2017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一)经典习题课件(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4页
2017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一)经典习题课件(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4页
2017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一)经典习题课件(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一)经典习题课件(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一)经典习题课件(完整版)(2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一)经典习题课件(完整版),第1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不能为了强调伦理型文化的优越而去过度推崇宗法制度。这是因为宗法制度( ) 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政治 建立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 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 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A B C D,D,1.D 解析:根据题目的观点“不能过度推崇宗法制度”,即考查宗法制度的局限性,均符合题目观点。,2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

2、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的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2D 解析: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不涉及社会转型的问题。,D,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和世臣通过养士制招揽人才,但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养士制( ) A反映了宗法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B以军功作为标准,授予爵位和俸禄 C打破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B,3C 解析: AB错:A、B两项题目没有反映,故排除; C对:从题目中“士无长君,国无定臣”可知,养士制的出现,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故选C项。 D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增大,周王室日益衰微,故D错;

3、,4(2016年湖南十三校联考)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 这反映了周以后( )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4D 解析:“顺天应民”是指顺应天命,合乎民心,将抽象的天命观和现实中的民心联系起来,A、C两项材料并不能反映,B项重视民心,并不代表人民的主体地位确立了。故选D项。,D,5(2015年辽宁锦州一模)“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

4、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该材料说明( ) A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 B战国时期七国仍不敢称王 C秦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不可信的 D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5D 解析:战国时期,诸侯国“绝不言礼与信”“绝不言王”“无其事(严祭祀,重聘享)”“无一言及之(宗姓氏族)”等信息,反映出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故D项正确。,D,6(2015年广东广州调研)战国时期,“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的强化 B国君权力的加强 C郡县制的确

5、立 D儒学地位的提升,C,6B 解析: A错: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A项错误; B对:“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意思是国君设置文武官吏,分管政治、军事,以此来治理国家,这表明国君通过设置官职,加强了自身的权力,B项正确。 C错:郡县制的确立是在秦朝建立以后,C项错误; D错: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地位得到提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项错误。,7(2015年广东六校联考)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 ) A起源于明朝中期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C受外来文化影响 D

6、受宗法制的影响,D,7D 解析:根据“三月清明日”可知材料中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是祭拜祖先,体现出对血缘、亲情的重视,这是受到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影响,故D项正确。,8(2016年江西赣州期末)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 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 ) A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 B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B,8B 解析:A错: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至明清君主专制逐步走向顶峰,但根据材料中“中国自秦

7、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权则各有所掌”,故A项错误; B对:“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并以汉唐选官制度给予证明,故B项正确; C错: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政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但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 D错:“皇权削弱”不符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历史发展趋势和特点,故D项错误。,9(2016年山西晋中期末)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烦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8、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胥吏的权力大于官僚,B,9B 解析: A错:秦汉以后,分封制逐渐被废除,故A项错误; B对:依据题干材料“它指的是自家的封建领地”可以看出官僚政治下,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烦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故B项正确; C错: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地方对中央的影响,而是强调官僚借机建立自家封建领地,故C项错误; D错:题干材料并没有比较胥吏和官僚的权力大小,故D项错误。,10(2015年江苏泰州模拟)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

9、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 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 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D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B,10B 解析:A错:丞相王绾依据“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的现实,提出了分封制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不符合题意,故A错; B对:“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反映出秦朝需要采取措施震慑地方,这是一种现实困境,故B项正确; C错:朝议能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故C错; D错:材料没有涉及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故D错。,11(2015年湖南益阳一模)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

10、,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A,11A 解析:A对:由材料内容可知,处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的词语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 B错: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 C错: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 D错: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D错

11、。,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是( A秦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 B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秦帝国的结构十分完美 D秦帝国的结构维持了持久的统治,D,12A错:题干材料中,分号之前的部分侧重“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即郡县制这种国家结构取代分封制,分号之后的部分强调“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即强调这种国家结构持续时间长。秦王朝存在不足二十年,故A错; B错: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12、,没有体现出材料后半部分的意思,以偏概全,故B项错误; C错:作者承认,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并不完美,故C项错误; D对:秦帝国的结构维持了持久的统治,表述完整准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的说法。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4分),(1)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

13、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 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4分),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 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12分),(2)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

14、制度的核心。(6分),肯定:是。 理由如下: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6分) 否定:不是。理由如下: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6分),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

15、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9分),(3)王夫之: 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义。 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9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

16、别的。“姓”源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pujr698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