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二年级上田家四季歌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892289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二年级上田家四季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二年级上田家四季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部编二年级上田家四季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部编二年级上田家四季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二年级上田家四季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二年级上田家四季歌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二年级二年级上册语文科教学预案册语文科教学预案主备人主备人 执教教师执教教师课课 题题田家四季歌课型课型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 17 个生字;会写 10 个生字;掌握“场、了”2 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 3.体会各个季节农民劳动的场面及景色的美丽,感受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辛勤劳 动的赞美。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习生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儿歌。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了解相关农事,通过改编儿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搜集农家四季农事活动的资料、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预习课文,努力读准字音,看

2、清会写字的字形,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交流识字 1.板书课题:田家四季歌。指名朗读课题。 2.交流解题:“田家”是什么意思? 3.教师出示几幅农村生活图片,学生欣赏后教师总结:这些以种田为主的人家 被我们称为田家,也就是农家。(板书农家) 4.识记“农”字。 (1)指名认读,要读准声母 n,韵母是后鼻韵母。 (2)数笔画的方法识记,“农”一共六画,和老师一起书空笔顺。 (3)和“衣”对比识字,“衣”上面是“亠”,“农”上面是“冖”。 (4)可以怎样组词?(农民、农村、农家、农田、农业、农事、农活等) 5.指名朗读“四季”。 6.识记“季”字。 (

3、1)指名认读,领读,齐读。 (2)讨论:怎样记住“季”字? (3)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对比识字,“季”和“李”很像,比“李”多了一撇。 加一加识字,上边“禾”,下面“子”,合起来就念“季”,季节的“季”。字理识字(课件出示字理图),上面是禾苗,下面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合起 来表示幼小的禾苗。 画图识字,一个孩子,头上顶着一棵禾苗。 7.再次认读题目中的词语“四季”,交流:“四季”指的是哪四季? 8.教师板书“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学生认读这些词语,巩固 “季”字的读音。 9.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练

4、习读文: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任教教师备注任教教师备注4(2)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请同桌示范朗读。 (3)和同桌一起,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这首歌谣有几小节?每个小节写了什么内容?4.集体交流:这首歌谣共有 4 个小节,第一节描写的是春季田家活动;第二节 描写的是夏季田家活动;第三节描写的是秋季田家活动;第四节描写的是冬季田家 活动。 5.小组合作,填写“学习活动卡”。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思考:这一节描写了哪些事物? 2.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春风、花、草、蝴蝶、麦苗儿、桑叶儿”。

5、 3.指生领读这些词语,重点领读“蝴蝶、麦苗儿、桑叶儿”,读准儿化音。 4.看图识字词,并拓展。 (1)指名读“蝴蝶”,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都是“虫”字旁)你还知道 哪些类似的字?(蜻蜓、蚂蚁、蜘蛛、蚂蚱等与小昆虫有关的字通常用“虫”字旁) (2)课件出示“麦苗儿”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什么是“麦苗儿”?你还 知道什么苗儿?(蒜苗儿、树苗儿、花苗儿等) (3)课件出示“桑树”“桑叶儿”“桑果”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并认读 “桑”字。 5.语言交流:春天里,这些事物有怎样的特点?请你回忆自己见过的春天的景 象,把看到的图片、视频说一说。 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桑叶儿正肥”,

6、师生交流:怎样识记 “肥”字呢?预设: (1)换部首识字:“把”去掉“扌”,换成“月”,就是“肥”,肥胖的“肥”。(2)字理识字:(课件出示字理图)左边“月”字形像一大块肉,右边的“巴”像 一条缠绕的大蛇,合起来,表示大蛇肉很多,很“胖”。 (3)字谜识字:半个月。(胖) 7.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节,对照黑板说一说第一节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8.对照黑板上的板书提示,背诵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描写了哪些农事活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采蚕桑、插秧”。 3.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采蚕桑”和“插秧”。 4.拓展交流:你知道农民在夏季里还会干哪些农活吗?

7、 5.小结,引出生字“忙”:小朋友们,农民在夏季里要养蚕、采桑叶儿、插秧、 除草、积肥用第二节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农民夏季干农活的特点?(忙) 6.指名认读生字、领读生字、扩词,用“忙”造句。 7.小结,引出生字“归”:为了完成这么多的农事活动,农民们每天都很忙, 这一节中哪一句话体现了农民忙?(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8.交流:读一读这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9.齐声诵读这句话。 10.板书“归来”“戴月光”,学生认读“归”和“戴”字,并用书空的方式记 忆字形。511.齐读第二节,结合板书背诵第二节。 四、布置作业,拓展交流 农家在一年四季中都有哪些主要的农事活动?请家人帮你讲一讲,或者

8、查一查 资料。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温故知新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四季、蝴蝶、麦苗儿、桑叶儿、肥大、农忙、 归来。 2.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开展小组复习活动: (1)小组长拿出字卡,小组同学轮读生字,并纠正字音。 (2)小组成员自由选择喜欢的字卡,读字、组词语、说完整的句子。其他同学适 当纠正。 3.过渡:上节课,我们一同欣赏了两幅图画,田家春季图和田家夏季图。这节 课,我们又会欣赏哪两幅不同的图画呢? 二、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学习第三节。 1.指名朗读第三节,纠正字音。 2.学习多音字“场”。 (1)引言:在这一小节中,藏着一个多音字,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场) (

9、2)课件出示“稻上场”“一场雨”“操场”“市场”等词语,交流:你能读准 它们的字音吗? (3)拓展:针对这两个读音,还可以组哪些词语,请你到字典里查一查,读一读。(4)全班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第一句。 3.引言:学习“谷”“粒”。 (1)出示稻谷图片,认读“谷”“粒”。 (2)口头扩词。 4.学习“虽”“辛苦”。 (1)指名朗读第二句。 (2)过渡: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突然想到了四个谜语,谜底都藏在 这句话中。 (3)猜字谜: 虫子张开大嘴。(虽) 站立十分钟。(辛) 古代一种草。(苦) (4)学生认读“虽”“辛苦”。 (5)小组长利用字卡检查本组同学的认读情况,针对错误字音进行领读

10、。 (6)练习说话:从“虽然”“辛苦”中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5.指导朗读:第三节表达了农民怎样的心情?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四节。 1.过渡:转眼,雪花飘飘,田家的冬天来到了。 2.课件出示田家冬季图(窗子上结着冰花,农村妇女在缝衣服,脸上在笑;孩子 穿着棉衣,张开手臂,脸上在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引读:课文是怎样描绘这幅田家冬季图的呢?请你读一读第四节。 4.学习多音字“了”。 (1)引言:在这一小节中,也藏着一个多音字,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了)82(2)交流:“了”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它们的读音一样吗? 夏季里,农事忙,

11、采了(le)蚕桑又插秧。 一年农事了(lio),大家笑盈盈。 (3)拓展:针对这两个读音,还可以组哪些词语,请你到字典里查一查,读一读。(4)全班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中的这两句话。 5.指导朗读:第四节表达了农民怎样的心情?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段话。 (三)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三、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写字表中的 10 个字,找一找难写的笔画。 2.交流:你认为哪个字写起来有困难?提出来,大家共同商议书写方法。 预设:“季”“辛”“苦”“年”都有一长横,是整个字的主笔,写时略长, 平整一些。“辛”“苦”“年”的长横都写在横中线上。“肥”“归”“忙”都是 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

12、宽。“戴”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农”是独体字,要注意笔 顺(点、横钩、撇、竖提、撇、捺)。 3.学生再次观察例字,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4.学生临写后再练习书写。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比一比谁写得最漂亮。 四、拓展交流,布置作业 1.读一读课后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描写农事活动的词语) 2.课件出示播种、积肥、插秧、耕田、采桑、除草、割麦、打谷图片,学生欣 赏,了解这些农事活动。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农事活动? 4.交流:看了这些图片,听了同学的交流,你有什么想法? 5.小结:农民多么勤劳,他们一年的劳动多么辛苦,我们要感谢农民伯伯,更 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6.作业:把你此刻的感受告诉自己的家人,请他们和你一起珍惜农民的劳动成 果。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