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复习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6885492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复习(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神农”(炎帝)的传说文献记载,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ei si),教民农耕。白虎通卷二,神农氏塑像,(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神农氏 中国农业的始祖,考古成果(实证材料) 半坡氏族遗址发现 “粟”的遗迹;

2、 姆渡氏族遗址发现水稻的遗迹; 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一万年前稻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因此也称农耕文明。,气候不同; 启示:自然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考点一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纲要求: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考纲解读: 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等概念准确掌握,20092011

3、年高考考查概况,1、紧扣考纲和课标要求,考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的特征等主干知识 2、选择题为主 3、均以图片或文字材料为素材设题,基础知识与材料解读结合 4、概念的考查突出,思考一 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本考点内重难点突破与联系,石刀石斧,耒耜,青铜耒耜 石锄石犁,刀耕火种,铁犁牛耕,铁 犁 牛 耕,石器锄耕,集体劳作,个 体 农 耕,生产力的发展,耕作方式,曲辕犁,(完善),汉代铁镰,反映: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

4、展,西汉耧车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骨耜,石斧,汉曲柄锄,铁犁牛耕,都江堰、郑国渠,耦犁、一牛挽犁,关中地区: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翻车(工具),筒车(工具),高转筒车(工具),风力水车(工具),曲辕犁,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耧车,一年一熟,(完善),(农用动力革命,汉代逐渐普及),战国水利工程,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材料1: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 而是都江堰。 余秋雨,郑国渠: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秦国开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汉代的

5、井渠法,坎儿井,古称“井渠”。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 新疆吐鲁番和哈密一代。,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黄河的治理,东 汉 王 景,黄河在河套平原,请大家观察上面两幅图,总结灌溉工具动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动力不同:由人力到水力,解放了人力。,灌溉工具: 戽斗、三国时期翻车、隋唐五代、宋代、明清,1、

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2、(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B,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A 筒车 B翻车 C曲辕犁 D 水排,A,思考二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本考点内重难点突破与联系,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二)、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徭役 兵役,(均田、限田),封 建 国 家,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 人头税,田赋,地租,土地兼并,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1: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是一种土地所有制。这种说法正确吗? 这种说法错误。因为在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以,归根到底井田制是一种土地私有制,而非土地公有制。 2: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这种说法正确吗? 这种说法错误。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曾做出许多限制土地兼并的努力,如实行均田制等。它

8、们在当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使兼并不可避免;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抑制兼并是不可能的。,1、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2、在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 A国有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D村社土地所有制,D,B,思考三 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它的形成与哪一土地制度的形成有密切关

9、系?,本考点内重难点突破与联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是相同的吗? 不是。三种经济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本质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 小农经济本质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耕农往往拥有部分土地。 三者关系如图所示:,根据歌词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黄梅戏天仙配歌词,(1)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2)主要内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 (3)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

10、个体经营; (4)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简单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生产技术和易满足的社会心理(落后性) (6)受封建剥削重,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脆弱性),思考五: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小农经济有哪些基本特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缺点,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1、分散性:小农户个体经营,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材料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

11、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思考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土地制度的变化(纵向延伸),春秋战国,中国近代,中国现代,本考点知识与外联系(对外拓展),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氏族公社公有,井田制(国有),封 建 土 地 私 有 制,中共曾实行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53-56年改造废除土地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1840,1949,(2011海南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

12、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腹(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根据材料中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的变化,总结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升华:你认为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一般有哪些?,3、劳动力增长(人口增长),1、生产工具的改进,2、生产技术的进步,4、劳动对象扩大(土地开垦),7、政局的稳定,6、赋税制度的改革,5、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8、统治者重视,9、经济文化交流,10、自然环境优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