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d.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895205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d.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d.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d.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d.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d.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d.(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农村中学数学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陈述人:李建忠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恭请各位指正。报告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第一部分:第一部分:课题课题研究研究论证报论证报告告一、一、问题问题的提出的提出(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1、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

2、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地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2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九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分化影响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一个人都能的发展与发挥,只有经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课程标准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反映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小而言之,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更应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让每位学生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这就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学生有困难的学生,因此我们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二)问题的提出:1、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的

4、根本任务就是要落实“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两全”(全3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说明了新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我们性质重视素质教育,加大改革的力度,摒弃一切陈旧的、落后的、与现代化教育不相适应的有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模式和做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2、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学生间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而且是呈亚态分布的,在能力分布的高端(5%左右)可能是具有学科特殊才能的学生,他们能比别人更顺利地学习某一学科并加以应用。在能力分布的低端,则是缺乏特殊类型学习所需特定能力的学

5、生,大约为 5%,尽管学生智力上的差异是存在的,但差异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大,如果通过成功的教育,这种情况是定会可以改变的,可能会有 95%的学生(5%以上优生加上 90%的中等生)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按要求顺利通过规定课程,多数学生只能勉强通过或者根本通不过,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通不过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多,出现这种矛盾的首要原因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使许多教师存在:学生学习能力很难改变的心理倾向,误解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不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使学生“知识”失误的“积累”逐渐增多,形成了大量的“学困生”。43、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

6、校,经济较落后,因此,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环境大都比较差,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比较差,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进入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加深,普遍自我意识增强,开始从比较单纯的接受他人的评价转向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表现欲逐步增强,尤其是学困生希望被别人重视、渴望被人理解和尊重,他们也开始在意自己在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在意自己的成绩,而做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他们信心的建立。如果他们不能克服暂时的学习困难,将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也使得他们成为“问题学生”,这不仅影响了数学质量的提高,也大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这与新世纪所需的全面发展的

7、人才是相悖的。因此,及时关注和研究数学学困生,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而迫切的问题,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计的研究突破(一)目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在西方,对学困生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奠基期(18001930 年):大都是由医生或生理学家以脑部伤害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做的脑功能及脑功能失常的研究。例如:布罗卡发现大脑左半球的特定区域受到伤害,患者将失去说话能力;威尼克发现大5脑颞叶的特定部分受到伤害,患者将失去听觉、理解能力等。2、转移期(19301960 年):转移期的研究重点是由对脑伤病患者脑部组织的研究转为对儿童及教学的临

8、床实践研究。对这种实践进行尝试的第一个研究者是美国的一位精神病医生奥桓。他提出了一套训练与教育的方法。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由美国医生史特劳斯、心理学家和特殊教育家韦纳和凯夫特等人所做的有关知觉及知觉运动功能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被认为是学困生研究的先驱工作。3、疏整期(1960 年1980 年):始于美国学者柯克 1963 年提倡使用“学习困难”一词。这一时期可以说明“学困生”研究在教育系统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论教学理论、教育法令及专业组织等都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与整合。4、当代期(1980现在)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不再限于教学过程,而开始注

9、意到学习困难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背景方面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记忆研究方面、元认知方面的代表人物佛雷钦那、卡耐特和加涅。注意缺陷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梅塞,行为障碍方面的代表人物汤普森和塞特。国内在“学困生”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是吴增强学生不良学生类型与特点的聚类分析、 赖铭次特儿童异常行为诊断及治疗、钟启差生心理与教育、洪丽瑜学习障碍者教育,他们都是从学困生在综合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分析,查找6原因,并找到教育与转化的策略,而没有分学科,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实验研究。本课题将以数学学科中的学困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找形成原因,并探索教育与转化的策略。(二)本课题预计的研究突破基于以上国内外对本课

10、题研究现状的述评及分析,本课题在此基础上预计有以下研究突破:1、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方案的制定。2、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的策略。(三)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21 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四大 ”: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2001 年 9 月 5 日第 46 届国家教育大会的主题为:“学会共存”,可以说这里的“学会共存”的理念使每个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相互理解,以求实现彼此和睦相处与协调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与其人口素质密切相关,

11、人口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际竞争力的强弱。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想提高整个人口的素质,就必须关注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会学习,7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建立自信,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是:1、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使学困生从思想上根本改变,在态度上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改变教师较落后的学生观,构建正确的学生评价观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真正走上科研之路。3、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

12、作之间、全面发展与个体指导之间、组织教学与转化学困生之间的矛盾。三、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实践意义:数学学困生的数学成绩将直接影响学校整体数学教学质量,在教育与转化措施得力的前提下,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将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对整个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将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真正落实下来,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评价观,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最终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理论价值:以往对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大多都归咎于学生数学基础差,8智力差、厌学,并没有过多地去从教师自身找原因,认为“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

13、生”是天方夜谭,通过对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可以找出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中偏差的方面,从而对数学学困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教育与转化数学学困生进行有益的尝试。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2、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在

14、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经常了解和研究学生,既掌握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又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兴趣、爱好、数学理解能力,努力程度、数学知识储备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向,有的放矢9地进行教学。面向全体,使学习的深度、广度、进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的。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数学都能的学生,同时要热情关怀,帮助和辅导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逐步赶上。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

15、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相对于一般地认识活动而言,学习活动的一人主要特点就是于:这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认识框架的不断变革或重组,而后者又正是新的学习活动与认知结构想到作用的直接结果。这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认知主体在对前面的知识予以建构时发生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引导帮助学困生学习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困生的学为主要任务,加强学习指导,以过程的优化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4、 “育人为本”理念:在中学生行为规范素养形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数学

16、教学适宜的方法,提高数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他们学发数学、为今后的成才与做人打好基础。10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1、前期工作积累在近几年工作期间,我们对数学“学困生”一直很关注,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课题组负责人李建忠老师在“学困生”转化方面效果较明显,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并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了“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讲座活动,受到广大老师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又组织数学组老师学习了相关的理论,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掌握了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学习了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制定出了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调查问卷和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动机与态度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制定出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方案。2、研究者的水平课题负责人:班学儒: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有 20 年的教龄,是自治区骨干教师,石嘴山市“351”拔尖人才 50 名之一。曾任惠农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李建忠:中学一级教师,惠农区级骨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