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2013中考复习ppt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6904102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2013中考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小石潭记2013中考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小石潭记2013中考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小石潭记2013中考复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小石潭记2013中考复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2013中考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2013中考复习ppt(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语文复习,小石潭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桃花源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关于记:,满井游记,闻水声, 如鸣佩环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 潭中鱼可百许头,重点词语,闻: 听到。 如:好像。 伐:砍伐 见:看见 尤:特别 可:大约,7.佁然不动 8.往来翕忽 9.其岸势犬牙差互 10.悄怆幽邃 11.以其境过清 12.隶而从者,7.佁然:呆呆的样子 8.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9.差互:参差不齐 10.悄怆:忧伤的样子 11.以:因为 清:凄清,冷清 12从:跟从、跟随,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

2、走就看见一个小潭, 水特别清澈。 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 靠也没有。,重点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阳光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时而 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 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从石潭这里向西南方远望,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蜿蜒,时隐时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

3、齐,不能知道 溪水的源头。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题字(记 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知识小结:,1、乃记之而去 2、崔氏二小生:3、不可久居:,古今异义,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居: (古)停留 (今)居住,1、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2、为: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词多义:,(介词,把),(承接,而),(介词,因为),(动词,作为),(动词,成为),一词多义,

4、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不可知其源 4、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5、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6、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7、环 四面竹树环合如鸣珮环,(副词,大约),(可以,能够),(可以,能够),(由,自),(跟随),(清澈),(凄清),(以为乐),(逗乐,嬉戏),(环绕),(玉环,玉质装饰品),参差披拂,犬牙差互,(形容词,长短不一),(动词,交替),通假字,“见”通现,出现,差,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2、心乐之3、下见小潭4、皆若空游无所依,词类活用,5、日光下澈6、斗折蛇行7、其岸势犬牙差互8、凄神寒骨,向西。名作状,以为乐,向下、往下,在空中,向下,像北斗星那样,像蛇

5、那样,像狗牙那样,使凄凉 使寒冷,特殊句式:,省略+倒装 原句:全石以为底 正确语序:(小石潭)以全石为底。 翻译:小石潭把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问题探究,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

6、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乐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特点:幽静 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综观全文作者描写乐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乐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贬谪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3文章第一段“全石为岩”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4、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

7、果的原因?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因其结构全为石质,水中、水边无泥土杂质,所以清水流入小潭,水流冲击硬石,才会“如鸣佩环”。,5、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及格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6、“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7、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水“清”的特点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 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

8、见来写水的清澈;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时,鱼“布石影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8、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9、作者游览西山,在西山之巅观赏自然景物时曾有“心凝形释与万华冥合”的体验,“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你认为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为什么他在这里匆匆记之而去? 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匆匆记之而去。 10、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

9、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1)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2)比喻。 (3)生动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流的神秘莫测。 1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看不到尽头。 12、本文写作特点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浏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 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

10、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13、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忿懑难平,因而

11、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16、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初入小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悦,所以在他眼中游鱼“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使他感到前途渺

12、茫,此时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悄怆幽邃,凄神寒骨”。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17、本文是作者被贬以后写的山水游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请结合课文,评论一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柳宗元在游记中,并非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被贬后的心情,借景抒情,反映他心情寂寞,心境凄怆,因而在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致后,便认为“不可久居”,这是由于他身世遭遇造成的复杂变异的心理反映。 18、结合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坐潭上凄神寒骨 观游鱼乐心怡情 碧水游鱼石潭景 凄神寒骨游者情 望潭源头斗折蛇行隐约可见 想前路坎坷迂回渺茫无边,19、文章写潭中游

13、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之处吗? (1)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 (2)有类似之处:写月不着月字,也生动传神地写出乐月光的澄澈透明。 20、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1、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游鱼和潭水的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布石影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

14、,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尔远逝,往来翕忽 4、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0、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全石以为底为岩。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11、本文是作者被贬以

15、后写的山水游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请结合课文,评论一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答:柳宗元在游记中,并非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被贬后的心情,借景抒情,反映他心情寂寞、心境凄怆,因而在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致后,便认为“不可久居”,这是由于他身世遭遇造成的复杂变异的心理反映。 12、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13、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答: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4、文章第一段“全为岩”句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

16、名的缘由。,15、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因其结构全为石质,水中、水边无泥土杂质,所以清水流入小潭,水流冲击硬石,才会“如鸣佩环”。 16、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18、“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答: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19、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

17、艺术境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水“清”的特点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 答: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澈;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时,鱼“布石影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油鱼细石,直视无碍”。 20、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21、作者游览西山,在西山之巅观赏自然景物时曾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体验,“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你认为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为什么他在这里匆匆记之而去? 答: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匆匆记之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