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6872918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西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西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西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西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专题 广西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 1216 题。 (12 分) 【甲】 醉翁亭记 (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 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 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 也。 【乙】 丰乐亭记 (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

2、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 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 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书 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刻露:鲜明地显露。本:根据。上:皇上。 刺史:即作者。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2 分)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树林阴翳(阴影)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

3、宣扬) 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2 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分)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 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 “醉翁亭” “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第卷:非选择题(共 90 分) 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4 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 分)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2 分) 12.D 13.A 14.D 15.D 第卷:非选择题(共 90 分) 16.(4 分) (1)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 分)。 (语句通顺 1 分, “者也” ,判断句标志,0.5 分;“以” ,用 0.5 分) (2)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2 分)。 (语句通顺 1 分, “之” ,助词不译,0.5 分: “其” ,这里,0.5 分) 柳州 文言文阅读(共 12 分,其中第 1012 小题,每小题 2 分,第 13

5、 小题 6 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 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 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 之下而诵诗 书 ,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 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 不成者,非

6、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 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 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 3 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 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应有邪?盍改之乎?不然,迨年 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 坐右,以昭炯戒。 ”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

7、10.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A.食 B.被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将军身被坚执锐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岂善学者应有邪 C.信 D.善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以咨诹善道 1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足肤皲裂而不知 今诸生学于太学 A.而 B.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余将告于莅事者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而君变色以去 C.之 D.以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12.下列对【甲】 【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太学”是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司业” “博士”是官名,国子 监的老师。 B.【乙

8、】段选文中包含的熟语主要有“不耻下问” “拒人千里” “万事蹉跎” “择善而从” 等。 C.【甲】文通过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习要“专心” , 【乙】文通过任务对话强调了学习要 “思考” 。 D.【甲】 【乙】两段选文都阐明了要“学有所成” ,就必须勤学不懈,刻苦努力,提高道 德修养的道理。 13.把“文言文阅读” 【甲】 【乙】两文种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3 分) (2)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3 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 12 分) 10.B(A.提供食物、饲养;B.同“披” ;C.确实、信用;D.善于、好的) 11.A(A.却;B.在、向;C.的、

9、去;D.相当于“而” ,表修饰、把) 12.D(仅是甲文所要阐明的道理) 13.(1)不必像我一样亲(用)手抄录, (只有)向别人借书而后才能读到。 (“手” “假”个 1 分,大意 1 分) 4 (2)你只是记住了老师说的,却没有思考它。 (“但” “志”个 1 分,大意 1 分) 玉林市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 24 题 【甲】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 儿乳,儿含

10、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 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 ,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 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 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 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 臂,两股战战

11、,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 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 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 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会宾客大宴 会:聚集 B.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C.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阴

12、:山的北面 D.吾于何逃声哉 于:到 3.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一一宾客们体会到少有的舒适,慢慢地都正襟危坐了。 5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夹杂着用力拉倒房屋发出崩裂倒塌的声音。 C.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 个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D.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你从琴声中所听到的大丈夫般的意志,就如同我心 里所想象的一样。 4.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甲乙两文都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口技是民间表演技艺,它用发声器官模仿 各种声音,创造出生

13、动逼真的场景。 口技就是形象地摹拟出一家人由睡而醒到 再入睡及附近发生一场火灾的过程。琴属于古六艺中“乐”的范畴,常被人们用来 抒发情感。如伯牙就是把情怀寄托于琴音,而子期通过琴音就能领悟到他传达的情 趣。 B.甲乙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 。甲文口技表演者仅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 一抚尺,就能模仿出生动逼真、层次丰富多变的场景,可谓“善演” ;乙文伯牙一 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可谓“善弹” ;而子期从伯牙的 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可谓“善听” 。 C. 甲乙两文表现的主旨不同。甲文文题统一,全文围绕口技者的表演展开描写,赞 扬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乙文则因题目是后人

14、所加,文与题并不完全统一,文章虽 然也表现了伯牙琴技高超,但更多的是赞扬钟子期善听,是心灵默契的知音。 D.甲乙两文都使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甲文正面详写了精彩纷呈的表 演,同时通过写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出表演者技艺之高。乙文正面详写了伯牙鼓 琴之“善” ,而侧面略写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 2.A (会:适逢,正赶上) 3.C (A 中的“意”为“心情”之意;B 中“力拉”为拟声词;D 中的“夫”不是丈夫, 是“这样”的意思。 ) 4.D(“侧面略写子期对琴声的评价”是错的。 ) 梧州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 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

15、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 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 6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神弗福也 福:福气 B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 C虽不能察 察:明察 D夫大国,难测也 测:揣测,估计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以伤先帝之明 B再而衰,三而竭 广起,夺而杀尉 C公将鼓之 陈胜佐之 D公问其故 安陵君其许寡人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