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学(第一篇 交通规划)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6893385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工程学(第一篇 交通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交通运输工程学(第一篇 交通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交通运输工程学(第一篇 交通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交通运输工程学(第一篇 交通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交通运输工程学(第一篇 交通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工程学(第一篇 交通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工程学(第一篇 交通规划)(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 交通规划,第一章 交通运输规划概论 第二章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第一章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概论,1、交通规划的定义 2、交通规划的阶段与层次 3、交通规划的目的与要求 4、交通规划的任务,一、交通规划的定义,确定目标与设计、达到目标的策略和行动的过程。,确定交通目标与设计、达到交通目标的策略和行动的过程。,(1)规划,(2)交通规划(Traffic/Transportation Planning),了解城市地区内现有的交通形态和土地的使用情况,研究目前的交通路线及设施是否合理、是否足够,应如何加以改进,以配合将来发展的需要,或引导城市走向计划的目标。,(3)城市交通规划,新理念的运用:

2、人性化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绿色交通的建设等; 现代城市与社会条件的考虑:现代化生活条件;信息化社会;可靠性与抗灾减灾等; 现代高新技术的运用:GIS/GPS/GSM以及建模技术与优化计算技术和诸多交通规划工具等。,交通规划的定义(续),(5)现代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引导城市最佳形态的形成、公共交通为主骨架城市的形成、生态城市的形成等,以及新交通规划手段、合理的交通结构、交通设施结构、交通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面向小汽车社会的新理念等。,(4)交通规划新理念,5,二、交通规划的阶段与层次,1、交通战略规划是长远的方向性规划,年限在20年以上。解决的问题有: 远景交通发展目标及水平; 远景交通

3、方式及交通结构; 远景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客货运输设施的选址及用地规模; 实施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政策; 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6,2、交通综合网络规划着眼于整个交通网络,研究整个网络上各种线路、枢纽的定位与规模,以及这些建设项目的投建顺序,期限在520年。重点解决: 中长期交通方式及交通结构; 中长期道路网络布局; 城市公交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公交场站设施的分布及用地等; 大运量轨道交通可行性分析; 综合网络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7,3、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近几年(15年)要动工的项目的具体方案规划。包括: 现状交通网络评估; 现状交通网络的完善

4、计划(项目划分及优先排序); 道路交通建设项目方案设计; 阻塞路段、交叉口的交通改造方案; 近期大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建设资金筹措; 建设计划的技术经济评价,三、交通规划的目的与要求,1、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目的是制定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中长期规划、编制五年建设计划、选择建设项目,确保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合理布局,有序协调发展,防止建设决策、建设布局随意性和盲目性。 2、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要求必须服从于生产力分布的大格局,正确处理地区间、各种运输方式间交通网络的衔接,坚持实事求是,讲究科学、讲究经济效益,从国情、从本地区特点出发,既要有长远战略思想,又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安排。,四、交通规划的任务,交

5、通运输系统规划的任务通过深入的调查、必要的勘测和科学的定量分析,提出规划期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总目标和大布局;划分不同路线的性质、功能及技术等级,拟定主要路线的走向和主要控制点,列出分期实施的建设序列,提出确保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与措施,科学地预测发展需求,细致地确定合理布局。,第二章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1、城市交通基础信息调查 2、城市交通需求预测 3、城市道路网路规划设计 4、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11,一、城市交通基础信息调查,1、城市社会经济基础资料调查: 人口资料; 国民经济指标; 运输量; 交通工具。 2、城市土地使用调查: 土地使用性质; 就业、就学岗位数; 商品销售额。,1

6、2,3、城市交通O-D调查O-D为Origin-Destination(起点-终点)的缩写。包括: 城市居民出行O-D调查; 城市流动人口出行O-D调查; 机动车出行O-D调查; 城市道路流量调查; 道路交通设施调查。,13,二、城市交通需求预测,1、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城市经济发展预测:确定各规划特征年(如2000年、2010年、2020年等)城市经济发展指标。 城市人口发展预测:确定各特征年的城市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规模。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岗位预测:指将居住人口中具有劳动力能力的人数以及分配到各个交通区情况。 学生人数及就学岗位预测:类似于劳动力资源预测。,14,2、城市客运交

7、通需求发展预测 城市居民出行和吸引产生预测:按出行和吸引的目的(上班、上学、回程、弹性)分类进行。 城市居民出行生成预测:将出行发生量、吸引量相加,建立O-D矩阵。 城市居民出行分布预测:确定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结构预测:分解到各种交通工具的出行分布量。,15,3、城市货运交通需求发展预测 城市货物出行总量预测:通过该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商品零售额的历史资料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并根据产业结构、工业区分布进行修正。 交通区货运发生、吸引量预测:以货运总量为基础,根据各交通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各类用地面积及货运生成密度)进行分担,然后再作调整。 城市货运分布预测:与城市客运分布预

8、测一样,建立货运量O-D矩阵。,16,三、城市道路网路规划设计,1、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规划的一般原理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规划,必须建立在各出行方式O-D量的基础之上,并满足出行要求为主要目标。规划方案的步骤: 确定一个初始的道路网络方案; 将预测的各出行方式O-D量,分配至路网方案上; 分析评价每一段、每一交叉口的交通负荷、服务水平及网络总体评价指标; 根据交通质量评价及网络总体性能评价结果,调整路网规划方案,返回步骤2,直到规划方案可行、合理。,17,2、道路网络规划的一般原则 满足城市交通运输要求是道路网络系统规划的首要目标; 道路网络系统的规划必须“功能分清,系统分明”; 道路网络系统由交通

9、性与生活性两种道路组成; 交通性道路:快速干道、主干道及次干道组成; 生活性道路:次干道及支路组成。,18,3、城市道路网络布局规划 取决于该城市的结构形态、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不同功能的用地分布。 可归纳为四种形式:方格式、放射环形式、自由式及混合式。,4、各种城市道路规划原则 快速干道规划:应设置中央隔离带,道路间距不小于1.5km;与次干道相交时,采用立体交叉方式,原则上不能与支路相接。 主干道规划: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实行分流,主干道相交时,一般采用立交方式;主干道与次干道、支路相交时,可采用信号控制或交通渠化方式。,19,4、各种城市道路规划原则(续) 次干道规划:应设置大量的公交线路

10、,广泛联系城内各区;次干道与次干道、支路相交时,可采用平面交叉口。 支路规划:可设置公交线路,在城市分区规划时必须保证支路的路网密度;支路与支路相交可不设管制。 环路规划:环路的设置应根据交通的流量与流向而定,可全环也可半环;应与对外放射的干线规划相结合。 城市出入口道路的规划:城市出入口道路两侧的永久性建筑至少远离道路红线20-25m;城市每个方向应有两条以上出入口道路。,20,5、道路网络交通分配 交通分配就是把各种出行方式的空间O-D矩阵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可以获得交通网络中所有路段、交叉口的交通量信息。,6、道路交通负荷及服务水平分析 交通负荷分析:是指分析网络中交叉口

11、、路段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饱和度。饱和度为分配交通量与设计通行能力之比。 服务水平分析:指道路使用者根据交通状态,从速度、舒适度、方便、经济和安全等方面所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有饱和度(V/C)、平均速度、交叉口延误等。,21,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1、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一般规定 大、中城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小城市应完善市区至郊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 城市公共汽车: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中小城市每1200-1500人一辆。 城市出租汽车:大城市每千人至少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少于0.5辆。 城市人口超过200万人,应规划轨道交通。,22,2、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的规划 城市公共交通线

12、路网应进行综合规划。 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中心区应达到3-4km/km2;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心城市不应大于1.3。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的线路长度宜为8-12km,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少于40min的行程。,23,3、城市公共交通车站规划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线路的站距宜为500-800m。 轨道交通线路的站距宜为800-1200m。,4、公共交通站设施 公共交通停车场、车辆维修场、整流站、车辆调度中心等场站设施应与交通发展规模相匹配,用地有保证。 公共交通车辆调度中心的工作半径不应大于8km。,本章思考题,1、交通规划的定义 2、交通规划的阶段与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