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国际国内指南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卒中国际国内指南解读(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品说明书,卒中国际/国内指南解读,概要,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 2013美国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主要内容,院前处理 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卒中单元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院前处理:院前脑卒中的识别,一侧肢体 (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
2、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伴呕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抽搐,脑卒中,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院前处理:现场处理及运送,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急救处理,评估 有无低血糖,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心脏观察,建立 静脉通道,吸氧,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院前处理:现场处理及运送,应避免,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 过度降低血压 大量静脉输液,应尽快,应迅速,获取简要病
3、史 症状开始时间 近期患病史 既往病史 近期用药史,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能24h进行急诊CT检查),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推荐意见:对突然出现疑似脑卒中症状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I级推荐),急诊室诊断及处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否为脑卒中? 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 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密切监护基本生命功能 需紧急处理的情况,诊断和 评估步骤,处理,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
4、;43(2):146-152.,推荐意见:按上述诊断步骤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成脑CT等评估并做出治疗决定(级推荐),卒中单元: 组织化管理住院脑卒中患者的综合治疗系统,卒中 单元,健康教育,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推荐意见:收治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级推荐,A级证据)或神经内科病房(级推荐)接受治疗。,急性期诊断与治疗,诊断与评估,一般处理,特异性治疗,急性
5、期并发症 的处理,病史和体征 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实验室及影像检查选择 诊断 病因分型 诊断流程,吸氧与呼吸支持 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体温控制 血压控制 血糖控制 营养支持,改善脑血循环 神经保护 其他疗法 中医中药,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 出血转化 癫痫 吞咽困难 肺炎 排尿障碍与尿路感染 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脑卒中量表,中国脑卒中量表 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 斯堪地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6、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脑病变检查平扫CT:首选 多模式CT:尚未肯定 标准MRI:(T1加权、T2加权及质子相) 有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及患者本身的禁忌证等局限 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l)、灌注加权成像(PWl)、水抑制成像(FLAIR)和梯度回波(GRE)等。,血管病变检查颈动脉双功超声 经颅多普勒(TCD)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CT血管成像(CT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实验室及影像检查选择,所有
7、患者 都应做的检查 平扫脑CT或MRI 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PT)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氧饱和度 胸部X线检查,部分患者必要时 可选择的检查 毒理学筛查 血液酒精水平 妊娠试验 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 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 脑电图(怀疑痫性发作),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诊断依据及病因分型,诊断依据 急性起病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
8、时以上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病因分型,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诊断流程,是否为脑卒中?,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的严重程度?,能否进行溶栓治疗?,病因分型?,推荐意见: 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级推荐) 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检查(级推荐) 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级推荐) 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级推荐) 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同情程度(级推荐) 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级推荐),但在症状出现6h内
9、不过分强调此类检查 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级推荐),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一般处理,吸氧与呼吸支持 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体温控制 血压控制 血糖控制 营养支持,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一般处理的推荐意见,准备溶栓者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5,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 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109L,血糖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妊娠 不合作,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
10、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静脉溶栓的监护及护理,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CT检查,定期监测血压,延迟安置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抗栓治疗前应复查颅脑CT,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不同药物静脉溶栓的推荐意见,rtPA 基于适应症选择发病3h内(级推荐,A级证据)和3-4.5h内(级推荐,B级证据)的患者 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
11、最初1min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h (级推荐,A级证据) 用药期间及用药24h内应严密监护(级推荐,A级证据),尿激酶 基于适应症选择发病6h内且不能使用rtPA的患者 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min(级推荐,B级证据) 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护患者(级推荐,B级证据),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溶栓治疗推荐意见,不推荐临床应用其他溶栓药物(级推荐,C级证据); 考虑动脉溶栓的情况 发病6h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者(级推荐,B级
12、证据); 发病24h内由后循环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者(级推荐,C级证据); 溶栓24h后开始必要的抗栓治疗(级推荐,B级证据),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抗栓治疗的推荐意见,抗血小板治疗 不符合溶栓适应症且无禁忌症者:尽早给予阿司匹林,并依据发病时期调整(级推荐,A级证据) 溶栓治疗者:溶栓24h后开始使用(级推荐,B级证据) 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考虑氯吡格雷等药物(级推荐,C级证据),抗凝治疗 大多数患者:不推荐无选择早期抗凝(级推荐,A级证据) 特殊患者:评估后慎重选择(级推荐,D级证
13、据) 溶栓后还需抗凝者:溶栓24h后开始使用(级推荐,B级证据),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降纤、扩容、扩血管、神经保护的推荐意见,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其他疗法与中医中药,其他疗法 丁基苯酞 人尿激肽原酶 高压氧和亚低温疗法,中医中药 疗效需更多高质量RCT进一步证实 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患者意愿决定是否选用针刺(级推荐,B级证据)或中成药治疗(级推荐,C级证据),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急性期并发症的处理,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急性期并发症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