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6678357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的变异与进化(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生的原因?,正常,增多,减少,成倍增多或减少,什么是染色体组?,如何判断染色体组数?,染色体组数与几倍体的关系?,如何区分单倍体和多倍体?,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怎样产生的?,缺失,重复,易位,断片,断裂,同源染色体,倒位,首先是断裂,然后看接在那儿,随之造成各种结构变化,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改变,检测?,缺失还是重复?,易位,如果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如果“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基因重组,交叉互换 自由组合 基因拼接,检测?,图和表示某精原细胞中的一段DNA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体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发生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2、:,什么变了?什么时间变? 变的原因?后果?特点?意义?,碱基对的改变,基因结构,1.概念:,(替换、缺失、增添),2.时间:,DNA复制时(间期),3.原因,理、化、生因素,检测?,5.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二.基因突变:,变的后果?特点?意义?,性状变吗?变的程度?能遗传吗?,4.后果:,性状不一定变:,一种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非编码蛋白质区段突变,性状变的程度:,碱基的增添、丢失引起的变化大,遗传:,体细胞中(有丝分裂)一般不遗传,生殖细胞中(减数分裂)受精后遗传给子代,隐性突变,5.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产生等位基因),6.意义:,产生新基因,变异的

3、根本来源,进化的原始材料,7.应用,诱变育种,基因突变,提高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需大量处理试验材料,青霉素高产菌株,辐射、激光、化学试剂、太空诱变,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亲代的基因突变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B.子代获得突变基因一定能改变性状 C.突变基因一定由理化或生物因素诱发 D.突变基因一定有基因结构上的改变,亮氨酸的密码子有如下几种: UUA、UUG、 CUU 、 CUA、CUG,当某基因片断中的GAT突变为AAC时,这种突变的结果对该生物的影响,A.一定有害 B.一定有利 C.有害的概率大于有利的概率 D.既无害又无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基因突变,基因重

4、组,基因,基因组合,有丝分裂间期、减间期 (DNA复制时),减四分体时期和后期,突变率低,非常丰富,一虎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一群红眼果蝇中出现1个白眼果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型),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表现型,基因型,(决定),环境条件,(影响),+,改变,改变,不可遗传的变异,改变,改变,玉米胚乳由有色(C)对无色(c)、透明(Wx)对不透明(wx)两对相对性状控制,且都位于玉米第9号染色体上。进行杂交实验(如图所示)时,其中雌性亲本9号染色体上,有一个“纽结”,并且还有部分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断”,而正常的9号染色体没有纽结和“片断”。 (1)

5、8号染色体片断移接到9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 。 (2)两亲本杂交,如果F1代有 种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则说明雌性亲本 ,从而导致了基因重组现象的发生。,易位,2,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以( )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 )的改变。( )( )及( )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中,( )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自然选择学说,种群,基因频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

6、离,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进 化,1)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3)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4)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的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5)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6)进化的实质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7)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表现型。 (,8)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9)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互为选择因素。 10)共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11)突变、基因

7、重组、自然选择都会直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12)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3)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无论是自交还是相互交配,其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再发生改变。,一个有大风大浪的岛屿上,昆虫的翅,要么特别发达,要么无翅。,原始 昆虫,有翅 力大,有翅 力小,无翅,有翅 力大,无翅,不同变异,自然选择决定变异的利与弊,是定向的,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从而定向的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下图是长期使用某种农药后,害虫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请解释这种现象。,选择,不是诱导抗药性的出现,该种群自交子一代基因型的频率、基因频率各是多少,某昆虫

8、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 褐色翅的基因为a,调查发现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A、a的基因频率是:,A 60%,a 40%,AA:45%,Aa:30%,aa:25%,A 60%,a 40%,在某种群基因库中,b基因突变成为基因B,其后若干世代繁衍过程中,B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图3所示。,图3,基因突变,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直接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一个较大的动物种群中有一个基因R,另一个较小的同种动物种群中有等位基因R和r,经抽样测定,小种群中R的频率为0.6。由于某种原因,大种群中的部分个体迁入小种群,结果新种群有12%的个体来自大种群。迁移后新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

9、 A. 0.648 B. 0.72 C. 0.768 D.0.88,迁入、迁出,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转基因抗虫棉是新的物种吗?,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下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是自然选择学说 物种.基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是内、外因素影响,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是生物

10、繁殖的基本单位 C. 池塘里的鱼是一个种群 D.同一种群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C,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 比率叫做基因频率。,此种基因的个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的总个数,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 褐色翅的基因为a,调查发现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A、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常染色体基因频率的计算,用基因频率概念计算,用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A 60%,a 40%,性染色体的基因频率的计算,某社区全部人口刚好男女各400人,在进行红绿

11、色盲普查时,发现女性中有10人患色盲,男性患者有22人。12名未生育女性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18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盲。请问,这个社区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为A6 B7.5 C约5.6 D约8.1,某基因个数,男性个体数+女性个体数X2,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 褐色翅的基因为a,调查发现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A、a的基因频率是:,36%,48%,16%,60%,40%,数学模型,若种群中一等位基因为A和a,设A的基因频率=p,a的基因频率=q,(pq)=A%+a%=1,p2+2pq+q2=AA%+Aa%+aa%=1,-遗传平衡定律,遗传平衡的条件:,适用

12、范围,遗传平衡在自然状态下是无法达到的,但在一个足够大的种群中,如果个体间是自由交配的且没有明显的自然选择,我们往往近似地看作符合遗传平衡。如人类种群、果蝇种群等比较大的群体中,一些单基因性状的遗传是可以应用遗传平衡定律的。,某地区每10000人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求基因频率和携带者的基因型频率?,1/100,99/100,198/10000,矮秆 抗病 aaB_,aaBB 矮秆抗病,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为进化 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为进化 提供最原始材料,基因重组 不直接改变基因频率,矮秆 抗病 aaB_,aaBB 矮秆抗病,杂交育种,选择,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

13、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影响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唯一标准是生殖隔离,根本原因:基因库的差异,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 为。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 发生了隔离 发生了基因突变 发生了自然选择 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 B C D,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发病机理如下图所示,2

14、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发明的“诱导分化疗法”联合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该病。维甲酸通过修饰PMLRARa,使癌细胞重新分化“改邪归正”;三氧化二砷则可以引起这种癌蛋白的降解,使癌细胞发生部分分化并最终进入凋亡。,某生物两对染色体发生变异和减数分裂时的配对如图2所示,则减数分裂后含有哪组染色体的配子产生成活后代的可能性最大?,A和、和 B和、和 C和、和 D各种组合的结果没有区别,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

15、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现今人工种植的小麦为异源六倍体,体细胞中含有42条染色体;野生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的体细胞中含有14条染色体。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通过多年的杂交育种实验研究,利用野生偃麦草与普遍小麦杂交,选育出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且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系列品种。请分析下列杂交实验过程并回答问题。 (1)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杂交得到的F1不育,其原因是F1 ,说明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之间存在_。欲利用F1培育出可育的后代,可采取的方法是_,这样得到的可育后代是_倍体。 (2)李振声在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了“蓝单体”小麦品种,该小麦体细胞中含有41条染色体,其中40条染色体来自小麦,1条染色体来自偃麦草,该染色体上携带蓝色基因,所以“蓝单体”籽粒呈现浅蓝色。研究发现蓝色基因有累加效应,即籽粒颜色随基因的增加而加深。若“蓝单体”品种小麦自交,后代籽粒颜色的表现型有_等类型,它们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依次是_,此变异类型属于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