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3-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实践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866006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04.03-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2012.04.03-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2012.04.03-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2012.04.03-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2012.04.03-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04.03-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04.03-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实践(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实践,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检验中心 门剑龙,血液中多系统的平衡,内皮系统 凝血系统 抗凝血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小板系统 血流变系统,平衡?平衡!,TM,PC,PS,AT,APCR,TFPI,FVIII,FIX,FV,FX,FT,FVII,FXI,FII,FXII,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Rudolph Virchow, Virchow血栓形成三要素 (1)血管壁损伤 (2)血液成分的改变 (3)血流淤滞,D-二聚体的形成,病理因素导致凝血系统活化。 血栓凝块形成:经交联后的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继发纤溶亢进:溶解血栓凝块,产生D-二聚体。,D-二聚体的历史沿革,D-二聚体

2、作为凝血活化以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标志的概念是由Gaffney在1975年提出的。 1983年,Rylatt等报道了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为临床提供了观察凝血和纤溶过程的新视角。利用D-二聚体可以对静脉血栓进行排除诊断。 但D-二聚体片段异源性的问题被忽略了。,D-二聚体降解片段,纤溶系统对血栓凝块进行水解时,产生D-二聚体 。 D-二聚体片段质量大小相差悬殊(分子量50228 000 Dal)。 患者血栓形成过程中产生D-二聚体片段的质量?,D-二聚体检测的应用现状,制备单克隆抗体,针对的只是某类型D-二聚体。 病理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类型D-二聚体,由于不同检测试剂只测定其中某种类型,而非降解片

3、段的全部,因此各类试剂在对同一标本进行测定时,其敏感性显著不同。 目前,30种检测方法(20余种单克隆抗体)被应用于临床,不同试剂间差异非常显著。,FACT的研究(Dempfle et al, Thromb Haemost 2001; 85:671-678),Meijer的研究(Thromb Haemost 2006; 95:567-572),D-二聚体检验方法的演变,低敏方法导致许多病理状态无法及时反映。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2010年1月。 推荐高敏感度的方法 国际上目前已经开始逐渐推动高敏方法。 原方法敏感度低:阳性率低 新方法敏感度高:阳性率高 临床:与既往的

4、使用经验不符,应用中的习惯性错误,参考值:是指95%的健康人的水平。 医学决定水平:对疾病诊疗过程中起关键评价作用的浓度或水平。 危急值:此类检验结果的出现,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参考值和医学决定水平,医学决定水平,危急值,参考值,现状与建议,不同实验室使用的D-二聚体试剂不一,无可比性。 同一实验室不能使用两种D-二聚体测定方法。 连续对患者进行监测时,采用同一实验室的数据。 根据患者群确定不同的“医学决定水平”。 根据患者群确定不同的“危急值”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实践,不断拓展.,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实践,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早期排除诊断) DIC的早期监测(脓毒

5、症、创伤、重度子痫前期) 恶性肿瘤、白血病 早期识别、血栓监测 外科手术后的血栓监测 肝病、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术后 部分患者的溶栓治疗 心血管疾病病情评估(心力衰竭、房颤、旁路手术) 脑梗死鉴别和治疗监测,D-二聚体评价的思路,血栓形成、高凝状态、附壁纤维蛋白形成 肝脏疾病 恶性肿瘤,血栓类型,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微血栓,肺栓塞& D-二聚体,血浆D-二聚体:500g/L 高度敏感性,极佳的阴性预期值。 特异性差,可作为排除诊断的依据。,获得性静脉血栓风险,D-二聚体,ACCP-9,肺栓塞临床可能性测评表(PTP),D-二聚体的诊断价值,敏感性高,极佳的阴性预期值,可进行排除诊断。

6、 监测时机越早,D-二聚体的检测价值越高。,D-二聚体作为排除诊断指标,患者右侧下肢膝关节以下部位进行性肿胀。 D-二聚体269g/L。 内、外科基本确认为下肢静脉血栓。 彩超:腘窝囊肿。 腘窝囊肿切除术 痊愈。,术后静脉血栓的观察时机, 许多外科医生认为术后监测D-二聚体意义局限,因为术后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必然的。 手术损伤造成的D-二聚体增高会掩盖患者自身病理性增高的趋势。 腹部外科手术分为3型: 型(腹壁手术) 型(腹腔内手术) 型(腹膜后或肝脏手术),不同类型手术后D-二聚体的变化,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在达到峰值水平后通常是以6%/ d的速度清除,因此通过观察D-二聚体的变化趋评估

7、手术后的血栓风险。 手术持续时间、术前D-二聚体水平影响术后水平。 根据各实验室不同的检测系统确定医学决定水平。,肥胖, 大多数肥胖病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且相互作用引起的疾病。 特别是腹型肥胖中国人的梨型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高。 脂肪组织:内分泌器官。 PAI可由脂肪组织合成。 胰岛素抵抗 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 心脑血管疾病 血栓形成,易栓症, Egeberg在1965年发现一个AT缺陷的家族,进而提出“易栓症”的概念。此后,“易栓症”的范围已经扩大到遗传性凝血、抗凝血因子异常、纤溶成分缺陷或代谢障碍等疾病。 中国人群常见缺陷类型:抗凝血酶缺陷、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 诊断:年龄、

8、家族史,不同种族间易栓症的分布特点,高半胱氨酸血症,纯合子胱硫醚合成酶缺乏时,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可增高10倍或更多。患者是动脉或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人群。 高半胱氨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强相关性。 D-二聚体:7200g/L。 在饮食中补充叶酸可使半胱氨酸水平恢复正常,但不能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智力低下 骨骼畸形 晶状体异位 血栓栓塞,动脉血栓,D-二聚体与动脉血栓,静脉血栓:排除诊断 动脉血栓: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 D-二聚体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 目前普遍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增高提示患者病情严重。,急性冠脉综合征,机制:血管壁粥样斑块崩解,引发血小板、凝血系统活化

9、,急性的血栓形成,堵塞血管。 心绞痛和NSTEMI患者 : D-二聚体正常或 STEMI患者:血管完全堵塞,D-二聚体 应用D-二聚体的临床时机?,D-二聚体监测再灌注损伤,血栓凝块形成 D-二聚体增高,急性胸部疼痛的鉴别:主动脉夹层,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急性期:主动脉夹层扩展面积与D-二聚体增高相关。 D-二聚体水平随病程发展和合并症出现持续增高。 D-二聚体用于对胸痛患者进行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排除诊断。,血栓凝块形成,慢性心力衰竭血栓风险,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低心输出量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心腔扩张,血液在外周血管床上淤滞。左心衰竭:肺循环淤血和心排出量降低。右心衰竭:体循环淤血。全

10、心衰竭。 血管壁损伤: 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内皮细胞从血管壁脱落,进而使循环中内皮细胞的数量增加 。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紊乱。 血液成分异常变化:D-Dimer、FIB、TF、Hct、vWF:Ag。,慢性心力衰竭,危重症,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很高。 动、静脉血栓及外周血管的栓塞频繁发生。卒中、急性动脉血栓栓塞引发的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高。 与病情相关的指标:D-Dimer、vWF:Ag、PAI 与死亡率相关的指标:vWF:Ag、TF、F1+2、TAT,D-二聚体增高,左基底节梗塞(男,80岁),主诉:头晕,右侧肢体无力,手麻,2d。 现病史:入院前2d 无诱因出现头晕,右肢无力

11、,CT(),1d后右肢无力加重,并出现言语不清,言语混乱。 查体:神清,言语欠流畅,不完全感觉性失语。计算力差,左右分辨力差,手指不完全失认。颅神经检查:伸舌偏右。右共济试验欠稳准,右巴氏征()。BP160/90mmHg。 影像学检查:MRI显示左基底节区梗塞病灶,MR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 诊断:左基底节梗塞。,治疗过程,阿加曲班20mg qd 联合依达拉奉30mg bid 7d。 出院情况:神清,语言流畅,问答基本切题,四肢肌力级,肌张力正常,共济试验正常,行走正常。,阿加曲班:合成凝血酶抑制剂,选择性且可逆地与凝血酶的催化活性位点结合,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可抑制血栓内部与纤维蛋

12、白结合的凝血酶,对纤维蛋白抑制较弱。,恶性肿瘤与止凝血障碍,恶性肿瘤:对于止凝血系统具有促凝效应,无论恶性实体瘤或白血病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高凝状态或血栓。 文献: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发病率约1030,以腺癌并发血栓最为常见。包括:胰腺癌、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等。 临床:癌症患者常见术后肺栓塞发生。 现状:临床医生的关注点更多集中于:对于癌症患者术后进行抗凝治疗以减少肺栓塞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如应用LMWH。,“Trousseau”综合征,1865年,Armand Trousseau报道,胃癌患者易形成静脉血栓。癌症并发游走性静脉炎称为“Trousseau”综合

13、征.。 近年来,随着癌症患者存活时间的延长,患者血栓栓塞发病率却较前明显增高。血液系统肿瘤、实体瘤在其发病过程中均涉及凝血和纤溶机制的异常。 临床表现 (1)无症状的高凝状态/血栓栓塞 (2)DVT、致死性PE和DIC (3)可是前列腺癌、结肠癌的首发表现,临床实践中: 对于不明原因的D-二聚体显著增高的患者,当排除了血栓性疾病和肝脏疾病后,则应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肿瘤与血栓形成,D-二聚体增高原因1:血管生长,肿瘤体积超过12 mm3时,其继续生长依赖于肿瘤内部的新生血管形成,使其能获得足够的营养。 这些管腔通透性强,肿瘤的代谢产物大量入血; 内皮细胞薄且更新快,易损伤,激活凝血系统

14、; D-二聚体、vWF、FIB、F 、F显著,D-二聚体增高原因2:血路转移,肿瘤细胞表面被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包裹。 “伪装的形成” 使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不易被免疫监视系统所识别,保护肿瘤细胞不被免疫系统杀灭,有利于恶性肿瘤细胞的血路转移。 高凝状态的出现总是早于癌症表现。 D-二聚体、F、F、FIB。,抗凝治疗,华法林:对肿瘤患者长期应用抗凝治疗。 LMWH:1)预防血栓发生;2)抑制肿瘤血管生长。,康复科患者(男性,65岁),椎管内注射止痛药造成机械性损伤 D-二聚体3260g/L 0.4ml LMWH 7d无效 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并难以降低时应首先考虑存在三个问题:(1)血栓

15、形成和高凝状态、 (2)肝脏疾患、(3)恶性肿瘤 ” 相关血栓检查正常肝脏检查 正常肿瘤标志物(CA242、CA199) 进一步影像学检查 早期胆囊癌切除痊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血栓与止血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有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内沉积,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使凝血活性减低。同时,通过内激活途径引发继发性纤溶亢进。 出现微血管病性凝血障碍和出血症状。 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广泛性手术、恶性肿瘤、产科意外、溶血性输血反应、ARDS。,DIC的病理生理变化,微血栓栓塞 广泛性出血 微循环衰竭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凝血激活(高凝状态)继发性纤溶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后的(低凝状态)出血阶段 解除病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DIC实验室指标的选择和应用,同时有三项以上异常: 血小板计数: 4.0 g/L,或进行性下降 D-二聚体:进行性增高 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或较正常对照延长 3 sec以上,肝病超过 5 sec 纤溶酶原(PLG):含量、活性降低 抗凝血酶(AT):含量、活性降低(肝病不适用) F活性:50%(肝病必备),颅脑损伤(head injur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