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讲座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6888615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6.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园林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国古代园林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国古代园林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中国古代园林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中国古代园林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园林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园林讲座(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园林,一、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圃:原是指栽种蔬菜的土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植物栽种技术的提高和栽种品种的多样化,使其从单纯的经济活动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审美领域。许多食用和药用的植物被栽培成为观赏为主的花卉,树木花草也越来越侧重于观赏的用意和象征性的寓意,从而赋予其以园林雏形的性质。,囿you,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约公元前11世纪)。诗经大雅

2、灵台篇记有灵囿的经营,以及对囿的描述。如“王在灵囿,鹿鹿攸伏。鹿鹿濯濯,白鸟篙篙。王在灵沼,於轫鱼跃。”,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台是山的象征,但是山高险阻、路途遥远,于是 统治阶级就用变通的方法,修筑高台,模拟圣山, 有的台就是削平山头加工而成,因此帝王筑台之 风大盛。之后,台结合绿化种植而形成以它为中 心的空间环境,逐渐向着园林雏形的方向发展。,别业,别业一词是与“旧业”或“第宅”相对而言,业主往往原有一处住宅,而后另营别墅,称为别业。称别墅时,则是突出其园林气氛以区别于一般住宅。别业和宅园的区别在于:前者位于郊区,是以家宅为主体的园林;后者位于城市,是在家宅用地中划出一部分用地专

3、门布置成园林,供游憩之用,同家宅隔开。宅园研究者,通常不考虑家宅部分,仅以园林部分为研究对象。别业同庄园和宅园虽有区别,有时并不严格划分。,苑,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一种园林。又称宫苑。大的苑广袤百里,拥有囿的传统内容,有天然植被,有野生或畜养的飞禽走兽,供帝王射猎行乐。此外,还建有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用的宫室建筑群。小的苑筑在宫中,只供居住、游乐,如汉建章宫的太液池、三神山,可称为内苑。历代帝王不仅在都城内建有宫苑,在郊外和其他地方也建有离宫别苑。有的有朝贺和处理政事的宫殿,也称为行宫。著名的宫苑,汉有上林苑、建章宫,南北朝有华林苑、龙腾苑,隋有西苑,明有西苑(发展为现

4、今的北海、中海、南海)清有圆明园、清漪园(后扩建为颐和园)和避暑山庄等。,二、园林的发展,1、生成期 即殷、周、秦、汉时期(公元前11世纪220年) 。 主要特点: 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往往规模很大; 园林功能由早期的狩猎、观赏、生产逐渐转化为游憩、观赏、通神、求仙; 园林的总体规划较粗放,建筑物知识只是简单地散布在自然环境中。 典型园林:上林苑、建章宫,上林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上林苑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据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

5、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可见仍保存着射猎游乐的传统,但主要内容已是宫室建筑和园池。据关中记载,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2、转折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 主要特点是: 表现手法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其中建筑作为造景因素,与其他要素关系较为紧密; 园林的规划设计由粗放式转变为较细致、更自觉的经营,造园艺术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造园活动普及民间,出现私家园林。 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主义)山水园或写实山水 园。,3、全盛期,即隋唐时期(589-960年) ,造

6、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主要特点: 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数量众多; 私家园林所具有的清雅格调,得以进一步提高、升华; 自然风景式寺庙园林兴起;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大力提倡,加之历史上寺舍在一起,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出现。 公共园林涌现。,隋西苑,隋西苑位于隋东都洛阳宫城以西,北背邙山,东北隅与东周王城为界,周一百二十里。苑中造山为海,周十余里;海内有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分布在山

7、上。山上建筑装有机械,能升能降,忽起忽灭。海北有龙鳞渠,渠面宽二十步,屈曲周绕后入海。沿渠造十六院,是十六组建筑庭园,供嫔妃居住。每院临渠开门,在渠上架飞桥相通。各庭院都栽植杨柳修竹,名花异草,秋冬则剪彩缀绫装饰,穷奢极侈。院内还有亭子、鱼池和饲养家畜、种植瓜果蔬菜的园圃。,大明宫,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龙首原上。唐代贞观八年(634),太宗李世民为供其父李渊避暑,于长安宫城东北角禁苑内修建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加以扩建,一度改名蓬莱宫,后成为唐代帝王在长安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唐末毁于战乱。1961年其遗址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大明宫分为外朝、内廷两部

8、分。外朝沿袭唐太极宫的三朝制度,沿着南北向轴线纵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三殿东西两侧建有若干殿阁楼台。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建蓬莱山,池周布置曲廊。周围殿宇厅堂、楼台亭阁罗布,寝殿在池南。,4、成熟前期,即宋代至清初(9601736年) 。出现了两宋及明中叶到清初的两个高潮,古典园林进一步成熟,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完全定型,造园艺术和技术基本上达到了最高的水平。特点: A、皇家园林在两宋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B、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明代和清初,充满“书卷气“和“雅逸“艺术格调的园林形成,与“市井气“和“富贵气“的园林相抗衡)。扬州园林是文人园

9、林风格和它的变体并行发展的典型局面(儒商合一的富商效法士流园林,或文化不高的富商聘请文人筹划经营,从而在市民园林的基调上着以文人化色彩,出现了文人园林风格的变体)。,C、文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出现以山水局部象征山水整体的更为深化的写意创作方法,意境表现手法有状写、寄情、言志、比附、象征、寓意和点题等,景题、匾额、对联在园林中普遍使用)。D、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三大园林类型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和“意境的涵蕴“。,宋代金明池,北宋著名别苑,又名西池、教池,位于宋代东京顺天门外,遗址在今开封

10、市城西。金明池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原供演习水军之用。政和年间,宋徽宗于池内建殿宇,为皇帝春游和观看水戏的地方。金明池周长九里三十步,池形方整,四周有围墙,设门多座,西北角为进水口,池北后门外,即汴河西水门。正南门为棂星门,南与琼林苑的宝津楼相对,门内彩楼对峙。在其门内自南岸至池中心,有一巨型拱桥仙桥。桥尽处,建有一组殿堂,称为五殿,是皇帝游乐期间的起居处。每年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开放,允许百姓进入游览。沿岸“垂杨蘸水,北宋诗人梅尧臣、王安石和司马光等均有咏赞金明池的诗篇。金明池园林风光明媚,建筑瑰丽,到明代还是“开封八景”之一,称为“金池过雨”。明崇祯十五年(1642)大水后,池园

11、湮没。,元代上苑,元代,以金代的海子、琼华岛为中心建大都城,于是这里便成了皇城中的禁苑,称为“上苑”。经过多年经营,到至正八年(1348),山赐名万寿山(也称万岁山),水赐名太液池。对元代万寿山和太液池有较多的文献记载。元人陶宗仪辍耕录说:“万岁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人名琼花岛,中统三年修缮之。其山皆以玲珑石叠垒。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山上有广寒殿七间。仁智殿则在山半,为屋三间。山前白玉石桥长二百尺,直仪天殿右,殿在太液池中圆坻上,十一楹,正对万岁山。”在仪天殿(今北海团城)的南面,太液池南部水中,有一小屿,名墀天台。整个太液池的位置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北海和中海范围。,明朝,明朝的

12、建筑、文学艺术、绘画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开拓,特别是砖石建筑的普遍运用,大批能工巧匠的出现,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明太祖崇尚隋唐的豪华气魄,定都南京后也大兴土木,筑城廓,建宫室,凿池迭山,营造园林。永乐帝迁都北京,宫廷御苑,也是兴盛一时。北京明十三陵的浩大工程,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水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如南京的瞻园、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拙政园、上海的豫园等一批著名园林,都是这个时期新建和在旧有园址上扩建的。,5、成熟后期,即清朝中期和后期(乾隆后)。乾隆对江南山水极有兴致,六次南巡,所到之处都留下“御笔”。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王朝建造的皇家苑囿行宫。 主要特点: A、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

13、折;(清乾隆、嘉庆二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历史上最后一个繁荣时代,园林建筑规模、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鸦片战争后宫廷造园艺术相应地走向低潮,优秀园林遭焚掠后皇室无财力和气魄恢复或营建)。,B、民间私家造园活动普遍,形成南方、北方、岭南三大风格。 苏州拙政园是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始建的;无锡寄畅园是明正德兵部尚书秦金,在原来的两座僧房旧址上改建的; 扬州个园是清嘉庆年间,两淮盐运总督黄应泰在原小玲珑山馆旧址复建的。 私家园林是“盛在明清,胜在江南”。 C、园林的娱乐、社交功能上升。(文人士大夫普遍争逐名利,追求生活享乐,传统清高、隐逸的思想越来越淡薄)。,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占地

14、八千四百余亩,比颐和园的面积大近一倍,是我国现存最大皇家园林。宫殿与苑景分成两个区域。苑景区域内山势起伏,苍松蔽日,水流潺潺,杨柳袅袅,依山就势地点缀了七十二景。其中模仿镇江的金山,苏州的狮子林,浙江嘉兴东湖的烟雨楼等名胜而建筑的景物,都一一毕现在园苑中。承德一带本属北国之境,这里却偏偏是洲岛交错,湖光潋滟,好一派塞外江南风光。山庄的外围还有八个大的建筑群,统称外八庙。它具有我国各民族的建筑风格,以此衬托着避暑山庄,共同构成一个宏大的艺术空间,充分表现出了这座皇家园林所独具的“大、精、美”三大特色。,圆明园,我国的“万国之园”-圆明园。它是从清代雍正开始,经乾隆至嘉庆前后一百五十多年营建起来的

15、,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造园技艺水平最高的一座皇家园林,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在1860年10月18日,它竟被英法侵略军纵人洗劫一空。这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所蒙受的一场空前损失。,中国古代园林发展脉络:,园林的规模从大到小。 园林的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成为以精致的微观为主。 创作方法由单纯的写实,逐渐过渡到写实和写意相结合,最终转化为以写意为主 园林的人工因素与自然诸要素逐渐和谐统一,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 1、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造园也同中国文化一样,深受儒道思想影响,深受儒道家自然审美观的影响。 叠山理水,融于自然:造园家按照自然脉理,因地制宜地布置山景,使真山假山浑成一体

16、。 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古园中花草树木及小动物的点缀讲究表现自然,不留下任何人工修饰的痕迹。 建筑经营,顺应自然:布局不讲轴线,结构不拘形式,但因观赏的方便和赏景的需要,灵活自由地散布于花园中。,2、诗情画意,匠心独具,诗情画意: A、诗画渊源:中国园林由于文人画家参与营造,使其具备了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质无华的气质和情操。 B、空间富有诗情画意:以无形的诗情画意,构有形的水石亭台,“步移景异“深远而有层次。 C、花木建筑体现画意:树木栽植重姿态,不讲品种;山石、建筑、水池、树木的巧妙配合,体现“诗情画意“,建筑在中国园林中处于主要地位。 独具匠心:独具匠心的构思给以自然天趣为上的园景增添别样情趣。,3、小中见大,含蓄为美,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对意的幽静和境的深邃的追求,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小中见大,含蓄不尽。 精心构造,以一挡十:运用艺术的象征或隐喻的手法,赋有限的风景形象以无限的意味,使一般的园林景物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 A、分隔空间,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关键在于选址得宜,巧于因借,山石泉池安排得体,亭台楼阁点缀有致,提高了天赋环境的观赏效果,使咫尺有千里之势。 B、虚实对比,加大空间深度,增加风景层次。 C、空间对比,小中见大:将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从而突出各自的特点;为求得小中见大,多以欲扬先抑的方法来组织空间序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