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6873036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7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内容: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明确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 了解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经验.,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中介和桥梁,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个体经济(小私有制性质)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2、(资本主义性质) 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主要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中,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占很大比重,再加上私人资本主义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私有成份,这样就造成私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但由于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因此,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成份是社会主义经济。,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二 党在过渡时

3、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核心内容: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必要性: 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

4、义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3)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充满了蓬勃向上的生机,也鼓舞和感染了全国人民,使之向往共产主义的美好明天!,可能性:,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1952年:现代工业总产值中 国营经济56%国营批发营业额占全国的 60%,2)广大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老解放区,农业互助组-初级合作社转化互助合作抵御自然灾害、克服困难、增 加生产、避免两极分化、加快机械化进程。,3)工商业也开始出现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4)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

5、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5)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三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合作化 1、个体农业的改造-互助合作 三个阶段: (1)1951年9月到1953年底互助组 初级农业合作社。(2)1953年春到1955年初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3)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逐步过渡。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

6、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实行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巩固地把团结中农,对富农经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平赎买政策 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 三个阶段: (1)1949年10月到1953年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2)1954年1月到1955年上半年对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3)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第一,实行了”和平赎买”政策,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 第二,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

7、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确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第三节,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中国现状:,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8、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有一个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针对苏共二十大以后西方敌对势力乘机掀起反社会主义浪潮,中共中央指出,从基本原理上来说,十月革命道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

9、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同时,鉴于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发生过一些缺点和错误,中共中央又指出,现在我们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的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向现代科学进军”。会后,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集中数百名科

10、学家,经过反复研究,于同年10月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同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1、讨论论十大关系报告后作总结讲话,进一步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确立,适应了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党和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的指导方针,后来也成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后来,毛泽东回顾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

12、适合中国的路线”。,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共八大文献的起草,是在毛泽东领导下集体进行的。作为八大纲领性文献的政治报告稿,经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反复修改,并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是中共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

13、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

14、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不少人对新的社会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再加上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 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第二,国际上出现了波兰、匈牙利事件,也在国内引起一些人的思想波动。第三,各级领导干部对此缺乏思想准备,或者束手无策,或者习惯于把一些闹事问题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背景:,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

15、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强调,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产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他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地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意义:,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由于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执政地位,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各级党组织召开座谈会和小组会,听取党

16、内外群众意见,迅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鸣放”的高潮。,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在整风运动人们提出的各种意见,绝大多数是诚恳的。但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个别分子的不良动机,他们把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攻击为“党天下”,要求“轮流坐庄”;他们竭力抹煞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绩,根本否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们还把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说成是产生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根源。有的人甚至散布煽动性言论,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上街闹事。,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在涉及重大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不能旗帜鲜明,就会造成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混乱。这方面党取得的经验是宝贵的,有长远意义的。,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正确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