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770977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新课标,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新课标,人教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 必修必修 3 3 教案教案, ,新课标新课标, ,人教版人教版篇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福州屏东中学 XXXX 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五答题卷 友情提示: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本答题卷共 4 页,两大题,29 小题;满分为 100 分,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各题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考试时间为 35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运用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开启你的聪明智慧,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卷内(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 4 小题,第一小题 14 分,第二小题 15 分

2、,第三小题 14 分,第四小题 7 分,共 50 分。) 26 27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分工、水利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 18 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 三个伟大杠杆。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

3、品的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四: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五: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 世纪中期一位经济学家的记述

4、请回答: 材料一涉及到的史实称作什么?(1 分)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其内容。 (3 分) 材料三认为资产阶级能够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4 分) 材料四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2 分) 材料五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2 分)从中看出当时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2 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所经营的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了。 ” 材料二 马克思说:“垄断是好东西,因为它是经济范畴竞争是好东西,因为它也是经济范畴。但是,不好

5、的是垄断的现实和竞争的现实。 ”请回答: 垄断是怎样形成的?(1 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垄断组织的评价有何相同之处?(2 分) “不好的是垄断的现实”是指什么现象?(4 分)附加题 地理大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各洲之间的物质交流,同时也引发了各洲之间的疾病大流行,但是大多数人仍认为地 理大发现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材料说明“地理大发现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利大于弊”这一观点的理由。 (10 分) 篇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董洪涛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

6、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情调查: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已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及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基本史实,知道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是“过渡时期” ,对于三大制度也略知一二,但是从政治建设的角度切入,是全新的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的成立及政治意义;知道三大政治制度的名称,阐述其建立的过程,通过揭示三大制度的内涵来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从“建国” 、 “治国”到“特色” ,分三步进行;运用课本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比较两个政权(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

7、和国) 、两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从而认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本质;比较三大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初步把握我国民主政治的框架,从而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创新,初步认识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的理想。 教学重点:三大政治制度以及所体现出的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理解历史概念;如何准确地捕捉历史现象,进而揭示历史特征(如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叙述新中国初期(即过渡时期)的政权建设,一是新中国的成立(建国) ,二是三大制度的创建(

8、治国) ,前者是后者的背景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新中国为什么没有采用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和照搬苏联的政治制度,这是由我国政权性质和国情决定的。实践证明,三大制度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是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制度保证。建国初期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实践魄力,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先锋。 因为按历史阶段来叙述,课标中的“完善”二字教材没能体现出来,本课教学也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特色”教材没有体现出来,需指导学生挖掘。 教学设想:本课的教学拟分三层次展开: 1、新中国是怎样建立的?这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政权?新政权的建立对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2、中国共产党在建

9、国初期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形成了什么制度?有何重大意义? 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色? 教学进程: 设问:20 世纪的中国曾发生两次巨变,哪位同学知道是哪两次巨变?(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次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不但能够打碎一个旧世界,更能建设一个新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建立新政权 设问:新中国是在什么样条件下成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关于条件,应把握三点: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七届二中全会确定方针和方向;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七

10、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从军事到经济、政治) ,确定胜利后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方针政策方面的准备。通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方式筹建新中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意识。 关于成立标志,最好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与开国大典并提。 关于意义,可让学生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找出侧重点: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其他建议:可结合我国国名(为什么不用中华民国?)及国徽的构成(五颗五角星、天安门、齿轮、谷穗)等分析新中国的国家性质,从中也可感受到民主人士对新中国的感情。有条件可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或电影片段,增强直观

11、认识,营造氛围。 引申思考:新中国成立采取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形式,没有按照“惯例”召开议会进而制定宪法,和 1912 年中华民国的成立相比(对应教材中的“学习思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哪些本质的差异? 第一步: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你的依据是什么?(从临时政府人员的组成和政策法令可得出结论)第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在教材中找出相关材料来说明。 (据共同纲领中关于国家性质的表述得出“人民民主专政” ,据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名单说明是“联合政府” ,得出结论: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政权性质不同治国方略自然也不同,资产阶

12、级是怎么做的呢?(颁布临时约法 ,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没能真正实现。 )中国共产党人又是怎么做的?(从共同纲领到 1954 年宪法,确立三大制度。 ) 二、确立三大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原因:(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制度?)这是由政权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可补充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建立起来的。过程:由下而上(先召开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进而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合法,体现民意。成果和意义:一届人大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宪法。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从根本上规定和体现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指导学

13、生阅读 1954 年宪法的内容(包括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 ) ,通过与临时约法的比较,认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行对中国政治建设有什么意义?(见“学习思考” )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变化(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如图示:统一战线组织依据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6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4、。解释为什么要“取而代之” ,关系到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因为政协代表不是民主选举产生的) 。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历史和地理因素:回顾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观察教材 P63中国民族分布图 ,回答“学习思考”的问题: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分布面积广,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 )政治因素: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团结、平等、共同发展是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这一制度是怎样确立的?确立:共同纲领

15、最早规定;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实施: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按设置时间先后掌握五个省级自治区设置和分布情况,如下表: 注意: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50 周年和西藏自治区成立 40 周年。实行这一制度有何重大意义? 依教材抓住三个关键词,掌握三个方面,即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的现况,从反面的教训来深刻体会这一制度的重大意义。另外,XX 年 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民族区域自

16、治白皮书,介绍了我国的相关情况,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自行上网查阅。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这些特色体现在那一些方面呢?三、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通过前面的学习,请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归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形成四点结论: 1、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 2、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3、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 4、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结合教材内容作必要的阐释,提醒学生:结论必须以教材中的史实为依托。 小结:1949 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组成了联合政府,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同时,政治建设也开始起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而它所通过的共同纲领则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成为施政纲领。1954 年召开一届人大,制定了宪法,确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