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城运动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6887409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国新城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英国新城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英国新城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英国新城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英国新城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国新城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新城运动(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国新城运动,英国新城运动背景 第一代新城(40年代) 第二代新城(50年代) 第三代新城(60年代) 新城运动的影响,一、新城运动背景1、战争的产物战后英、法、北欧等掀起的新城运动始于英国。英国的新城运动是战争的产物。英国政府在战争方酣时意识到为保护人民的抗战高昂情绪,必须向人民保证,等和平恢复后一切都要得到改善,包括重建被战争毁坏了的城镇和对国土资源进行规划。1946年国会批准了新城法,后来又批准了更为著名有远见的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2、政治、社会背景英国新城运动受大城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战后城市重建、政治角逐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为了解决二战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失业、疾病

2、、贫困等),并摆脱伦敦“摊大饼”式蔓延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困扰,也为了尽快治愈战争的创伤,并在政治上赢得民意,丘吉尔政府在二战尚未结束之时,就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城乡规划部,授权其处理那些遭受战争破坏的公共设施和建筑物。此外,战后初期伦敦人口的恢复性增长很快(近100万人),远远超过了它的容纳能力。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建立新的居民点(新城),从而疏散大伦敦人口的设想终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3、新城法二战以后,英国的新城建设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得力于1946年国会批准的颁布的路易斯西尔金的1946年新城法 ,及其组织的新城建设公司。英国新城运动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主要目标:是要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

3、工作的、平衡的和独立自足的新城”。新城的工作岗位需要来自多种工业渠道 。新城社会不能是单一阶级的社会,应该吸收各种阶级和阶层的人来居住和工作。,新城法的意义:英国的郊区新城完全是在政府的规划下,由政府拨款的新城开发公司联合私有企业,在专业规划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从而避免了一些传统都市的弊端。有了新城法,有可能以政府的名义作出建立新城市的决策以及划出一部分土地来建设这个城市;有可能成立开发公司来规划和建设新城;有可能以政府的名义使开发公司按照当时市场价格加上赔偿费用购买(必要时强买)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有可能使政府责贷予开发公司全部资金,分期偿还。,土地政策 土地征用制度 政府的职能权限 新城开发

4、公司的性质和职责 财政担负,英国的新城规划不是孤立的,它是一项全国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开拓规划,以及改善全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综合性计划组成部分。,霍华德花园城市与大伦敦,霍华德花园城市与大伦敦 个同心圆,将离伦敦市中心半径48公里内的范围 个同心圆: 第一圈是城市内环,准备从这里疏散出100万人口和工作岗位; 第二圈是郊区圈,在这里计划不再增加人口; 第三圈是绿带环,宽约16公里,用来阻止伦敦扩散到1939年达到的边界外去; 第四圈是乡村外环,将建设一系列人口规模为至万人的卫星城,来容纳伦敦迁来的人口。,霍华德花园城市与大伦敦 形似神不似,这只是与田园城市形似而不是神似,根本没有触及社会

5、改革的实质。只不过是用发展卫星城的办法,继续推进大城市的发展。,2、哈罗新城,哈罗新城南距伦敦37公里,占地2560公顷,规划人口初定6万,后改为8万。新城建设中是选址工作,选择了有特色的乡间用地,北有河谷,南有丘陵和林地。 河谷、铁路、公路形成了新城的边界。铁路在北边,火车站居中、它的东面和西面是两片工业用地。城市中心(图)位于全城几何中心偏北,以市中心为半径分布着4个居住区。这种规划模式与传统的英国郊区实际情况相似。4个居住区是由13个40007500居民的邻里单位组成。居住用地净密度为125175人/公顷,每一邻里单位都有小学和较小的辅助性商业中心。各邻里单位之间用宽敞的空地或绿地隔开。

6、在空地上布置休息体育场地。 全城主要道路由火车站向南。经市中心分出东西两线,呈Y形。1947年规划时考虑只有10%的居民有小汽车,汽车路设计比较粗糙。自行车路和步行路各自成为独立的系统,穿行于各区内部,不与主要道路依傍或走同一路线。在这当时是规划上的一个重要革新。基地上原有的小路和乔灌木被完好的保留下来,即保护了原有的风景,又给居民留出一种历史联想。,哈 罗 新 城 平 面,哈罗市中心平面、模型,城市中心兼为附近地区村镇居民服务。规划特色强调“城市性”。组织一个有内部步行系统的、周围被车路和停车场包围的市中心,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市中心内部有城市广场、市民广场、教堂广场、影剧院广场和两条

7、步行商业街。南边市民广场周围安排了全城的重点建筑:教堂、大会堂、市政厅和法院。主要建筑立面朝南,形成城市中心突出的南立面,面向其南的谷地、绿化空间和一个规则式花园。整个市中心功能多样、交叉重叠、关系紧凑。 在城市景观上,哈罗有一个美好的田园城市风貌。它巧妙的利用了城市的地形地貌,如利用外围的河谷和丘陵包围城市的大片绿地,利用一道东西向的冲沟和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深入城市的楔状农地,把城市分成4块高地,即四个居住区。利用这些块与块之间的冲沟和低地辟为主要道路和宽阔绿带,市中心地势最高,成为全城视觉中心。 哈罗的两个工业区,提供14400个就业岗位。每个区中心或邻里中心也安排了一些服务性工业。,问

8、题英国的新城如哈罗等,经长期经营,因人口发展不快(哈罗城1978年12月底人口为79,500人)缺少丰富的城市生活,且就业困难,因而出现年轻人回流大城市的倾向。英国乃于60年代中心产生另一种倾向,拟建设规模为2540万人口的新城。,考文垂和斯蒂文内奇的市中心商业步行区的设计是战后英国对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贡献。他们是现代城镇中第一批设计完好的步行区。 考文垂于二次大战时被轰炸,市中心损失惨重。1947年新城法公布后,开始进行规划。市中心商业步行区(图)采用“平面分割”,把汽车路和步行区划分的很清楚。汽车可以再步行区周围通行,设有几个停车场,可容纳1700辆车。市中心的广场在商业步行区的终端,这个

9、广场将商业步行区与文化中心连接起来。广场建筑群以及商业步行区的建筑小品造型美观、布局完整统一。,3、考文垂和斯蒂文内奇市中心商业步行区,斯蒂文内奇的商业步行区(图)较考文垂更为完整,是整个市中心全市采用步行区的城市。商业步行区中央为一条400多米长的商业步行街,又从中央步行街分出两条往东的步行街和一条往西的市政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喷水池,上面有一座钟楼,并有一个置于平台上的母子戏耍的铜像。广场旁有公共汽车站。步行街商店前面有连续的挑檐,可以避雨,并可以保持商店里面的各自特色,而不破坏建筑艺术上的整体协调。步行街南面是军政府大楼、图书馆、医疗中心与警察署等。,考文垂市中心步行区,考文垂中心步行区

10、,斯蒂文内奇商业步行区,三、50年代新城建设 ( 第二代新城 19551966 ),1、50年代英国总结了第一代新城建设的得失:第一代新城的特点:密度低、人口规模小;按邻里单位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道路网:环状+放射;在功能和形式上大体相似,都强调了独立 和平衡。不足之处:对经济和社会问题考虑比较少,不足提供文娱或其他服务设施以及新城中心不够繁华、缺乏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就业困难,使一些年轻人回流大城市;另一方面又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人口,最终未能起到人口疏散得作用。因此于1955年决定建立第二代新城坎伯诺尔德。,1、坎伯诺尔德新城,坎伯诺尔德位于苏格兰境内位于格拉斯哥东北约23公里长的山地上。

11、建设目的是吸收格拉斯哥的人口和就业。规划人口为7万人,规划用地为1680公顷,于1956年完成规划总图。,改进 第二代新城较之第一代新城有所改进,即规划上比较集中紧凑,密度比哈罗、斯蒂文内奇等为高,改变邻里单位的结构形式并努力使新城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新城中心地带,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结构较为紧凑的新城。新城有繁荣的市中心,设有为全市居民服务的购物中心以及其他服务设施。市中心外围的山坡上布置住宅区。主要工业区在城市南北两端城市周围有开阔绿地。规划市中心建在山顶,沿山脊建了两排楼房中间是一条双向的车行道,两排多层楼房底层都是停车库、公交车站、货场等。二楼有超市商场、百货公司、事务所以及医疗中心、图书馆、

12、公共会堂、旅馆、餐厅、酒店等。二层楼有许多过节人行桥,把两排楼房连成一体,其他各层有公寓住房。整个城市中心像个巨型综合体建筑,有8层,把市中心所需要的各种公共设施都安排在一座大厦内。,城市的规划结构建立在有交通组织的基础上。道路交通的特点是人车分离。一条主干线穿越城市中心一条环路围绕整个山头,对各住宅区提供服务性联系。全市有一条完整的步行道系统,从市中心放射出去,通过个住宅区到达外围开阔绿地。住宅区建于山坡山,住宅的类型由山形的位置决定。在平坡地形建带花园的二层住宅,在陡峭地建设锯齿形住宅,此外还修建4-5层和某些8-12层的公寓式建筑,以达到高密度的要求。,2、朗科恩新城,新城(图)位于默尔

13、西河南岸,是默尔西赛得城市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用地为2935公顷,原有人口3万人,规划人口10万人。,朗 科 恩 规 划,规划结构新城的规划结构与基地起伏的山脊浅谷复杂地形结合。主要工业均布置与城市边缘地形平坦的地段上。居住区不知在中间较高的丘陵上,并围绕中心公园布置。新城位于规划区几何中心一个大城堡的高地上,俯瞰全城。规划结构遵循线状原则,结合自然地形,呈“8”字型平面。城市中心设在“8”字的交叉点上。这样简洁、严谨,结合地形又有图解式的规划平面是颇具新意的。,规划特点 1) 以8000人组成一个邻里单位。其中心设置公共汽车站以及其他公共设施。每个邻里

14、单位划分4个邻里,邻里又由一系列100200人的居住组组成。各邻里单位的各个中心被城市公共交通干道所串联,打破了原传统邻里单位的结构模式所带来的被城市道路绝然隔开的而形成的单调和被隔离的生活方式。2) 规划布局与城市交通组织紧密结合,采用限制小汽车,鼓励公交汽车的做法,以“8”字形道路骨架组织公共交通是经济有效的。3) 工业除围绕居住区外围布置外,邻里单位内亦安排一定的工业用地,缩短居民上下班距离。4) 注意到利用地形和自然条件,组织完善的绿化系统。重视古迹保护,修复城堡、教堂,以突出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六、60年代以来的新城建设,背景 战后50年代第一代新城是在战后恢复时期住房缺乏、教育

15、、医疗和其他服务设施不足,私人小汽车尚未泛滥的情况下产生的。到了60年代,社会和经济迅猛发展,国民收入递增,原有新城的规划模式已不甚适应新的要求。又鉴于新城对疏散大城市人口的作用不大,英、法、日等国都着手建设一些规模较大,在生产、生活上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这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新城建也都有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英国新城建设,第二代新城特点英国第二代新城是指1955年至1966年间建设的新城。第二代新城的特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代新城大,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密度比第一代高。新城中心有似脊椎串联周围各居住区,交通规划部第一代新城先进。这个时期的新城也考虑区域经济的平衡,把新城作为经济发展点,通

16、过建设发展点来重新分布区域人口,组织区域经济。,第三代新城的产生英国第三代新城是指1967年后建设的新城。1964年英国政府公布的英国东南部研究报告,认为过去建设的新城作用不大,没能解决多大问题,主张建设一些规模较大的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把伦敦要增长的人口吸引过来。决定在伦敦周围扩建3个旧镇,每处至少要增加1525万人口。密尔顿凯恩斯、北安普顿和彼得勃罗。英国最新的兰开夏(Lancashire)新城是按照城市群规划原则,分别由3个容纳40万人口,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城镇组成。,1、密尔顿凯恩斯 新城,英国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位于伦敦与伯明翰之间。东南距伦敦80公里,西北距伯明翰100公里。原人口4万人,1967年开始规划,1970年开始建设。为适应附近地区人口增加和疏散伦敦的工业和人口,规划人口25万人。密尔顿凯恩斯是独立的新城,被誉为英国第三代新城的代表,并声称将适应21世纪城市生活的要求。新城面积约8870公顷,大体上是一个不规则的四方形,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