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模板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745647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模板(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模板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模板篇一:古诗词教学 10 分钟说课模板古诗说课模板 本人参加过多次语文教师招聘,并成功进入教师行业,对语文教师面试时 10 分钟左右时间说课这一形式经验颇多,在此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 【说教材】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册第单元的 课文,文章讲述/描绘/讴歌/赞美了 。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课文按 的顺序/结构分为 个自然段。第 1 部分 。第 2 部分,第 3 部分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技巧/方法的范文。 二、 【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课文围绕“ ”这一主题展开。该单元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等生字,理解个词语;2、学会运用 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 使用过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领悟语言的优美及其含义,感受作者的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 感情。重点: 学会 技巧/方法;学会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略读/跳读/精读等朗读技巧。 难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 感情。 三、 【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因此

3、根据本课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通过朗读体会法等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悟、想象,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运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阅读方法的学习体会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学会自学方法:初读,学字词;再读,知结构;细读,明中心;精读,表情感。 四、 【说教法过程】 1、创意境,导新课: 通过相关视频、音乐、图片及文字资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初读,学字词 (略读法) 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如:等字词。 (略读

4、课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 ) 3、再读,知结构;(跳读) 跳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文章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即大结构是什么?) 2、 各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3、前后部分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联系? ( 通过跳读,明确了文章的大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文章主旨有了初步了解,对于学习文章中所用的表达方式或技巧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4、细读,明中心; (小组读) 分析各部分中的重点语句及重点词,结合这些进行提问并反复读重点句、字词,体会文章感情。 (抓住语句体会,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

5、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 ) 5、精读,表情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 总结课堂收获,升华感情。 五、 【写板书】 六、布置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联系自己,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搜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写读后

6、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 1、抓住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一目了然。 2、更容易理解课文重点。 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

7、、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 2 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 、 “浥” 、 “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 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

8、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 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 ,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 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 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 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 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

9、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 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 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

10、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1、 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 、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 、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 、 “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 、 “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 “何

11、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 从渭城的景色感受

12、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 、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 、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

13、“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 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 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

14、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15、故人。 ”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 “劝君更尽一杯酒” ,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 层进式的以情“引读” ,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 ,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 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 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

16、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 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篇二:古诗的说课稿模板【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_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_ 。 _是_时写下的一首_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_的景色,反映了诗人_。 品读全诗,我发现,短短_字,可谓字字珠玑。我个人觉得,该诗“有声有色” 、 “有动有静” 、 “有景有情” ,充分体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