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生态影响评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844317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章 生态影响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17章 生态影响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17章 生态影响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17章 生态影响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17章 生态影响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7章 生态影响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章 生态影响评价(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章 生态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基本原理 评价程序 评价等级 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完整性评价,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广义的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生态系统。目前评价仍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适当对社会、经济进行分析和评价。,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以系统完整的结构和良好的运行为基础,生态环境保护也以功能保护着眼、从系统结构保护入手。结构的完整性包括地域的连续性、物种多样性、生物组成的协调性、环境

2、条件的匹配性。 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1)保护一定生境范围或寻求条件类似的替代环境,使生态系统得以就地恢复或易地重建;2)保持生态系统恢复或重建所必须的环境条件;3)保护尽可能多的物种和生境类型,使重建或恢复后生态系统趋于稳定;4)保护优势种建群种;5)保护居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及生境;6)对于退化种的生态系统,应保证主要生态条件的改善;7)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1)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2)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3)防止生境损失和干扰;4)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性;5)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 6)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境。 关注特殊性问题:特殊的生态环境功能

3、、典型的生物地理代表性、较大的进化潜力、特别的历史文化科研价值、稀有的特点,如热带雨林、水源地、珍稀濒危生物生境。 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开发建设活动影响方式和程度,鉴别和预防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三、生态承载力理论,生态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某种自然系统调节能力的极限值。 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具有亚稳定性,即系统围绕中心位置波动,虽然有时偏离到不同平衡位置,但总体是在中心位置周围波动。 亚稳定性模型,当生物量(潜在能量)逐步聚集在缺少干扰地方时,景观发展达到最大生物量。 干扰可能降低生物量(如过度放牧)和增加生物量(如雨量增大),但系统因生物量增加的干扰恢复到受干扰前状况比因生物量减少的干扰恢复

4、可能性小。 最稳定的物理或矿物系统不会失去生物量,而景观发育或生物量增加的干扰作用可迅速改变为亚稳定态景观或保持不变,其差异取决于植物迁移能力。,低亚稳定系统对干扰没有抵抗能力,但存在丰富的种子可迅速从降低生物量干扰中恢复。 高亚稳定系统对干扰有较强抵抗能力,但因失去生物量多而恢复缓慢。,Odum生态系统等级,最低:荒漠和深海,生产力通常为0.1g/m2d或 0.5g/m2d 较低:山地森林、热带稀树草原、某些农耕地、半干旱草原、深湖、大陆架,平均生产力约0.5-3.0g/m2d 较高:热带雨林、农耕地、浅湖,平均生产力约3.0-10g/m2d 最高:少数特殊生态系统(农业高产田、河漫滩、三角

5、洲、珊瑚礁、红树林),生产力约10-20g/m2d,最高可达25g/m2d,四、生态环境保护的程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工程分析与生态环境影响的识别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和管理,1.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影响因素的识别对作用主体即开发建设项目的识别,包括主要工程和全部辅助工程。时间上包括设计期、施工期、运营期以及死亡期的影响识别;空间上识别集中开发建设地和分散的影响点,永久占地与临时占地影响因素,还包括影响的发生方式等。 影响对象的识别对影响受体即生态环境的识别,包括对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影响,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的影响,有无影响到敏感生态保护目标

6、,有无影响到特别生态保护目标。,影响后果与程度的识别: 影响性质:正影响或负影响,可逆影响或不可逆影响,可恢复或补偿、替代、长期或短期、累积性。 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大小,持续时间长短,剧烈程度,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 影响范围的识别 生态完整性判定评估项目区生态质量优劣,判别是否符合所在生态地理区域质量范畴,是生态影响评价基础。生物组分生产能力和稳定状态是首选判定因子。 生物多样性保护范围判定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景观多样性保护是关键。,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一级为深入全面的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严格,须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7、和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 二级为一般评价与重点因子评价相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较严格,须针对重点问题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和进行相应的技术经济分析; 三级为重点因子评价或一般性分析,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一般,须按规定完成绿化指标和其他保护与恢复措施。,3.等级划分原则,影响性质:可逆性、可恢复性、可补偿性、长期性、累积性等; 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强度、持续时间、是否涉及主导因子; 生态环境敏感性:脆弱性、稀有性、保护级别等。,影响性质的判别建立在生态环境功能变化基础上,而不是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上。凡生态功能可恢复或补偿的,可视为可逆。若介于两者之间,则一看是否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8、主要功能,二看是否影响到特别重要或有特殊保护要求的功能,三看影响涉及面(涉及生态环境功能种类数、涉及面积范围)。判定工程建设的不可逆性应按较高标准要求。 影响程度的判别判别依据主要是开发建设项目的组成、性质、规模、持续时间、施工作业方式、影响涉及范围等。还包括受影响生态系统特征(项目选址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判别,因为对象不同,影响后果不同。,一级:凡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变化或影响程度大的开发建设项目。 二级:基本不造成不可逆生态环境影响;或通过认为努力可使生态环境功能恢复或补偿;或不可逆影响规模小、范围有限,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功能。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对人为干预特别敏感),或影响到有特殊保护要求目

9、标,应提高评价级别或进行详细专题评价。 三级:本身无害于生态环境功能或影响很小的项目。,生态环境影响一级评价项目,生态环境影响二级评价项目,技术导则评价等级判定依据,4.工程分析,工程资料的收集了解工程空间开发形态,从布局结构入手分析对区域生态整体性影响。 工程分析从生态影响角度,注意区域生态整体性影响途径,注意对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影响关键问题和评价因子筛选,预测定性结果。,5.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自然环境状态调查评价区内气象气候、水资源、土壤资源、动植物资源、珍稀濒危、历史演化发展趋势、人类活动干扰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演变、图件收集和编制等。 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

10、与环境相互作用。包括社会结构情况调查,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移民问题调查,自然资源量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等。,6.生态现状评价,生态现状评价是对项目拟建区域生态体系生产能力和功能状况,对敏感生态因子现状的评价。生态评价在生态调查基础上进行,有定量分析,体现区域生态特点。侧重从生态完整性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抗干扰能力;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力下降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生态评价结论应包括区域自然体系的生态完整性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敏感生态问题、人类现状活动方式和强度问题、区域自然体系的基本特征和

11、生态承载能力情况。,生态系统分析 生态系统类型分析 生态系统结构整体性分析 生态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生态系统环境功能分析 生态特殊性分析 生态系统特殊性分析 主导性生态因子分析 敏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分析,相关性分析 食物链(网)分析 生态约束条件分析 水分约束 土地与土壤约束 气候条件约束 地理地质条件约束 生物条件约束 社会经济条件约束,7.生态影响预测,区域生态影响预测内容是以背景区域生态学基本特征、建设项目影响途径、区域生境抗御内外干扰能力和恢复能力。 是否带来某些生态变化? 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 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更? 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方向发展?,

12、8.制定生态影响减缓措施的原则,凡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的敏感地区等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 凡涉及到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 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补偿措施。 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应创造条件使其尽快恢复。 需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并要求生态防护、恢复或补偿措施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互兼容或互补。,9.实施减缓措施的途径和替代方案,实施减缓措施的途径 保护:在开发建设活动前和活动终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原质原貌,尽量减少干扰与破坏,贯彻“预防

13、为主”的方针。 恢复:造成的影响可通过复垦、覆盖、退耕还林等人为措施使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补偿:重建生态系统,以补偿因开发建设活动损失的环境功能,包括就地补偿和异地补偿两种。 建设: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采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更高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 替代方案原则上达到原拟建方案同样的目的效益,其确定是个不断进行科学论证、优化、选择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使方案具有环境损失最小、费用最少、生态功能最大的特征。,五、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生态图法(图形叠置法) 类比法 列表清单法(核查表法) 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 系统分析法:如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制法、综合排序

14、法、系统动力学、灰色关联 生产力评价法: 生物生产力;生物量;物种量 生物多样性定量评价: 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生态机理分析法 1)调查环境背景现状和搜集有关资料; 2)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 3)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划分,描述其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等级; 4)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 5)观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 6)根据兴建项目后的环境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植物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动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景观生态学方法一是空间结

15、构分析,二是功能与稳定性分析,体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匹配原理。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是清晰可度量的单位,由拼块、模地和廊道组成。模地是景观的背景地块,是景观中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模地判定是空间结构分析的基础,判定标准是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有动态控制功能。模地判定多借用传统生态学中计算植被重要值的方法。拼块表征是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景观功能和稳定性分析包括组成因子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生物恢复能力分析、系统抗干扰和抗退化能力分析、种群源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能流物流)、景观开放性分析(交流渠道)等。,六、生态风险评价 (ERA,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t),

16、生态风险评价是以生态学、环境化学和环境毒理学为基础,预测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产生有害影响可能性的过程。生态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是选择评价端点(endpoint,某种行为对某一受体的特殊典型危害或潜在危害表现)、风险源评估(浓度时空分布)、环境效应评估(暴露强度和评价端点关系)。最终目的是生态风险决策管理。常用方法是不确定性定量分析。生态风险评估现期关注生物工程生态风险、生物入侵生态风险和人类活动生态风险。,生态风险评价可能端点,七、生态完整性评价,生态完整性评价是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基础,包括自然系统生产能力评价和稳定状况评价。前者用生物生产力度量,后者用生物生产力(恢复稳定性)和植被异质化程度(阻抗稳定性),或景观系统优势度值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