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总复习新课标语文【配套课件】:16-2 新闻访谈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6741058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总复习新课标语文【配套课件】:16-2 新闻访谈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3年高考总复习新课标语文【配套课件】:16-2 新闻访谈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3年高考总复习新课标语文【配套课件】:16-2 新闻访谈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3年高考总复习新课标语文【配套课件】:16-2 新闻访谈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3年高考总复习新课标语文【配套课件】:16-2 新闻访谈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总复习新课标语文【配套课件】:16-2 新闻访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总复习新课标语文【配套课件】:16-2 新闻访谈(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节 新闻访谈,(对应学生用书P256) (2012年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

2、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

3、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

4、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

5、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

6、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5分) 答:_ 解析:这是一篇访谈,采访者的提问常是行文的提纲。记者问:“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从这句可确定本题的答案范围在这句之后。概括秦绍德的回答,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学者对学问的态度,媒体对学者的态度,学者对媒体的态度。找准这三个层次即可顺利作

7、答。,答案:做学问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 对学问要有兴趣,热爱学术,才能耐得住寂寞。 媒体与学者之间应形成良性关系。,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 答:_ 解析:答此题时结合秦绍德提出观点的背景与他在论述媒体与学者互动的影响的有关说法中概括。 答案: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 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失去学术界限,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

8、谈谈你的理由。(6分) 答:_ 解析:本题虽然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但抓住原句的关键词“不止于”可看出作者对这种倡导的态度。作为探究题既可赞同这种态度,也可反驳这种态度,但“结合全文”,对照当前的实际,这种倡导是有意义和价值的。,答案:秦绍德针对目前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以说“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 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不仅是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而应重视的问题。静心求实的作风,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所以说“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新

9、闻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重要的文体之一,对其考查仍然是围绕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个能力层次。如要求能够对各类新闻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内容的掌握和分析运用,能够评价新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把握各类新闻所传达的立场、观点、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评价新闻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新闻中的某种特色作出思考和判断等。,在具体考试中,对新闻的命题点和解答路径如下: 1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1)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2)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3)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4)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5)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 2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1)从表现

10、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2)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3)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4)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3筛选整合新闻的信息要点 (1)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2)理解层次,把握新闻要点;(3)根据题目,筛选相关信息。 4领会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1)从材料角度是否不同的角度思考;(2)从材料联系是否层进的角度思考;(3)从能否开阔读者视野的角度思考。 5探索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1)从能否深化主题的角度思考;(2)从结构是否完整的角度思考;(3)从群众能否想到的角度思考。,6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 (1)抓对比点,分析相反内容的内在联系;(2)抓相似点,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似之处;(

11、3)抓相关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7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1)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2)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3)分析新闻标题对吸引读者的作用;(4)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作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5)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8评价新闻表达技巧的巧妙性 (1)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2)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3)分析表达技巧对群众的影响,如:能否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能否让群众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能否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能否突显新闻的社会效应等。 9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 (1)概述相关事实;(2)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素质)

12、;(3)阐发所受启发(相同、相反)。,10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1)明观点,即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2)引论据,即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3)作论述,即就所引论据作必要的阐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4)作小结,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同时注意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

13、。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

14、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

15、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

16、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 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答:_,【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文体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一题的解答首先要想到体裁,新闻报道强调时效性,本身就重视时间,以顺叙方式叙述,结构上更清晰,更富有时间事件的连贯性;内容上,文章所写的又是一件时间性很强的救命事件,突出时间的紧迫,给人以亲见感、现场性。所以,这道题可从新闻体裁特征入手,从结构和内容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 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