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768751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新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新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课题:研究杠杆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器材和药品: 铁架台杠杆尺 钩码 实验设想: 杠杆是否省力跟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过程: 1.认识器材。 2.组装设置。 3.变换支点位置进行试验。 现象观察: 省力的情况有一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 实验结论: 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省力。反之费力。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和支点到阻力点相等,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验课题:天平的使用 实验目标:

2、 通过实验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器材和药品: 天平 砝码 实验设想: 天平是根据杠杆的原理制作的 实验过程: 1.认识天平的组成部分。 2.学习用天平称量。 现象观察: 1.天平由底座、托盘架、托盘、标称、平衡螺母、分度盘、游码组成。 2.称物体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实验结论: 天平可以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课题:研究轮轴作用 实验目标: 认识轮轴是一种省力的机械。 实验器材和药品: 简单机械试验盒 钩码 实验设想: 定轮轴能够省力。 实验过程: 1.组装一个轮轴。 2.在轮上用力,轴上挂重物。在轴上用力,轮上挂重物。现象观察: 在轴上挂重物测力计读数小,反之

3、则大。 实验结论: 轮上用力省力,轴上费力。 实验课题: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实验目标: 知道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省力。 实验器材和药品: 简单机械试验盒 钩码 测力计 实验设想: 定滑轮不能省力,动滑轮能省力 实验过程: 1.组装定滑轮。在滑轮上挂物体。在另一端用测力计提起重物,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2.组装动滑轮。在滑轮上挂物体。在另一端用测力计提起重物,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3.把两次的读数进行对比。 现象观察: 用定滑轮提起重物的读数大。用动滑轮提起重物的读数小。 实验结论: 1.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省力。 2

4、.动滑轮能省力,定滑轮不能省力。 实验课题:认识滑轮组的作用实验目标: 认识滑轮组不但能够改变用力的方向,而且能够省力。实验器材和药品: 绳子 砝码铁架台 滑轮 测力计。 实验设想: 滑轮组不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而且能够省力。 实验过程: 1.组装一个滑轮组,用滑轮组提起重物不同重量的物体。 2.观察用力的方向,测量用力的大小,与直接提取物体的用力方向 ,用力大小作比较。 现象观察: 使用滑轮组改变了用力的方向,提取物体的用力的小。实验结论: 使用滑轮组不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而且能够省力。 篇二: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2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8 课时)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

5、展开的思路是,条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弧形结构框架结构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设计建造桥的模型,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 本单元活动涉及了探究过程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和制作、搜集信息、思考与推理、表达与交流,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经历这些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要注重以设计为核心的技术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挑战性的设计、制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促进儿童在以下方面有所发展:1了解一些常见的结构,知道物体结构是多种多样的; 2能说明结构上的力的作用,知道力有使物体产生形变的作用; 3知道不同形状结构承受力的大小不同,改变形状结构可以改变承受力的

6、大小; 4能设计、制作桥的模型,能够对桥模型的结构进行介绍和评价,并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加深对设计重要性的理解,提高动手设计制作的能力; 5经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探究过程,提高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6通过对我国古代和现代桥梁的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7通过了解物体的形状结构,感受形状结构的美; 8逐步养成注意观察物体结构,分析受力状况的习惯。 第 1 课时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 ,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

7、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教学难点: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教学具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 ,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8、)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 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 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 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 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 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9、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 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3)表格设计:(略)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 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

10、的,通过今天的学 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板书设计: 第 2 课时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难点: 瓦楞纸板的结构 教学具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

11、箱瓦楞纸板。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 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 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 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

12、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 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 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2)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 、 “U” 、 “L” 、“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

13、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 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第 3 课时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教学难点: 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教学具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教学随

14、记栏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 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 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

15、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第 4 课时 找拱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教学难点: 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

16、成圆顶形和球形) 。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 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 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 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 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 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