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课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6842694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二轮: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二轮: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考二轮: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考二轮: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专题突破,第一部分,专题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重振与辉煌(1978年21世纪初),一、民主法制走向健全 1法律制度的健全 (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串讲一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政治与外交,2民主制度的完善 (1)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198

2、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上级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基层民主制度。,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2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根据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 (1)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2)“”势力和国际反

3、华势力,是阻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3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例题1】 “一国两制” (2016上海卷)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 解析:“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4、这说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一国两制”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的。故选D项。,D,【例题2】 香港回归 (2015北京卷)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C,解析:“豪情满怀迎跃进”,“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样板戏”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即19661976年;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香港回归发生于1997年。故选C项。,(2016陕西西安测控)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

5、动 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 B C D,方法总结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

6、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2)意义: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串讲二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内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在全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意

7、义: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3)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8、共同发展。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例题1】 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 (2016全国卷丙)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

9、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A,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大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此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1980年并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排除D项。,【例题2】 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考查对外开放政策 (2016天津卷)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

10、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解析:题干涉及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和20世纪80年代,此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而题干反映的正是中国加强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和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A项错误。发展市场经济是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目标,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国家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D项错误。,C,【例题3】 从中外对比的角度考查城市化 (2016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1)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2)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解析:(

11、1)第一小问特点,结合现代中国农村城镇化及西方国家农村城镇化的建设相关史实,从建设方式、主导力量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二者建设模式的特点;第二小问制度因素,根据中国和瑞士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特点,结合两国社会制度,可知不同模式的制度因素分别是中国土地公有,瑞士土地私有。(2)结合材料从推动因素、城市化道路等方面回答。 答案:(1)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 (2)认识: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2016河北石家庄检测)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

12、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方法总结 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1)必要性 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邓小平理论 1形

13、成过程 (1)1978年,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串讲三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4)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科学论点。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6)提出“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2意义:继承和发展了

14、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意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科技、文艺、教育 1科技:2003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文艺的春天:“双百”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 3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启动“希望工程”。,

15、【例题1】 从时代特征的角度考查邓小平理论 (2015江苏卷)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解析:“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种担心表明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选A项。,A,【例题2】 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考查中国近现代教育 (2016北京卷,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

16、”“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阅读材料,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

17、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解析: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信息概括为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根据材料“以公治众而贵自由”、“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信息归纳为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第二小问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严复是维新变法思想家,当时比较早地宣传西方自由平等观念和民主政治,以助变法,自然成为培养人才的标准,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教育宗旨把维新派没能实践的教育主张奉为宗旨加以实行,1957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教育方针强调的是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这两个一红一专,1995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教育既不离开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根本事业,又坚持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