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谭轶斌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6760399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谭轶斌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谭轶斌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谭轶斌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谭轶斌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谭轶斌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谭轶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谭轶斌(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谭轶斌,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谢谢你们陪我度过这一段美好时光。”教师观 学生观,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生用朗读表达自己对 课文的理解(但读得不好)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这时学生的朗读 效果较好) (2)老师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再次体会学生交 流,获得真实的体验将自己的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 来(这时学生的朗读效果较好)课程观,一、现状,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关注学习方式的改善;关注课堂互动与生成;需处理好体验感悟与训练的关系;需处理好教师理解与学生内化的关系;需处理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生本互动的关系;需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关系;需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

2、的关系,二、反思,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 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对新教材编写体例不适应; 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 如:淡化知识教学(随文学习,适度有用)“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三、对策实事求是、辩证处理,(一)实事求是 “实事”:基于学生实际;基于教材内容原汁原味地解读教材 本我阅读换位阅读“求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案例1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小学: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了解诗歌大致意思; 读读背背。 初中:抓住描写景物特征的词语谈谈感

3、受和理解;思 考景物描写与诗人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把 握这首“古今七律第一”的诗歌的形式美。 高中:感悟杜甫在登高时所触发的人生悲怀以及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氛围;沉郁顿挫的风格; “木叶”意象(探究),(二)辩证处理,1、对教学目标的辩证处理两种偏颇:固守传统的教学体系,依然以知识为 本位;对淡化知识观念的错误理解,不重视基础知识 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只关注文章的思想情感。对教学目标的辩证处理关注三维既要重视显性的目标(知识与能力),又要重视 隐性的目标(过程与方法)。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 观这一目标中,还要有意识地考虑民族精神教育与生 命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落实,使“两纲”教育与语文教

4、 学水乳交融,无缝焊接。,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分量不一定相等 三个维度不一定分条阐述 应有“单元系统”的意识,案例2 “动物世界”单元,松鼠 云雀 北极熊的故乡 藏羚羊跪拜 海豚弗吉 快乐河马的故事,教学目标的描述力求科学、明确、具体、可测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 (“帮助”“使学生”不宜出现在教学目标中),案例3 “亲近自然”散文单元教学目标,理解本单元七篇课文的内容,感受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反复朗读七篇课文,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理解文章关键句子。 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细节的特点,体会想象的作

5、用。 自主学习和探究,并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案例4 松鼠教学目标,修改前: 1、体会欣赏布丰独特的语言;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 3、让学生认识动物、喜爱动物、保护动物。修改后: 1、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以及说明与描写的巧妙结合; 2、掌握根据事物特点来组织材料和安排说明顺序。 3、树立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两纲”教育与语文教学,要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和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

6、、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陶冶学生心灵,使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案例5生命的意义,教师:你为什么而活?你又将怎样而活着? (学生踊跃发言,纷纷阐述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我发现大家对自己的人生目标都有所期望,相信大家也会赋予自我生命以伟大的意义,像保尔一样。我们所谈论的话题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话题,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而且准备用整个人生去实现的诺言。贴标签、概念化、主题先行,2、对教学内容的辩证处理,两个极端:唯教材至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 材扔至一边,或

7、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引子,随心所欲地 链接“超文本”,最终离文本渐行渐远。对教学内容的辩证处理讲究取舍不是对教材内容加以复现或随意延伸。,案例6背影,*本文可以教什么? 朱自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但他没有一落笔就大抒其情,而是仿佛很平静似的,第1段以1925年10月写作该文的时间起头,说明当时“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既破了题,也设了疑。第2段写徐州见到父亲,为什么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为什么院子里会满是“狼藉的东西”?父亲的那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包含着什么意思?第3段为什么说“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第4段为什么写南京“游逛”只用“

8、勾留了一日”五个字一笔带过,而写父亲是不是亲自送行却用了不少笔墨?首先是送不送,其次是怎么送。第5段中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第6段是文眼所在。 父亲的穿戴、一系列的动作;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细节描写;朴实的话语;我感动的泪水。,语言特点: 明丽典雅、古朴质实 ;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没有华美的辞藻,没有生僻的词语;文白夹杂:“赋闲” ;父亲来信引用原句 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背影为何在当时就能脱颖而出呢?,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

9、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李欧梵,父子亲情派,朱国华在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中认为:该文主要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流露了对父亲日渐年迈和家庭日趋衰落的忧虑之情”,“表现个人和家庭的哀愁”。朱自清:“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是泪如泉涌。我

10、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他们的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吗?,“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女性意识派,联系朱自清的绿荷塘月色给亡妇女人等文,看出他所塑造的父亲实际是一个女性化形象,是作者潜意识里的女性意识的结果。背影描写的父亲形象主要有“细心”、“体贴”、“不强壮有力”等特点,这和父亲的经典形象“责任心强”、“坚

11、毅”、“粗心”、“有力”差距甚远, “我们在背影中看到的与其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毋宁是一个母亲的形象”。,背影一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教什么?,特定环境下的人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质朴、细腻的语言风格。 父子之间双向的感情: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3、对教学艺术的辩证处理,两种倾向:过多关注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形形色色的花拳秀腿;放弃教学设计而去追求原始的学习状态。对教学艺术的辩证处理关注过程,*问题设计,核心问题要有张力;追问应层层深入 问题要有指向性、针对性读了此文,你有什么启示?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有备而来;从学生的质疑而来,案例7 合欢树,师:合欢树读过

12、没有?(生答:读过了)读过了,那我们看看有什么问题?我说过三类问题,请大家提出来讨论。先自己看看,拿出笔写写。如果已经想好了,或者举手,或者站起来都可以。 (学生看书、思考、作笔记后开始提问) 生:“我心里一阵抖”,为什么作者不愿去看小院子,后来又后悔前两年没有去看,后悔但始终没有去看? 生:也是第9页,为什么最后一段说:“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师:也就是“孩子”在这篇文章里有什么寓意。,生:题目是合欢树,为什么前面大部分都没有讲到合欢树,最后一小部分才讲到合欢树,这合欢

13、树到底代表着什么? 师:包含两个问题:一个结构上的,一个它的内涵。生:第8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这两处作者心情有何不同? 师:“摇车”,“不想回家”,“悲伤也成享受”,怎么理解? 生:第8页倒数第4段第3行,“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母亲提醒是不是他母亲对他的写作实在没有信心? 师:提醒的目的何在?,*语言训练,案例8散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师:哪几个人结伴去散步?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师:这是原文的表述。中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丰富,这句话的意 思你能用其他的语言来表述吗? 生:祖

14、孙三代人。生:两对母子。生:老年人、中年人、儿童。生:衰老的生命、成熟的生命、年幼而蓬勃的生命。,案例9秋天的怀念 (窦桂梅),师: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先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生1:菊花“淡雅”,就是说人可以活得平凡,或者普通一些也可以的。 师: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独特理解,这就是创造。好,那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读略) 生2:其实,人可以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啊等等,不管

15、怎么说,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总之要活得多姿多彩,也就是泼泼洒洒。 师:那你就泼泼洒洒地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读略),生3:我想补充,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人活着就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就是说,要活出自己的尊严。 师:好,让我们感受你的尊严。读吧。(读略) 生:我觉得“高洁”就是说人活着要高尚、纯洁、善良。 师:多么独特的理解啊“善良”,我看到了你那柔软的心。 生4:我看,因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心灵里、在人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也就是母亲让儿子选择自己的人生。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

16、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生: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热烈”就是对生活充满阳光! 师: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读这句话。(读略) 生:我还想说,像丑菊一样活。(众笑,议论。) 师:我知道了,你是想说跟菊花一样,秋风萧瑟,菊花给你的感觉可能不如另一些花那样五彩缤纷?但你的心里 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众笑) 师:哎哟,那就不说,读!(该生读。笑声、掌声)师:你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好好儿活,文中的兄妹俩也正像你们一样,懂得了要好好儿活。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回过头来,看吧 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生:不会!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生:不会! 师: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 。生: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到母亲微笑着在窗前和我说话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