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学派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56769769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哥本哈根学派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哥本哈根学派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哥本哈根学派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哥本哈根学派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哥本哈根学派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哥本哈根学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哥本哈根学派(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哥本哈根学派 Copenhagen School,目录,一、哥本哈根学派出现的背景二、哥本哈根学派概况三、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理论四、贡献及不足,一、哥本哈根学派出现的背景,(1)深厚的哲学基础即结构主义基础20世纪初的岁月,当时西方有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文化分工太细,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论”倾向感到不满,他们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因此提出了“体系论”和“结构论”的思想,强调从大的系统方面(如文化的各个分支或文学的各种体裁)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规律性。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除了研究词等语言局部外,更要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要研究由关系构成的关系网这

2、个整体。,(2)在结构主义思潮下,其他学科的发展,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取得 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作为哥本哈根学派基础之一的 逻辑基础学说,这一学说注重数学推理,而且逻辑基础 的特征是回避实践标准,它的方法是立足于以假定的定 义作为其形式的基础,这种假定是先验的、主观主义 的,因而以这种理论为哲学基础的哥本哈根学派也带 有主观主义的色彩。这些学科启发影响了语言学的 研究,使语言学与众多学科一起迎合了当时结构主义 和逻辑实证主义思潮。,(3)语言研究的发展,19世纪是比较语言学的世纪,比较语法学派中把语言及其发展变化看作是类似植物增长和人体血液循环一样的自然主义观的有一大批人。

3、到了70年代,出现了一个新语法学派,即“青年语法学派”。他们对比较语法学派的观点提出质疑,开始提倡关心个人的言语行为。新语法学派的兴起,使比较语法发生了转折,人们对语言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解决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问题,因而有极大的生命力,得到了多方认同,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也使以后的学派有了最基本的研究基础。,(4)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丹麦有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自19 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比如拉斯克、维尔纳、汤姆逊、裴特生、叶斯柏森等人都具有国际影响,而且哥本哈根大学原来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中心之一,著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汤姆逊与裴特

4、生先后主持该校比较语言学的讲座达30年之久。这种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小环境对哥本哈根学派的产生及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5)丹麦宽松的经济文化环境,丹麦当时经济较繁荣,有相当宽松的文化政策,所以就会有较多的资金注入到科研机构,从事实上极大地鼓励和支持了各学科包括语言学的研究。,二、哥本哈根学派概况,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它的前身是丹麦青年学者成立的“音位学研究小组”和“语法法研究小组”。它的主要创始人是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学派的规模很小,成员大多是北欧一些语言学家,活动地区也基本上限于哥本哈根。机关刊物是1939年创刊的语言学

5、学报,此外,还有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刊。,代表人物: 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学派代表著作: 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1939) 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1943) 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1957),丹麦语言学家: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1899-1965),叶尔姆斯列夫其他重要论文,(1)普通语法原理(1929)(2)论格的范畴(2卷,19351937 ) (3)语言学中的形式和实体 (1939) (4)语言和言语 (1943) (5)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方法(1952) (6)论结构语义学 (1957),三、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理论,(一)建立统一

6、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二)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三)语言功能理论(四)语言符号是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构成的单位,(一)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叶尔姆斯列夫把语言看作一种纯符号系统,研究它们的关系和模式。他认为把语言看作相互关系的模式来进行研究才是科学领域的主要任务,而传统语言学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语言学;应当把语言看作一个自足的整体,一个独特的结构,努力寻找常数,即对所有语言来说是稳定、共同的部分。常数并不扎根于一种语言学以外的现实,但它一旦被找到与描写后,就可以将其投射于现实之上;在任何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系统,任何变动中必然有一个常数。,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演绎地建立这个系统,这个系统将能预见到

7、语言单位的各种可能的组合。他认为演绎法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方法,是最合理的方法,真正的语言学必须是演绎的。传统语言学所采用的归纳法只能找出不同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引导研究者得出他们所要追述的常数,因而不能建立语言理论。,(二)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篇章(text) ,不仅包括一切现存的篇章,而且包括一切可能出现的篇章。语言理论的目的是提供分析篇章的程序方法。其不仅适用于一种语言的篇章分析,还适用于一切语言的篇章分析。这就决定了语言理论的适宜性和任意性。理论的适宜性决定着它的经验主义性质,理论的任意性决定着它的计算性。,这种语言理论,现存篇章不能检验它是否成立,只能检验它

8、是否首尾一致,是否详尽。如果这种理论最终提供好几种程序方式,而且都可以对语言进行首尾一致、详尽无遗的描写,那么,应该选择描写最简洁的程序方法。 如果所得的描写同样简捷,就应该选择程序最简单的方法,这叫做“简捷原则”(simplicity principle)。这是验证语言理论的最后原则。,(三)语言功能理论,叶氏把索绪尔关于“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的观点推到极端,把所有的实体都从语言中排斥出去。他认为语言不是由实体构成的,而是由关系构成的。在语言中存在的不是实体,而是实体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他提出了三种关系: (1)相互依存关系(interdependence),即双边的关系,A依存于B,

9、B也依存于A。 (2)决定关系(deternmination),即单边的关系,其中一个是决定者,另一个是被决定者,而不是相反。 (3)并列关系(constellation),多个项目并立,彼此互不依存。,这三种关系在过程和系统中又分别获得不同的名称。见下表:表1,叶氏认为,语言学的任务就是分析这些关系,他把上述各种关系一律称之为“功能”,负荷功能的项目叫“功能项”。 系统中的功能项之间产生的功能叫“排斥”,过程中的功能项之间产生的功能叫“同在”。,例如,在p e tm a n 中,横列构成过程,纵列构成系统。过程中p,e,t这些功能项的关系是同时存在的关系,所以叫同在,系统中p,m之间的关系则

10、为或此或彼的关系,所以叫排斥。,表二,这个理论模型构成了叶氏乃至哥本哈根学派功能理论的核心框架,揭示的即是我们所说的“语言功能理论模型”。对于这张表,叶氏自己认为是涵括了“我们所能预见到的各种语言功能。换句话说,按叶氏的看法,这张表是从事语符学意义上的语言理论研究的“总纲”,它揭示的是叶尔姆斯列夫语言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因此,弄清了这张表所展示的理论模型,也就等于对叶氏所倡导的“纯粹的语言学理论”,即“语符学理论”有了基本的认识。,索绪尔在教程中提出了“语言/言语”、“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历时/共时”等几组重要的概念,但索绪尔并未把它们统合起来,往往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在上表的这个语言功

11、能模型中,叶尔姆斯列夫所要做的工作正在于把上述对立的范畴,尤其是“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语言/言语”整合到一起,办法就是用“功能”去统摄。,与索绪尔语言理论相比,叶尔姆斯列夫的“功能”这一概念起码应包含两层意思,即:作为操作性概念,功能=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功能=同一性/差异性。也恰恰是从功能出发,叶尔姆斯列夫用关联(联结)这一概念代替了索绪尔的“言语”、“组合关系”等概念,用“相关”(等价)这一概念代替了索绪尔的“语言”、“聚合关系”等概念。,须指出的是,不该轻视叶氏在此所做的努力,因为我们看到,用“功能”、“关联”、“相关”这样一组概念,实际把索绪尔几套对立的概念都整合到一起了。 这便为

12、下一步的形式化追求奠定了基础:(1)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只是功能(关系)。,(2)功能进入语言过程(索绪尔定义中的言语、组合关系)即为关联关系,进入系统(索绪尔定义中的语言、聚合关系)即为相关关系。 (3)功能即是描述语言系统与语言过程的差异。所以,在叶尔姆斯列夫看来,“纯粹的语言学理论”无非就是研究语言过程的关系,语言系统的关系以及两者表现的差异关系。,(四)语言符号是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构成的单位,叶尔姆斯列夫把索绪尔“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的观点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社会生活中有一门研究符号生命的科学叫符号学,语言是其中的一个成员,并且是一个自成为特殊系统的成员

13、。 接着又提到,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语言符号则是能指(形式)和所指(内容或意义)之间的关系。,叶尔姆斯列夫据此发挥得更细,他说语言理论要求分析语句,这种分析使我们能揭示出隐藏在直接可以感官接受的实体之后的语言体系,“实体并不是语言形式存在的必要前提,但是语言形式却是实体存在的必要前提”。,叶氏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主张区分内容平面和表达平面,并把这两者分写为形式和实体两部分,即内容形式、表达形式、内容实体、表达实体。 并认为“语言学分析语言形式,而很多其他学科则研究实体”。 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不进入语言符号,只有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才进入,并由此构成语言符号系列。,表三,叶氏阐明了“常体”和“变体

14、”的概念。 表达(或内容)平面上的差别在内容(或表达)平面上也引起相应差别的单位叫“常体”;表达(或内容)平面上的差别在内容(或表达)平面上不引起相应差别,依附于常体的个体,叫变体。 由此,他提出“接换原则”(Commutation principle)。 如果表达平面上的差别引起内容平面上的差别,或者内容平面上的差别引起表达平面上的差别,这种对应关系叫做“接换”;如果表达平面上的差别不引起内容平面上的差别,则叫做“替换”。,“接换”这一术语是叶氏提出来的,但换接试验这种方法早已有之,例如,分析音位时,宝(bao)和岛(dao),/p/和/t/是可接换单位,互换后就成了另一个词,因此,/p/和

15、/t/是不同的音位。,显而易见,常体是同接换相对应的,变体是同替换相对应的。一个语言中有多少个常体,必须通过接换试验加以确定。因而,接换原则就成了叶氏理论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四、贡献及不足,(一)贡献 1、提出了两个平面理论。他把语言世界分为两个平面、四个方面 即表达平面、内容平面及表达实体、内容实体、表达形式、内容形式。并发展了索绪尔把语言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两方面的符号理论。,2、确定了语言符号系统中存在三种关系,即三种功能(决定关系、依存关系、并存关系),丰富了索绪尔的价值理论。 3、注意语言形式的研究。试图用数理逻辑说明语言,注重语言的可计算和可度量的方面,把语言学和数理逻辑联系起来,

16、而这以后形成了欧美语言学的主要倾向,从而为数理语言学和机器翻译提供理论基础。,4、叶尔姆斯列夫语言功能理论对于语法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方光焘先生当年在对哥派的功能理论作评价时认为“:暂且撇开哲学观点,单从语法学的方法论来看,叶尔姆斯列夫的功能学说对于研究语法的人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5、这一学派的理论成为现代语言学的许多理论观点的来源。,这种理论顺应了许多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的发展的总趋势。因此,其中许多的合理成分都影响了此后的语言流派甚至整个语言学的发展。该学派理论为系统-功能学派奠基人韩礼德所欣赏,在70年代后期,他的著作中曾多次引用叶尔姆斯列夫的观点;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兰姆的层次语法理论也受到了哥本哈根语言学派语言理论的影响。,(二)不足,1、对实体的绝对排斥,使语言研究失去了立足点。2、生僻晦涩的理论术语3、主观色彩浓厚,缺乏实际价值。,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