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13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772563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洞庭教学设计1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1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1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1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1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望洞庭教学设计1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洞庭教学设计13篇(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望洞庭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 1313 篇篇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潜力。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教学过程】一、复习独坐敬庭寺1、背诵。2、这首诗描述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二、这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2、理解:望:遥看洞庭:洞庭湖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4、师小结: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

2、。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5、这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四、理解字义1、和:和谐2、山水色:那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3、看图理解。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1、学生说。)2、师小结: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3、赞美之情。4、练读,感情读。六、背诵1、短短 28 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此刻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七、小结古诗学法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2、借助拼音,读通

3、读顺。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5、背诵、默写。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1、齐读。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凄凉、凄美、依依不舍月色柔和,景色柔美、这就是诗,因此需要我们去研读、去体会。望洞庭教学设计(二):【教材分析】望洞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篇课文是描述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取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透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4、,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 ,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

5、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述,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述,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设计理念】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潜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个性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

6、生走进文本,透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

7、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 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2、透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3、在交流体会描述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

8、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到达深化和积累的目的。【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 、 “白银盘”和“青螺” ,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这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1

9、)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透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如:用你的朗读

10、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就应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齐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齐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 “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样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就应怎样读?(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贴合诗意即

11、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3、补充教材资料二,透过比较,欣赏比喻的巧妙(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 ,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

12、如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6、背诵古诗。四、欣赏名句积累名句(10 分钟)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 。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齐来欣赏。1 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2、出示 6 个名句,提出要求。(1)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4、群众交流感受。交流 2-3 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五、总结六

13、、作业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望洞庭光、色和(柔)形补充教材资料二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补充教材资料三欣赏名句积累名句要求:1、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想想诗句的意思,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2、同桌或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1、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rn)金。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行生:形容明月倒映湖面的状态。熔金:熔化了黄金,比喻金色的月光。2、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唐王维送邢 xn 桂州白:形容黄昏时白茫茫的水面。天地:指水天相连。jinqinqnzhu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鉴:镜,那里比喻湖面的明净。琼田:形容湖面

14、又象美玉般的万顷良田。着:浮着。4、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y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指洞庭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以镜写湖,形象生动。5、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ln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彻底:形容湖的清澈。6、风收云散波忽平,倒转青天作湖底。zhshn清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后一句写青天明月倒映湖面,却用“倒转青天”来形容。望洞庭教学设计(三):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

15、著称。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 ,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 “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仅能够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能够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

16、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述,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搞笑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螺” ,掌握“庭、镜、磨、螺、潭”5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潜力。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学习透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策略与方法】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2、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前三篇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这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