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897979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设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创设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创设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创设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创设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设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设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设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创设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提提 要:要:语文教学的至境是语文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形成语文生活化的格局,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使命。通过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去,转变方式,促进语文教学的全方位开放,以及允许多种教学模式的并存和综合应用,都是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关键词: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指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或营造具体环境氛围,创设问题场景,设障布疑,增强语文问题的现场感和直觉性,借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遵循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

2、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思想指导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上来,引导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使他们想学、会学、善学。美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1同样,将“问题”摆在关系语文技能发展的动力位置,切合了学科知识的本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有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就能促使他们激活积极思维,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语文

3、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突出语文生活化,强调语文学习源于生活,融入生活,直接把语文学习的情境置于生活实际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生活情境的氛围,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并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和活跃思维,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语文素质和问题的发现、解决能1Halmos P R:数学的心脏 ,数学通报,1982(4) 2 力。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过程实现语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具有重要的

4、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值得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这里提出几条,请大家指教。一、深入实践,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去一、深入实践,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语文学习问题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实际中去,通过具体实践锻炼,促成语文学习的生活化,这不仅是大语文格局构建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体现,需要勉力为之。即使是课堂上新课文的学习,也都可以融入生活实际。例如,课文赵州桥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5、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重点介绍了赵州桥的结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们不满足于简单了解,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收看图像、视频和电影片断,介绍赵州桥和其他大桥的景况,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桥梁印象,同学之间讨论就增多了对桥的印象和感悟,使他们进入实境,获得了认知的第一印象。此外还可加大阅读的量,既要阅读课文,增加间接体悟,又要追加一些校本材料给学生阅读、摘抄,阅读、抄录与体悟,例如在教学四季后,可引领学生阅读背诵秋娃娃 、 冰花 、 花朵等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四季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语文贵在积累。我们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

6、活实际中进行语文技能的学习训练,就容易积累和掌握知识技能。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去,充分利用公共读物,让学生阅读,提出阅读目标,须知“阅读就是感知。 ”2这就给出了积累的任务和压力,让学生不厌其烦地阅读和做笔记,容易进入语文学习的生活情境。又如组织学生开展“小蜜蜂采花粉”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记录本,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对于课文中的名言警句,也要求学生摘抄下来,并熟练背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特别喜欢参加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竞赛活动,既能激2法国米盖尔杜夫海纳著 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47 页。 发他们

7、的读写兴趣,又能及时了解阅读的效果。 如编板报、说话训练等。还可利用晨会课或班会课,让学生轮流到台前来讲话,交流信息。内容可以是发生在周围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一个小故事或一则小常识,或者是背古诗、儿歌,复述课文内容,读读摘录的优美词句等等。讲得好的,除了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热烈的掌声,还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如“词语接龙” 、 “诗歌朗诵会” 、 “背古诗比赛” 、 “智力大冲浪”等活动,生活就是交际和竞争,生存竞争何尝不是生活?比赛活动也就展现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竞赛活动中,学生获得了语文技能,又得到生活历练,好处很多。到学期结束,评选出“故事大王” 、 “背诵优胜”

8、或“勤劳的小蜜蜂” ,等等。这些融于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都能结合小学生实际,把生活内容搬到课堂上来,把语文学习穿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小就能运用多种感官去多看、多听、多读、多记、多背、多体悟,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小养成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而且在实践锻炼中,不知不觉地积累了语言,真正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方式,逐步实施全方位的开放二、转变方式,逐步实施全方位的开放语文课既指语文教学,又指学生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传授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理念和技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交际问题,倾斜于实际应用,形成开放式的大语文格局,力求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

9、应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趋势之一。只有开放,才有,可能营造出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闭塞或因循守旧是无法形成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的。这样的理念,有助于实现大语文的格局,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身心素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施语文教学的全方位的开放,就有了理论支撑,容易使语文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反映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就可以逐步实施包括时间、形式、内容等的全面开放。学习时间上,增加学生自主训练时间。除了规定时间完成阅读与写作训练之外,还可以利用早操前、课外活动、放学以后、晚自修和周末假日,布置安排语文学习训练,把语文学习的时间安排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的语文技能水平评价,既重结

10、果,也要重视参与,重视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组合,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学习形式上,允许多种体裁并存。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把语文技能训练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大胆开放。小学生可以制作网页,写小科技实验报告,写调查报告,可以采访新闻,而不应该抱残守缺不肯跨越雷池。其他如网上咨询、学术报告会、辩论比赛、广告词创作、会议记录、博克、通知、新闻、报道、采访、解说词创作等,也都可以安排参与或尝试实践,把语文学习实践放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二个项目自主练习,逐步掌握一、二项阅读与写作技能。例如国学内容、诗词知识、对联知识,都可以尝试在小学阶段学

11、习,加大中华文化传统韵味的沁润熏陶。又如可以安排学生春节书写春联,或者帮助他人写贴春联,这就使语文学习直接置于生活实际了。在一堂课中,学生完成规定学习量和技巧掌握之后,可以自由选择一些项目。总的是开放专题、开放形式、开放内容、开放范围。全方位的开放,有助于学生增加兴趣,主动学习,形成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炼的活跃互动局面。三、不拘一格,强调多种模式并存和综合应用三、不拘一格,强调多种模式并存和综合应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教学形式的不拘一格,所以,强调多种教学模式的并存或综合应用,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力求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业应该允许多种模式的并存和综合应用,可以大胆摒弃固定模式,而代之以灵活机

12、动的形式。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以说话比赛充实造句作业,以作文竞赛代替作文作业,在竞赛中传授技巧,最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如组织高年级学生深入社会,结合主旋律活动,到企业公司、乡下农村去,作专题调查,解决诸如文字规范问题、企业水污染问题、建设新农村采访、广告规范问题等等,并以多种文章体裁形式,形成书面作文,这就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了起来。这些生活中的开放性活动,既能巩固语文知识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与社会、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因其模式的不拘一格,有利于养成语文技能应用的理念和习惯,使语文学习和语言应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实现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王空军: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新西部(下半月) ,2007(7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