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心工作总结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825425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遗中心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非遗中心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非遗中心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非遗中心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非遗中心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遗中心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中心工作总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遗中心工作总结非遗中心工作总结篇一:非遗工作汇报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间文艺,保护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堰桥实验小学在 XX 年成立了“无锡民间文艺校园实践基地” ,并聘请中国泥人博物馆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存才、无锡市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徐瑞才、无锡市民协副主席、被誉为“江南百灵鸟”的吴歌大师唐建琴等数十位艺术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分门别类指导课题研究中的“吴歌剧社” 、 “阿福工坊” 、 “吴韵吟诵社” “乡音小学堂”“小脚丫寻寻团”等五个社团开展具体研究活动。 活动期间,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先后多次来校,深入班级学生中间,手把手地教学,学生在与艺术家零距离的接触中,尽情吸取非遗文化的精髓,学校

2、还在校园电视台开辟了一档用无锡方言播报的“老小讲劲头”栏目,并在校园里设立了一个“非遗小学堂”的宣传栏,堰小学子在一系列参观、访问、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中,了解了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悟无锡人民的勤劳勇敢、敢为人先、包容大度的精神,激发了爱乡爱国情感。 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之外,作为中国人,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的象征。此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节目都充分体现了彩虹小学的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所追求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尖山马灯”是戴村镇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是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奇葩,已被列入浙江民族民间艺

3、术(造型艺术)重点保护,从前在春节期间举行隆重的马灯盛会是戴村云石一带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传承者相继去世,能系统地表演马灯的艺人为数不多,马灯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马灯文化,云石小学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学校成为马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通过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民间文化,热爱民间文化,参与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热情,丰富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据悉,该校还将把“尖山下马灯”编入校本教材,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小教育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年北京回民学校“非遗进校园”的主题是“共赏非遗艺术,品

4、鉴民族美食” ,活动期间将举办“非遗”课程讲座、 “非遗”小吃品鉴、 “非遗”文化互动体验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从而能够自觉主动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 ,人人争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多彩童年” ,享受“幸福人生” 北京回民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三年来重点打造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已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项目,深受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在学校制定的“课外活动计划”大课表中, “非遗”课程以其较为成熟的活动课程模式,有效带动了其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的发展。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课外活动计划”的普及性、公益性、创新性等原则,挖掘社区、博物馆

5、、文委等周边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3 月 18 日,中国小屯教育集团铁西路小学特邀安阳殷都区被列为安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花炮拳的传承人栗如明、麦秆画的传承人黄艳泳、剪纸的传承人董焕娇、糖画的传承人李峰走进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 在活动现场,栗如明和他的徒弟们表演了徒手套路及刀、剑、棍、拐子、流星等各种拳械套路,精彩的表演引得了学生们的阵阵喝彩;麦秸工艺画又称麦草画、麦秸画,采用中国盛产的优质麦秸,经过十几道工序经心制作而成,保留了麦秸的自然光泽,一幅幅古色古香、惟妙惟肖,富有立体

6、感、层次感,散发出自然光泽,环保、典雅的赏心悦目的作品让学生赞叹不已;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是剪纸老人董焕娇的工具,几剪刀下去,一只蝴蝶就翩翩飞来;糖画展示区被学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只见李峰师傅用铁勺蘸少许稀糖,便开始在白色大理石板上运腕走笔,如丝的流糖随着手腕时抖时顿、快慢高低构成不同的形状,顷刻间一幅幅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龙” “凤” “马” “鸡”“鱼” “蝴蝶”便跃然石板上,同学们争相索要。 本次活动得到了殷都区文化广播新闻和旅游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学生们不仅看到了“货真价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与“非遗”项目亲密接触,与“非遗”名

7、家面对面交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非遗”文化。据悉,安阳市铁西路小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核心学校,该校积极探索非遗校园传承,已经开展了书法、武术等许多社团活动,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是该校实验的内容之一。 篇二:“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汇报“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于 XX 年,经过5 年的努力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两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仪征市资料汇编 ,调查整理了 120 个“非遗”线索资料,建立了 37 个县级“非遗”名录,命名了 34 个项目 38 个代表性传承人,32 个项目列入扬州市级“非遗”名录,2 个项

8、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还有 2 个项目正在申报省级项目之中。 “非遗”保护工作在扬州各县市处于领先地位。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市“非遗”保护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普遍发动,全面普查。举办“非遗”普查员培训班,掌握普查知识和具体业务,专门召开“非遗”普查动员会议,发动各乡镇专门组织人员逐村逐组普查。经过努力全市共普查出“非遗”线索 241 条。这些线索主要集中在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习俗等方面。 二是明确重点,全面整理。在我们搜集的 241 条线索里,其价值有高有低,我们对其进行了认真梳理,梳理后,又组织老教师、老群文、老专家和基层文化干部,重新开展田野调查,全面搜集了解每个项目的情况,整理出比

9、较全面完整的项目资料。共形成记录文稿万字,录音小时,文献资料 180 多册,基本摸清了全市“非遗”项目家底。 三是逐级申报,建立名录。我们采取边普查边申报边建立名录的办法,努力做好项目申报工作。XX 年我们首报扬州市级项目 13 个,全部获得通过,XX 年,我市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首次建立县级 名录,当年建立名录 20 个,同时成功申报两个省级项目,即:胥浦农歌 、 朴席制作技艺 。 “非遗”申报工作是 2 年为一个申报期,XX 年,我们又新增县级项目 17 个,新增扬州项目 19 个,合计县级项目 37 个,扬州市级 32 个。这些项目主要是:民间文学类伍子胥的传说 、 大仪大捷的故事 、

10、捺山的传说 、 小秦王赶山填海到龙山的传说 、 二度梅口头文学等,传统音乐类胥浦农歌 、月塘民歌 、 大仪民歌号子等,传统舞蹈及体育类新集跑驴舞 、 月塘舞镗叉 、 月塘玩石锁等,传统技艺类萧美人糕制作技艺 、 十二圩茶干制作技艺 、大仪全牛席烹饪技艺 、 谢集臭干制作技艺 、 仪征绿杨春茶制作技艺 、 史家香制作技艺 、 周氏铁具制作技艺等,传统医药类“臣”字门儿科中医术 、 新城姚氏肝胃中医诊疗法 、 大仪王氏妇科中医术 、 牛角山张氏祖传中医术等。四是加强保护,传承再现。我们克服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做好有关项目的保护再现工作。对一些传统技艺类项目,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11、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对文艺类项目通过开展特色文化团队创建、乡镇文艺汇演、重大节庆活动等进行排练、加工,使之得到再现。几年来,我们先后再现了新集跑驴舞 、月塘舞镗叉 、 大仪民歌号子 、 胥浦农歌 、 月塘民歌 ,有的项目还走进了扬州电视台,参加了扬州电视台大地飞歌栏目表演,与高邮民歌进行 PK 对唱,民间文化得到了交流和传扬。 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然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保护经费捉襟见肘。今年我们打算建立“非遗”展示厅,预计需要资金 40 万元;在 37 个项目中需要进行录像的约有 30 多个,目前,有录像资料的只有 4 个项目,其它项目尚无

12、;照片资料有一半以上因为缺少设备,像素达不到,画面质量差,不能作为宣传使用。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后,无个人经费补助待遇;用于项目保护的相关设备缺乏,如:摄像机、资料硬盘、电脑、打印机、放映设备等;项目再现的资金,如:服装、道具、音乐制作、演员排练费等等。省市级“非遗”项目申报需要不少资金。这些资金均无处着落。二是高端项目尚待挖掘。我市“非遗”项目数量不少,但能冲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较少,多半“非遗”项目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个性不够鲜明,影响力大的项目少,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 建议: 一是政府加大对“非遗”资金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年安排经费不低于 10 元。 二是要敦促乡镇政府对“非遗”保护

13、工作的重视。“非遗”项目都在各乡镇,他们不重视,仅仅靠基层文化干部无力承担保护责任,使一些项目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二一一年三月十日 篇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 平方公里,辖 11 个乡镇,185 个村,(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非遗中心工作总结)总人口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 16 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这里有唐崖土司墓地群,有奇景通幽的黄金洞,有县级深林公园的青灵山之美,有国家级原始深林公园

14、坪坝营之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民间歌舞地盘子、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保护传承夯实了物质基础。 XX 年 6 月,我县正式

15、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 。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工作由文体局领导、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牵头成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管所、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详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 XX 年 7 月起,县文体局指

16、示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截止 XX 年春,完成清坪、忠堡、活龙、尖山、小村、大路坝、朝阳、黄金洞、高乐山、丁寨、甲马池、丁寨等 11 个乡镇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所有村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生活不习惯等实际困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山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 50 个,确认县级名录 30 多个,整理文字资料 50多万字,拍摄照片 1400 余张,刻录 cd 光盘 40 多张,dvd光盘 20 多张,登记民间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