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及空间分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769923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DF 页数:172 大小:8.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及空间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及空间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及空间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及空间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2页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及空间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及空间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及空间分析(1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 黄亚平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2014 注册师继续教育培训 主 要 内 容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文献导读1: 城市规划理论流变 二、城市空间的分析理论 文献导读2: 城市空间分析的新方法-空间句法 三、城市空间的解析理论 文献导读3: 空间生产理论与城乡规划 文献导读4: 空间消费理论与城市空间转型 四、 现代城市地域结构理论模式的有限探索 推荐读物与思考题推荐读物与思考题 导 言 城市规划的主客体对象: 主体城市规划 客体城市 城市规划师一项基本素质: 认识城市、

2、理解城市、解析城市 以空间的概念来分析和认知城市: 一项较为常见的分析工具。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核心:城市土地利用及空间组织是规划的主要对象,以空间的概念 来分析和认知城市, 是一项最为常见的分析工具。 (一) 城市空间(urban space) 城市空间包括多种属性: (1) 城市空间的物质属性 作为城市社会中各类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物化及其在城市土地上作为城市社会中各类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物化及其在城市土地上 的投影,它使城市系统能以物质形态而存在,并使各种关系在物质的投影,它使城市系统能以物质形态而存在,并使各种关系在物质 形态层面上得到统一,形态层面上得到统一, 城市

3、实体环境城市实体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physical environment)是其是其 外在表现。外在表现。 (2) 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 城市作为人的活动场所,个体的行为、社会的组织、社会组织权城市作为人的活动场所,个体的行为、社会的组织、社会组织权 力群体和机构的活动等,必然会导致形成社会阶层,邻里与社区组力群体和机构的活动等,必然会导致形成社会阶层,邻里与社区组 织,以及土地利用、建筑环境的空间分异。土地利用与建筑环境的织,以及土地利用、建筑环境的空间分异。土地利用与建筑环境的 分异是社会分异的空间表征,社会空间统一体内隐性组织结构分异分异是社会分异的空间表征

4、,社会空间统一体内隐性组织结构分异 则是空间分异的内在原因。则是空间分异的内在原因。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3) 城市空间的生态属性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与所依托的环境,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与所依托的环境,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存在着相互作用,生态因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及其存在着相互作用,生态因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及其通过相互作用而呈现的动态变化,影响到城市整体空间形态。通过相互作用而呈现的动态变化,影响到城市整体空间形态。 (4) 城市空间的认知与感知属性 城市空间包含着无数“场所”的集合,场所能够被知觉城市空间包含着无数

5、“场所”的集合,场所能够被知觉( (包括认包括认识与感知识与感知) ),因此城市空间具有知觉空间、意象空间的精神意义与内,因此城市空间具有知觉空间、意象空间的精神意义与内涵,这种精神意义的形成是由社会文化特性决定的,并受到社会过程涵,这种精神意义的形成是由社会文化特性决定的,并受到社会过程的影响。的影响。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二) 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 丹下健三曾说:“我们相信,不引入结构这个概念,就不可 能理解一座建筑、一组建筑群,尤其是不能理解城市空间。” (1) 空间结构的4项主要特性 可辨识性 持续性(系统性) 动态性(变

6、化性) 层级性(不对称性) (2) 空间结构意义(最常见有4种) 土地使用之间的关系(land use) 一组由人们所赋予的关系(a set of relationships) 一种类似生物组织功能之成长与变迁的过程(evolution process) 基于系统观点的空间研究(system approach) c c 城市空间的构成机制城市空间的构成机制 b b 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 a a 城市形态城市形态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4) 空间结构的定义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 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 4. 城市空间形态(urban form

7、) Urban Form是各种空间理念及其各种活动 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的外在体现。 概念涵义:它是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 其显著的体现就是城市活动所占据的土地图形;用地 形态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外在表现,它包含位置、 距离(广度)、方向等要素;社会文化结构是城市空间 形态的隐性影响因素 树形结构与半网络结构图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三) 各学科领域中城市空间研究的关系 1. 城市规划与各城市学科的关系 1960s是转折点 城市规划与管理其它城市科学共同的应用方向 K.J.Button(1976)提出,“城市规划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多学科的实践”。 P.Hall(19

8、75)则认为:“理想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应该是一位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 “从某种意义说,城市规划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因此,城市规划和管理可以看作是其它城市学科共同的应用方向。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与各城市学科的关系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2. 两大关联学科及其研究领域 城市设计针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物质空间)各种空间要素 间关系的设计 社会科学领域重点是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与社会经济过程的之间的 关系 3. 城市规划意义上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各学科共同应用方向 城市设计领域中的Urban Space resear

9、ch:丰富了以形体环境为表征 的城市物质空间的分析理论与方法。 社会学科领域中的Urban Space research:揭示了城市隐性的社会、 经济、文化结构内涵。 自然科学领域的Urban Space research:拓展了城市环境生态结构的 价值。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规划意义上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来源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城乡规划理论构成:城乡规划理论构成: “规划中的理论”+“规划的理论” 规划中的理论规划中的理论 (theory in planning) 规划的理论规划的理论 (theory of planning) 关于“城市发展规律”“城

10、市发展规律”的理论: 核心是空间化的城市理论 回答“城市规划主体规律”“城市规划主体规律”的理论: 如何选择理性规划工作框架 (四) 城市空间理论在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中的定位 1. 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建构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1) 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theory in planning) 有关城市规划工作的实用知识、技术和方法 试图采用自然科学的推理规则来解释城市和预测城市的发展 定位于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方面 研究对象城市(客体) (2) 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 ) 核心是研究与城市土地使用相关的规划实践过程,即

11、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全面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主体行为规律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主客体关系的理论 研究对象:城市规划实践过程(主体)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3) 广义的城市规划理论 “规划中的理论”有关城市发展的理论是对城市的本质和规律的 认识理论偏于“实证的”(positive) “规划的理论”偏于城市规划主体规律的认识方面试图使城市规 划这一主体行为科学化、系统化偏于“规范的”(normative) 规划的技术与方法主要是对城市规划过程中规律性内容的认识,无论是早期物质形态规划时期的“调查分析规划”的三段式编制模式,还是1960年代后占主导地位的“目标连续的信息预测与模拟评

12、价连续的监督”的规划编制过程理论,都代表着一种使城市规划这一主体行为科学化、系统化的尝试,它主要偏于规划主体规律的认识方面,因此,它更应该属于“规划的理论”。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3) 广义的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理论是关于城市及其规划的普遍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的知识形态。 由于城市规划的性质,规划理论在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证理论,这类理论与自然科学中的理论相似,它依据对现实的观察和提练,忠实地反映和解释经验世界的现实活动,摆脱价值判断,并能根据仔细观察到的经验来修正自己;另一类是规范理论,这类理论根据不同的价值观,提出并解释在经验世界里

13、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并将自己的主观愿望融合在理论的要素和结构之中,这类理论不能放在现实社会中进行检验。 从广义的城市规划理论涵义上看,“规划中的理论”及“规划的理论”均是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前者是有关城市发展的理论,是对城市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它多偏于“实证的”(positive);后者是有关规划的理论,是对规划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它多偏重于“规范的”(normative)。 一.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理论与城市规划 张庭伟: 关于“第三代规划理论”的讨论 在美国规划理论课程中,通常把规划理论分三代: 第一代规划理论:理性规划模型(the rational model)

14、,关注的是规 划过程的科学理性(工具理性); 第二代规划理论:倡导规划(advocacy planning),焦点转向规划过 程的公平性,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序理性)。 第三代规划理论:协作性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关心的 是规划过程的集体理性,在利益多元化条件下,基于集体理性建立共 识的决策过程(新的价值理性)。 西班牙的Schonwandt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第三代规划理论,中心仍 是规划过程。包括协作性规划、后现代主义规划、后实证主义规划。 文献导读: 城市规划理论流变 张庭伟(2011):对上述三代理论划分层的修正 第一代规划理论(理性模型、雅典宪章)

15、 第二代规划理论(倡导性规划、后现代主义思潮) 第三代规划理论(协作性规划、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 第一代理论建立在理性主义、现代主义哲学基础上;第二代理论建立在后现代主 义基础上;第三代理论建立在多元主义、后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基础上。 第一代规划理论主要关注人和城市物理空间的关系(城市形态、功能分区等), 同时也有极小部分涉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例如休闲空间问题)。 第二代规划理论主要关注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公平、公共参与),同时也有小部 分涉及人与城市物理空间环境的关系(例如低收入住房问题)。 第三代规划理论同时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例如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和 城市的关系(例如混合使用

16、、高密度、TOD等),以及人和人的关系(社会 公平等),涉及三者的比例渐趋平衡。 文献导读: 城市规划理论流变 196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过程、 走向,各阶段代表性理论和人物 (1) 理性主义系统规划 Brain Mcloughli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A System Approach ,强调城市规划是从系统出发,对城市及区域范围进行分析与控制。 (2) 过程控制论 由Melvin Webber(1963),Andreas Faludi(1973)提出,其核心是强调“科学 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 (3) 倡导性规划 (Advocacy Planning) 由Paul Davidoff等人提出,社会由不同利益群体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