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历史调查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816751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边的历史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身边的历史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身边的历史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身边的历史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身边的历史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身边的历史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边的历史调查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身边的历史调查报告身边的历史调查报告篇一: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 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 一、调查资料 史料统计,8 年抗日,出川抗日川军多达 300 余万人,伤亡共计 64 万多人,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 (一) 青白江家珍公园湖畔,矗立着一座高近两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由红砂石修建,碑座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两侧各有“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 、 “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字样。从简短的碑文上可以了解到,耿、易两位营长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均牺牲于抗战爆发的 1937 年,不同的是一位牺牲于上海南口战役,一位在南京保卫战中就

2、义。而后,他们的灵柩被送回四川,由本地人出资修建纪念碑。(二) 为了寻找抗战老兵,帮助他们能够安详地渡过晚年,由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联合省内多家机构和志愿者们共同发起的“四川老兵关怀计划”项目 XX 年 11 月 29 日在成都启动。据了解,该项目将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抗战老兵线索,寻找川籍或者现居四川的老兵,为老兵们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关怀。在该项目的启动仪式上一位名叫苏国章的老人泪洒会场。苏国章老人出生于 1921 年,17 岁便在中江川北师管区参军,后加入第九十九军。在 1939 年,苏国章参加了长沙会战,因负伤退伍,直至 1948 年重新回到成都。此后,苏国章经历了牢狱之苦,又辗转多地,直到

3、上世纪70 年代才定居德阳。但是,由于在战争时期,苏国章丢失了证件,此后一直过着没有“身份”的日子,生活也异常艰辛。而就在项目启动前不久,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老人才重新有了自己的户籍。 “我从 1937 年就参军,既然承认我是抗战老兵,我希望不是说工龄多少,而是军龄。 ”97 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张文治谈起自己的心愿时,满是褶皱的双手不禁微微颤抖。抗战期间曾有 300 万名川军开赴前线,抵抗日本军队的侵略,而张文治正是其中之一。 “我们用徒步、轮船等方式先后经武汉、南京、苏州抵达上海,参加淞沪战役,守陈家港、吨悟寺一线,坚守了八天八夜。 ”尽管事隔超过半个世纪,张文治对于初入战场的回忆却依旧清晰,

4、他并不后悔倾尽青春保卫家园,但当年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是这位年近百岁老人心中最大的遗憾。 (三) 家住资阳的 94 岁远征军老兵朱守信,他总是回想起自己投身抗战的日子: 1937 年,年仅 16 岁的朱守信毅然从戎,成了成戍司管区的一名学兵。两年后,他 被保送到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军官训练班,在铜梁虎峰场受训一年。毕业后回部队任排长。此时战火在中华大地上蔓延,朱守信所在部队改为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兵站总监部运输第七团,开赴云南前线。由于云南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给物资运输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在雨季,别说人了,连走惯山路的马都会跌落山下。一次,朱守信所在部队要翻越高黎贡山。高黎贡山,海拔 4000

5、多米,山上空气极为稀薄,连火都点不燃。饿了,战士们就嚼生米充饥。渴了,就靠烂水池里的水解渴。 “当时,20 多人挤一个帐篷,临睡前,大伙儿还在闷着气说话。可第二天早上,一个帐篷里能爬起来的,就只剩几个人,其余的全在夜里窒息身亡了。 ”回想起战友痛苦的样子,朱守信轻轻抹了抹眼泪。朱守信所在连队上山时有 150 多人,但下山时仅剩30 来人了。 “我们还是二线运输部队,死伤这个样子,可想而知,当时战斗有多么惨烈。 ”朱守信说,让他自豪的是,他和兄弟们完成了这次运输任务。二、调查结果 时光荏苒,全民族抗战爆发迄今为止已有 78 年,许多抗战时期留下的痕迹还在,而当年风华正茂的战士们如今却早已过了耄耋

6、之年。现在全川只有 100 多名川军抗战老兵了,而在我所在的地区还在世的老兵已经寥寥无几。比之更少的,却是世人对老兵们的关怀。像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联合省内多家机构和志愿者们共同发起的“四川老兵关怀计划”这样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抗战老兵线索,寻找川籍或者现居四川的老兵,为老兵们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关怀的项目并不多,而那些战死的烈士们更是无人问津,除了一些将领外连荣誉称号都没有。除此之外,抗战老兵们当初所在阵营不同,现在所受的待遇也不同。 三、调查分析 所有的抗战老兵,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是为祖国而抗日的。但是,老兵们的待遇却不是一样的。留在大陆的国民党抗战老兵迟迟没有受到重视和扶助。他们大多在

7、贫病交加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最大的愿望却是活的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同样身为国军的台湾抗日老兵却有每月至少 6 万台币约人民币15000 元的“终生俸”.这主要是因为台湾省实施的“终生俸制度”,可以一次领取,也可以每月领取,而一次性领完的人还可以每个月领取“生活费”. 中国现存的很大的问题便是养老问题,政府基本无关注,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抗战老兵们现在正好处于养老阶段,因此生活困难的大有人在。因为人口基数过大,以我国目前的经济能力无法做到较好地使老人们安心养老。 在抗战老兵中的待遇也有不同,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抗战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现

8、在国军老兵们的待遇极低。 四、问题与建议 中国国军抗战英雄在大陆的不公平遭遇,是历史上沉重的一页。曾几何时,他们是浴血奋战在抗日疆场的民族英雄,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炎黄铁汉。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国家既然倡导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那么我们就更不应该遗忘那些战争的胜利离不 开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们,更离不开如今健在的老兵们。结语 无数抗战老兵,带走了他们全部的人生故事。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有人采访他们;他们走了,当然,也很少有人能知道他们,想起他们了。 老兵不死,却终究会渐渐凋零,而今已有成千上万的老兵,带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细节和故事,悄声无息地从我们身边匆匆离去,如今健在的每一位,都是一段亟待挖掘、

9、抢救的活的历史。 老兵们不仅是历史、细节和故事,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这对他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百味错杂,甘苦自知。今天哪怕是最“年轻”的抗战老兵,都已是耄耋老人,记住他们,不仅要承认他们的抗战历史功绩,更应该给予其应有的待遇和照顾。 距离抗战胜利已过去 70 年,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虽然能看到一些当年战争留下的痕迹,但是人们却是已经远离了那个时代,如今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让大家遗忘了,在 70 年前,有怎样的一代人为我们的国家奋斗着,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坎坷走到了今天,他们付出了多少的代价换来了今天的平安。我们都无法知道尚还健在的老兵们怀揣着怎样的一份记忆坚

10、持活到了今天。 篇二:我们身边的历史我们身边的历史 初一十二班 吴晓 据高唐县志记载,柴府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为后周世宗柴荣之 5 世孙柴荣皇城私宅,后毁于兵燹匪患。明弘治十四年(1501) ,驿丞张廷威重建,为高唐的驿馆,称“鱼邱驿馆” 。时有正厅和后厅各 5 间,东厢房 7 间,东西马房各 10 间,仪厅 3 间,鼓楼 1 座,东有马神庙 3 间。驿馆有递马 60 匹,马夫 30 名,抄牌 2 名,可见当时驿馆之规模。后嘉庆五年(1800) 、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驻跸于此。 今之柴府是 1999 年在原址重建的,四面湖水环抱,花园式建筑,前门、中厅、后寝

11、、回廊均为宋代建筑风格。整个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西辟花园,东为柴府。柴府为二进院,步入津池即为主厅,主厅面阔 5 间,歇山式,灰瓦顶,吻兽相配,宋式彩绘相宜,飞檐排角,古色古香。院东西建有回廊、亭、轩、水池。后院为后寝殿,面阔 5 间,歇山式,东西厢房各 3 间。西为单体院落,有角门与东院相通。步入朱红大门,迎面为仿古戏楼,面阔 3 间,宋代歇山式建筑,两侧耳室各 1 间。 在鱼丘湖东岸,拨撩着低垂的柳丝,沿着石铺的曲径,便寻到进入柴府的小桥。柴府建在这与湖东岸只有丈水相隔的一个长椭圆形的小岛上,只有岛东端这一小桥与湖岸相连接。过了小桥,便登上了陈桥禅让帝位的后周皇帝柴世宗的子孙柴

12、皇城的地 盘。 赵匡胤为报柴氏让权之恩,敕赐柴氏誓书铁券,使柴氏家族居有特殊地位,享有特别权利,受到特有保护。因柴氏家族确系后周皇帝嫡派子孙故柴氏家人常言:“我们也是龙子龙孙。 ” 柴氏家族原籍本不在高唐,而在沧州横海郡。据传,当年柴皇城随帝狩猎,来到高唐,见良田沃野一望无垠,黎民百姓忠厚勤劳,无匪无盗环境安宁,意欲留居,便奏明圣上,获封后柴皇城便留居高唐。在东城墙根探入城圈内的这处高地上开始营造柴府。经细致规划,精心施工,一处华丽的古典宅院便建成了。只见院落主次分布合理,房舍亭台设计有序,式样色调古朴典雅。斗拱重檐,龙头兽仗。朱甍碧瓦,掩映九级高堂;画栋雕粱,分界百间华阁。树木花卉错落有致,

13、小桥流水曲径绕幽、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真乃前代帝王家,当朝勋戚第,俨然是一处标准的宋朝时期的皇式花园官邸。 柴氏成了高唐这个小县城中的首个皇家贵族,柴府也便成了高唐县最华丽的宫廷建筑。 随着柴氏家族的没落,其府第也圮坏渐重。天常日久,风蚀雨剥,九百余年后,后周皇帝的血脉嫡传子孙们已混同在县城内东街平房茅舍里的百姓中。威严的柴府成了断垣残壁,瓦砺一堆。其宅基逐渐被附近居民侵占,建为宅舍。容有住户三十余家,曾属原人民公社东街大队第六生产小队,后改称东街村第六生产小组。1958 年引黄河水 入城圈,此处高地成了半岛。1988 年,为复建柴府花园此处居民全部搬迁。由县政府聘请国家一级古建筑师夏祖设计曲

14、阜古园林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电业局投资 450 万元人民币,当年 7 月 16 日开工,于 1999 年 5 月 31 日竣工,挖湖开河,将这一半岛从湖东岸割下,形成四面环水东大西小的椭圆形小岛子,面积为亩,于岛上重建了这柴氏宅第.建成后的柴府,为鱼丘湖增添一景,并增加了高唐景观的文化氛围。置身柴府,凭栏西望,水天一色,恍若置身于江南风光之中。看斜阳草树,观李逵井,寻古城遗迹,仿佛又听到了梁山英雄们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 柴府共有三部分组成。东院为住宅,分前后两院;前院大厅,面阔五间为客厅,后院为寝舍,面阔五间,飞檐挑角,古色古香;西院为戏楼,面阔三间,左右各有一(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身边的

15、历史调查报告)耳室;西面临湖为花园。充分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其一,和我国一般古建筑一样,为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屋檐的重量通过粱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作用。这种结构使建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要求。还有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斗拱,由斗形木块和弓形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即有支承荷载梁架之作用,又有装饰之效果,美观大方,气势雄伟。 其二,府邸内有若干单座建筑,以围墙、回廊、亭轩、水池将一个个庭院,前后串联,形成了层层深入的空间组成。这是中国封建“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的产物。其三,柴府建筑即有极富装饰性的房顶,

16、又配以丰富多彩的色彩。主要建筑屋顶装饰有十字形、丁字形两种,其结构以“悬山顶”为主。两边的建筑结构则为“硬山顶” 。建筑物上涂漆及彩画多用红、绿、黄、蓝色,即使在冬季也有生机之感。 其四,柴府做为仿宋建筑,屋顶的雕塑物简洁明快,门窗等雕刻较少。 柴府最美的景致出现在春天。鲁西北的春天风多且大。当西北风掠过鱼丘湖水面时,便会由湖西北端卷起排排狂浪,浪浪相撞,越堆越高,滚到湖东南的柴府时,浪高过三尺。此时柴府基地周边,狂涛齐拥,水花上蹿,激起丈余。在迎风的柴府西岸,湖水随着风势,一会儿漫到岸上,一会儿退下岸边石阶。若从西北方向顺浪望去柴府重叠遮掩,前露挑角西廊与花园凉亭相连,极像游船的前首彩门。后边重檐红柱相接酷似龙船的仓腹,柴府成了一条皇家大游船了。水浪忽高忽低,澎湃撞击,柴府基下台阶时隐时现,使人错觉成这条皇家大游船在顺应水势忽高忽低破浪前进。观察的位置若再低一些,画面中地平线抬高一些,水浪显高,视线模糊,这柴府便真真实实地变成了驾驭狂浪的古舫了。1999 年柴府被聊城市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名胜保护单位。此院是戏剧爱好者活动的场所,成为高唐旅游观光一景。 历史是我们身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