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版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747594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最新版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2018年最新版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2018年最新版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2018年最新版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2018年最新版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最新版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最新版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2018 年最新版霍霍波波- 2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 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角速度平均 1/日各地相等,每小时 15(两极 除外)线速度平均 30 千 米/小时近日点 (1 月初) 快 远日点 (7 月初) 快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 1670KM小时,两极为 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

2、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 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

3、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 23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冬至日:由 2326S 向南北降低- 3 -23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 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 ,太阳直射 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 直射

4、点为北纬 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 23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 12 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 部分的中间经线为 12 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 6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 18 点,依据每隔 15,时间相差 1 小时,每 1 相差 4 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 异侧相加) ,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 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

5、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 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 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 3 月 21 日或 9 月 23 日前后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 6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 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 12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 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

6、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 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 15 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 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 2 倍,除以 15 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七:区时, ,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 4 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 24 小时,则减 24,日期加 1 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 24 小时,日期减去 1 天.- 4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大气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

7、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水汽和固 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 29 页图 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 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 千米随高度的增 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 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 千 米,中纬:10-12 千米,高纬:8-9 千米随高度增加 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二:大气热力作用 (1

8、)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 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 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的热力作用 1 1)热力环流)热力

9、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 凸起凸起 2 2)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风- 5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图 2.102.10,2.112.11,2.12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三:

10、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 37 页图 2.14) 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 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 2.15)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季风环流(图 2.18)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 候亚热带季风气 候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 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风向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四:常见的天气系统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 2.19,2.20)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

11、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天气 特征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 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 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 风,寒潮,沙尘暴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 2.2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副极地低压被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低压(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低压(冰岛低压)7 月月1 月月大陆上大陆上

12、海洋上海洋上大陆上大陆上海洋上海洋上- 6 -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 气爽”天气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 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 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

13、的比较(北半球)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大陆性大大7 月1 月海洋性小小8 月2 月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 30 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 ,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 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 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 ,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 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 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

14、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 47 页的图 2.26) 3)主要 10 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 48 页图 2.27)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6.7.8 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 气温月份12.1.2 三个月气温最高南半球判断所属温度 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7 -最冷月气温在 015亚热带气候或 者温带海洋性 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最热月2000mm年雨型温带温带海洋性气 候 7001000mm热带热带草原气候 (7501000mm

15、) 热带季风气候 15002000mm )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 候夏雨型温带温带大陆型气 候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热带热带沙漠气候确定具体的气 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 分配情况少雨型寒带极地气候六;大气环境保护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危害: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

16、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 PH 值小于 5.6 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8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 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结合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