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再创造”教学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6860525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的“再创造”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学课堂的“再创造”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数学课堂的“再创造”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数学课堂的“再创造”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数学课堂的“再创造”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的“再创造”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的“再创造”教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课堂的“再创造”教学 摘 要:主要在介绍数学“再创造”的基础上,通过 具体举例来体会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再 创造” ,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再创造;理论依据;必要性;策 略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些现象,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 学习数学的方法仍然习惯于上课不停地做笔记,到做作业 时,同笔记上的内容进行对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循环。 老师上课讲得越多、覆盖面越广,则学生会的就越多,但 是一旦脱离了教师,遇上一些富有拓展性或是研究性的问 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这一现象体现了学生在系 统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上还是

2、比较欠缺。因此如何从这样 的一种现状中摆脱出来,值得我们深思。它需要我们师生 共同努力,而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再创造”的教学法则是 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 一、数学“再创造”教学的理论依据 数学“再创造”是由世界著名教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 尔提出的,他认为: 1.数学是最容易创造的一种学科,它实质上是人们常识 的系统化,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应 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很多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 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或是“再创造”出各种法则和各种 定律。 2.历史上很多数学原理是在世界各个地方独立发现的, 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如此,个人学习数学的进程也是如 此,每个人都应该在学习数学

3、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3.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 ,因而可达到不同的水 平。教师应当针对各个学生数学现实和思维水平的不同, 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加强反思,使学生的创造活动 由不自觉的状态发展为有意识的活动。 4.“再创造”应当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数学教育 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 提供广阔的天地,让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自由发 展,这样在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发现自 己的潜力与标准,在教师一定的指导下,抓住机会去钻研、 去探索通向这个标准的道路,从而达到他们力所能及的高 度与深度。 另外,从

4、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数学教学中 实施“再创造”还有以下几点好处: 1.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远比别人强 加的要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更好,也更具有实用性,便于 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还可以保持较长久 的记忆。 2.“再创造”包含了发现,而发现是一种乐趣,因而通 过“再创造”来进行学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 深入探索研究的学习动力。 3.“再创造”方式,可以进一步促使人们借助自身的体 验形成这样的观念:数学是一种人类的活动,数学教学也 是一种人类的活动。 二、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指导的“再创造”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实践。 ” 这一提法的目

5、的是强调教学的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 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 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各种独特的解法, 要让他们充分发展,充分享有“再创造”的自由,同时教 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加强反思,巩固已经获得的知 识,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尤其必须有意识地启发,使 学生的“创造”活动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的状态,进而 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以便尽量促使每个 人所能达到的水平尽可能地提高,这也正是有指导的“再 创造”的真正含义所在。因为有指导的“再创造”意味着 在创造的自由性和指导的约束性之间以及在学生取得自己 的乐趣和满足教师的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讲解选修 1-2 类比

6、推理时,类比圆的概念和性质,推 理球的概念和性质时,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很是困惑。 此时,我问学生:“大家想想,由圆形怎样得到球体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围绕圆的直径旋转一周可以得到。 ”我又说:“那么,圆的这些性质随着圆的旋转成为球的 什么性质呢?”这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还拿着 圆在不停地旋转、体会,很快学生类比得到了球的概念和 性质。这样的有指导的“再创造”教学,不仅让学生再创 造了知识,还让学生体会到遇到问题要寻找事物之间的内 在联系,同时教师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如何有效地对学生指导“再创造” 弗赖登塔尔认为, “再创造”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到 一种活动中去” 。

7、在这整个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有效引导 下,学生以积极、创造的状态参与这个活动,感觉到创造 的需要,然后进行“再创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怎样有 效地指导学生呢? 1.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选择适当契机提出问题, 促进学生横向与纵向的数学“再创造” 。 在一般的课堂里,教师通常有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这样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凭直觉和经验利用班 级平时表现的情境,自由地掌握这种情境,使之适合于 “再创造”教学。 如,在教学必修五圆锥曲线中的抛物线时,有的学生 提出,抛物线的开口由什么决定呢?椭圆的圆扁、双曲线 开口的宽窄都是由离心率决定的,抛物线开口的宽窄也是 由离心率决定的吗?很

8、快很多学生就否定了,因为根据抛 物线的定义可知所有的抛物线离心率都是 1,那是由什么决 定的呢?学生陷入沉思中,此时我提示学生,初中我们就 学习过抛物线的有关知识,是由什么决定抛物线开口呢? 很快就有很多学生受到启发,说是由 2p(p0)决定的,2p 越大,越小,开口越大,反之,2p 越小,越大,开口 越窄。此时,学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2.教师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学生自己的成果。这显然是 “再创造”学习方式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教师是否肯定并 鼓励学生自己的成果,是反映教师对“再创造”原理的认 识、理解程度的试金石,也是能否真正贯彻“再创造”原 理的试金石。在承认和鼓励学生自己成果的同时,教师明

9、显地从传统的“传授”地位上退隐下来,从而更有力地鼓 舞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已知曲线 C:x2+y2-2x- 4y+m=0, (1)若曲线 C 表示圆时,求 m 的取值范围; (2)若曲线 C 与直线 x+2y-4=0 交于 M、N 两点,且 OMON(O 为坐标原点) ,求 m 的值。 有一个学生的解法很有新意,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再创造来解决问题的。他是这样讲解的:我们之前学习直 线系方程和圆系方程时有这样的结论。 过直线 L1:A1x+B1y+C1=0 与直线 L2:A2x+B2y+C2=0 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A1x+B1y+C1) +(A2x+B2y+C2)=0(除直线 L2) 。

10、 过圆 C1:x2+y2+D1x+E1y+F1=0 与圆 C2:x2+y2+D2x+E2y+F2=0 交点的圆系方程为 (x2+y2+D1x+E1y+F1)+(x2+y2+D2x+E2y+F2)=0(除 圆 C2) 。 因为 OMON,所以 M、N、O 三点共圆,不妨设为 圆 D,则圆 D 是过直线与圆 C 交点 M、N 的圆,故它的方 程可以仿造上述结论设为:(x2+y2-2x-4y+m)+(x+2y- 4)=0,则圆心坐标为 D(-,-+2). 因为圆 D 过原点 O,所以有 m+?(-4)=0 ; 因为 OMON,所以 MN 为直径,圆心 D 在直线 MN 上, 所以有-+2?(-+2)

11、-4=0 ;联立,解得 =,m= 他的精彩讲解获得了同学和老师的掌声,在这个过程 中,老师与同学,包括他自己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相信 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的“再创造” 。 3.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相互作用的教学体系学案教学 这里的相互作用不仅体现在一种班级与教师关系的意 义上,甚至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相互 关系上,让幕后的教师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做有效的即 兴操作。 “学案导学”教学能够真正地将课堂教学中心由“教” 转到“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通 过讨论、争辩,使得知识越来越清晰,老师也能更好地发 现学生中集中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总之,实施数学“再创造”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让我们继续 践行,探索其中的奥妙。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01. 2邱学华,苏春景.邱学华与尝试教学法.中国青年出版 社,2002.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太原市并州东街 2 号太原市实验中 学) ??S 编辑 张珍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