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888573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上塘小学 赵春芳【内容摘要】: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并流传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有必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只有用好朗读这颗棋子,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真正走活。【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重要性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

2、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

3、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一、朗读的内涵朗读是什么?有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 ”这样的定义固然不能算错,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

4、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 ,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 ,最后终成大家。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令人陶醉的晨曲。二、加强朗读训练的意义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现在的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疏远了

5、语文这门学科。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示范课,讲的是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一段。老师并没有分析讲解路如何陡、山如何险、 “之”字形“S”形有何作用。他只是让学生读出文中描写山路险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放声朗读红军的话。学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动起来展现自己的读功,尤其是那句“我们顶着天了!”高亢响亮,充满了豪迈乐观蔑视一切困难的情怀。不待老师讲解,红军战士大无畏的乐观的革命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学生的脑海中了。望

6、着学生们那兴奋得通红的小脸和闪亮的眸子,我在心底热烈地为这位老师喝彩。2、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要求不停歇地读一段或一篇文章,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其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度性等。朗读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相信各位老师都有这种经验:班级内那些

7、谈锋犀利、语言缜密、妙语连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那些说话口齿不清、词不达意、甚至经常颠三倒四的学生,极少不是反应迟钝智力较低的后进生。3、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把握,才能从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灵魂,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朗读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生在朗读文

8、章时,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他们就如同替作者说出了这一番话。 “作者之神气音节和声调,拂拂然似与我之喉舌相应。 ”反复地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欣赏课文中每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我在教读桂林山水时就曾让学生反复朗读“桂林的山”那一段。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露出向往的神情。我想这大概是他从趣味盎然的文字中读出了奇、秀、险吧。他大概看到了“巨象” 、 “翠绿的屏障” 、 “怪石嶙峋”了。不必老师再费口舌去分析讲解,学生们很容易就体会到:桂林的山的奇、秀、险。4、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9、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三、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1、要

10、读得好,有感情地读,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课堂 40 分钟,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很多的,时间是非常紧促的,我们利用课堂让学生熟悉课文,对学生作适当地指导是可以的,但如果完全凭借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这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这除了时间的原因外,还有现在的课文大部分已有一定的难度,比较长,和学生个体之间水平的差异。因此,我注重让学生在课前的朗读。在课堂上我又通过听录音,范读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再让学生结合读课文自由学习生字,为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等,使学生把课文

11、读通,读正确,读流利。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轧实的基础。2、坚持范读教师出色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范读传递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和情感趋向,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老师产生共鸣。 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廖廖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说说周瑜、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再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

12、,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3、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 ,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具体来说:(1)发音正确清楚。(2)语气语调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奇、命令、号召等句子,语调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

13、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3)轻重适当。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4)停顿准确。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不可打乱。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5)注意速度。朗读感情热烈、气氛紧张、欢乐愉快的句子时,速度加快。朗读沉郁、凄凉的句子时,速度可适当放慢。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

14、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 、 “会说” 、 “能说” ,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总之, “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 ,它不是美的语文课。 ”我们应该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参考文献】:1、余映潮学会朗读 , 中华活页文选2、阎立钦主编、倪文锦副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3、鲁洁平、赵鸿主编教师职称评定论文写作指南4、 叶圣陶论创作总之,朗读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追求的终极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