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6904211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中医学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1.强调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其结构上不可分割,其功能上相互配合,其病理上相互影响。2.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时刻受自然变化的影响。,(二)辩证论治 1.辩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综合分析、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2.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证候,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症与证的概念 症:症状,指疾病的具体表现,如:发热、头痛、咳嗽等现象。 证:证候,是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2、即是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的总概括,是疾病的本质。,辩证治疗的核心 1.同病异治证异治亦异同一种疾病因发生的时间、地域和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治疗方法亦不同。春季风热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例:感冒 夏季暑湿-祛暑化湿冬季风寒辛温解表,疏风祛寒,2.异病同治证同治亦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表现为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例:脱肛胃下垂 中气下陷升提中气子宫下垂,二、阴阳学说 概念:对事物不同属性的分类、概括。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1.指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例:白天 阳 上黑夜 阴 下2.指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

3、方面 例:背阳腹阴,阴阳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的矛盾整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1)对立斗争 (2)依存互根 (3)消长 (4)转化,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相互对立统一关系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阳盛阴衰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阳衰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阳虚阴盛则寒虚寒阴虚阳亢则热虚热,4.指导诊断治疗诊断:用于归纳疾病的属性阳证表证、热证、实证阴证里证、寒证、虚证治疗:调整阴阳、泻有余,补不足,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木火土金水自然界的五种物质 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的特性将自然界的事物 分别归属于五行,解释、归纳事物运动

4、发展变化的特点木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润、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下行,五行的生克乘侮相生滋生、助长正常现象 相克制约正常现象 相乘相克太过异常现象 相侮反克异常现象,木水 火金 土 圆圈为相生关系五角星为相克关系五行学说同样应用于中医学,归纳、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诊断和治疗,与阴阳学说互补,是中医学的两大理论体系。,脏腑(像)中医解剖学 五脏心、肺、脾、肝、肾 脏腑内脏器官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 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子宫),五脏:生化,贮藏精、气、 血、津液(藏精气而不泻) 脏腑的功能特点 六

5、腑:受纳、腐熟水谷, 传化、 排泄糟粕(传化物而不藏) 奇恒之腑:形态、功能与脏腑相 似又不同,精气血津液中医生化学 生理学 气血津液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藏于肾,受于父母主生长,生 殖, 发育 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人体的 基本营养物质,化生气血津液,资 助先天之精。,宗气司呼吸,推动血 水谷精气 液运行 气 肺吸入精气 元气液发,推动各脏腑的生殖功能温 煦作用 卫气防御,困摄营气血液的组成部分,促进血的生化与运行,气的六大功能: 1、推动作用: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组织器 官的功能活动,血的生成与运行,津的输布,运行,排泄2、温煦作用:维护和调节体温

6、3、防御:保护肌表,防止外物侵入,4、固摄:维持,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分 布,调节体液的分泌排泄5、气化:促进体内各种事物的化生和相互 转化6、营养:中医学中气的含义有两种 物质之气:营养肺腑、组织器官功能之气:脏腑功能活动的具体体现,血 来源:脾胃所运化吸收的水谷转微功能:1、营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2、神的物质基础心藏血脉心主神明血是物质基础精神思维活动,津液是体内一切体液的总称(不包括代谢产物)来源:水谷转微功能:1、营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2、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病因学1、外因:六淫(环境因素)外感2、内因:七性(精神性表因素)内份3、不内外因:痰饮,淤血(病理产物),六淫 风寒暑

7、湿燥火自然气候变化现象 正气气候变化六气不观病 异常气候变化六淫双病六 双病条件 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人体适 应能力人体体质变化,抵抗力不足,六淫的双病特点 1、与季节、气候及居处环境有关 例:春天多风病,夏天梅雨季节多暑湿,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 2,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同时致病。 例:风寒,风热,暑湿,寒湿,风寒湿等。 3、六淫各有致病特点: 例:风性主动,行而数变寒主收引,寒性凝滞。 4、六淫致病的途径:肌表口鼻,疠气致病的特点疠气:又称戾气,异气,疫气,移浊之气,超乎异常之气。特殊的环境致病因素传染病病因的总称。发病急,传染快(传染性,流行性)病性恶,死亡率高,老少皆病。“五疫之,皆相

8、传易,无间大小,病状相似,乃至灭门“例:大头瘟,烂喉丹痧,霍乱,天花。,七性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外界事物的意识反馈。过度持久,强烈致病因素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疾病发生,七性的致病特点喜伤心:喜则气缓,耗散心气,范进中举怒伤肝:怒则气上,肝气上逆。悲忧伤肺:悲则气消,损伤肺气思伤脾:思则气结,损伤脾胃惊恐伤肾:惊则气乱,心气散乱恐则气下,肾失固摄,二便失禁。,痰饮 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的总成。痰饮的分类: 1、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触之有物,闻之有声 无形之痰饮有与痰饮病相似的症状,看不到实质性的痰饮。 2、痰:浓稠为痰饮:质稀为饮 3、广义的痰饮:痰饮病的总成。狭义的痰饮:饮胃

9、肠痰饮,支撑胸脯支饮饮胸肺悬饮,饮四肢溢饮,淤血 脉管内血行不畅淤血 离经之血不得消散或因:气虚:推动无力气滞:血行不畅寒湿凝滞:血行不畅出血:离经之血不得消散,瘀血致病的特点1、疼痛:刺痛,刀割样痛,据按,固定2、肿块:坚硬,外伤血肿3、出血:淤血阻脉,血不归经4、淤血、瘀斑、舌色青紫、脉涩结代5、局部营养不良表现:肌肤甲,面色黧黑,毛发不荣。,诊法 四诊:望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问发病性状,症状,治疗等。切切脉,按压病处四诊合并:综合,相互参照,望诊 1、望神:精神状态,包括神,语言,气息2、望色:面部,皮肤毛发严责光泽舌苔和舌质3、望形:形体4、望态:姿态,步态5:望舌:察舌苔,观舌质6

10、、望排泄物:分泌物的色质。,望舌(舌诊) 望舌质: 正常人:淡红,湿润,有光泽,伸缩灵 活自如异常舌质:淡白气血不足,阳虚红舌主热证,有实虚,虚热之分舌热入营血或阴虚火旺紫暗舌淤血证青舌主肝病,瘀血证,寒症,望诊(舌诊)望舌苔:正常人:薄白苔,不干不湿,不滑不燥异常舌苔: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热证灰苔主黑寒,黑热证黑苔主热极,寒盛,舌诊的注意事项1、注意光线:患者面向光亮处2、注意染苔:有色食物,饮料3、注意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闻诊包括两个方面1、听声音:语言,呼吸,咳嗽的声音气息特点2、嗅气味:体味,分泌物排泄物气味、,问诊 1、一般情况2、生活习惯3、居住工作环境4、家族史,既往史5、

11、发病情况与证,十问歌一问寒,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机变,妇 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 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点验。,恶寒与发热的致病特点1、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外感表证 恶寒热轻外感内寒热至寒轻外感内热 2、但热不寒热证壮热(高热)外感温热病渐热湿温病,阴虚火旺长期低热气虚,阴虚,3、但寒不热寒症 实寒证 外感寒虚 虚寒证 阳虚阴旺4、寒热往来少阳证(为疟疾),切诊一、切脉二、切按病变部位如:疼痛喜按,拒按肿块部位,范围,质地,脉诊切脉的部位桡神经(寸口)局部异常脉搏汉关脉,斜飞脉正常脉象一息,节律一致,和缓有力平脉,浮脉

12、类浮,洪,濡,散,草沉脉类沉,浮异常脉象 迟脉类迟,缓,涩,结数脉类数,疾,动,促实脉类滑,长,紧,弦虚脉类虚,细,微, ,代,切脉的方法三部寸,关,尺(左右)六侯轻浮,中,沉特殊状况的脉诊部位跌阳脉,中医辨证诊断方法阴,阳总纲 一、八纲辨证 表,里病位深浅寒热性质虚实邪正盛衰 二、肺腑辨证脏腑阴阳气血的虚实变化,三、气血津液辨证判断气血津液的盈余及运行分布状况上焦心肺 四、三焦辨证 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五、卫气营血辨证判断外感温热病的部位,程度,邪正关系。,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一、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扶正邪自退 祛邪正自安 二、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