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副反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6656889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精神病药物副反(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及处理,掌握难点 记住重点 学会观察 精于护理,2,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处理,精神药物治疗 精神障碍治疗学简史 精神障碍的治疗,就是运用生物、心理、社会手段,去除病因,消除症状,改变异常神经活动,恢复正常精神活动,使个体能够良好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精神障碍的治疗古已有之,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几千年的探索。十八世纪前,精神障碍的治疗手段极为有限,主要是所谓“原始心理治疗”。大致可分为两例:一类是病人的亲友对病人给与关怀,鼓励、劝导、解释、照料、帮助等等,类似于现代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另一类则是利用较为强烈的精神刺激来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如古代中医讲的以情胜情法和惊者平之

2、法;古代西方以极度的惊吓对抑郁症病人进行治疗等均可归于此类。另外的一些所谓原始心理治疗方法则难免带有宗教色彩或迷信成分。当然,这类方法在目前一些地方仍可偶见,但已属旁门左道,不登大雅之堂了。 到了十九世纪,心理治疗开始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各种心理治疗理论和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关于心理治疗的详细情况,请参考本书的心理治疗一章。 十九世纪前,对精神障碍的躯体治疗和药物治疗发展极为缓慢。药物多为自然物质及矿物质,植物等,主要是利用其产生的催吐、通便、导泻、镇静等作用来治疗精神疾病。躯体治疗方法则多为约束、水疗、热疗、放血、冷疗等,但其疗效却非常不理想。,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处理,十九世纪中叶至

3、二十世初,Behring、Liebrich、Cervello以及Fisher将巴比妥类药物、水合氯醛、副醛和溴化物等在临床上使用,但其疗效有限,亦未给精神障碍的治疗带来真正的转机。 1933年,Sakel依据其在应用胰岛素治疗鸦片戒断症状时,某些患者焦虑兴奋症状却明显减轻这一现象而将胰岛素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兴奋状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而报道了胰岛素休克疗法。1935年Meduna报道了药物抽搐疗法,很快被医生所接受。同年,神经外科医生Monie开创现代精神外科疗法。19371938年,Cerletti和Bini在临床上首先尝试了电抽搐疗法。经过种种改良,现在仍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于精神科临床

4、。 1950年,Charpentie合成氯丙嗪;1952年,Deniker和Delay将其应用到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上,发现其对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激越,攻击行为等症状均有良好疗效。自此,精神障碍治疗进入了新时代,同时也诞生了现代精神药理学。此后又陆续发现合成了多种精神障碍的治疗药物,使得精神科医生的手中有了多种武器来应对复杂难治的各类精神障碍。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非典型精神药物的出现,使精神障碍治疗又上了一个新台阶。,4,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处理,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应掌握 (一)用药时机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症状,全面改善病人的精神状况。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大部分精神障碍治疗药物均可导致令人不愉

5、快的不良反应,但是,其主要作用仍是可以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减轻病情并明显改善社会功能。如果病人存在精神症状,则医生要广泛收集资料,包括药物相关资料,全面分析,权衡利弊,判断得失、如果认为利大于弊,则倾向于使用药物治疗;反之,则要考虑使用其他治疗方法。 (二)用药选择 医生选择精神药物的先决条件是病人的诊断。只有基于正确的诊断,不依赖于主诉,治疗才可能更有效。有了诊断以后,医生要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用药史(包括既往所用各种精神药物的疗效,产生的不良反应,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家族史其他病人(如果有的话)的用药情况,然后来向病人推荐药物。当然,医生也要考虑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问题。 (三)最佳剂量 获

6、得最佳疗效,不良反应又出现的最少最轻的药物用量即为最佳剂量。这要求医生根据药物特性,病人的躯体状况按照个性化原则来调整剂量直到找出最佳剂量。,5,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处理,(四)维持剂量 能使症状获得最佳改善或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复发的最低剂量即为维持剂量。维持剂量的确定也要遵循个性化原则即因人而异。 (五)治疗分期 对大多数精神疾病的治疗可以分为三期: 、急性期治疗 目标是减轻或消除急性症状,尽快改善病情,恢复病前功能。 2、巩固期治疗 目标是维持和巩固已取得的疗效,防止急性期症状复燃。 、维持期治疗 目标是预防复发。 (六)应注意的问题 不要忽视该用药而不用药的情况。 不要对药物可能产生的毒性作

7、用视而不见。 如果可能、要用最低治疗剂量。 用药前自问所选药物是否非用不可。 应备有某些药物毒副作用的书面处理方案。,6,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处理,(七)知情同意原则 任何形式的治疗必须得到病人(或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知情同意意味着病人已被告知有关治疗的情况包括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医生有责任对其所处方的药物对病人进行药品知识教育。主要包括下面的几个方面: 01、新处方的每种药品的药名及商品名 02、为什么需要用药。 03、该药的疗效。 04、何时及如何用药。 05、使用该药物时禁忌的事项(如忌食)。 06、估计治疗所需的时间。 07、该药物的起效时间。 08、可能有的不良反应。 09、坚持用药

8、的重要性和遗漏用药的后果。 10、该药物是否会成瘾。 11、是否需要验血或其他检验。 12、需要监测的不良反应。 (八)鼓励病人坚持用药 (九)注意早期复发征象,7,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处理,二、精神药物分类 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drug)又称向精神药物,是指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包括两类:一是拟精神病药物(psychotomimitics),使正常精神活动变为异常。另一类称为精神障碍治疗药物(psychotherapeutic or antipsychotic drugs)。一般讲的精神药物主要是指精神障碍治疗药物。精神障碍治疗药物主要分为: 抗精神病药

9、(antipsychotics) 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s) 抗焦虑药(antianxiety drugs) 抗躁狂药(antimanic drugs) 心境稳定剂(mood-stabilizers) 其他用于精神障碍治疗的药物。,8,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处理,抗精神病药 抗精神病药物:指一组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精神病人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怪异行为等精神症状。主要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又称为经典或典型抗精神病药,按结构可分为三个亚类: 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s)

10、。硫杂蒽类(thiaxathenes),丁酰苯类(butyrophenones) 吩噻嗪类又可细分为二甲胺基类(aliphatics),哌嗪类(piperazines)和哌啶类 (piperidines)。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又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舒必利(sulpiride) , 氯氮平(clozapine), 奥氮平(olanzapine), 利培酮(risperidone),及奎硫平(quetiapine),其中后三种药物被公认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代表药物,也是目前精神科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精神病药物品种。,9,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处理,药理作用 抗精神病药的药理作用相当广泛,作用部位遍及

11、全身各系统、各组织、各器官,从大脑皮质、脑干、脊髓、周围神经,直到神经肌接头;对循环、消化、内分泌、造血、皮肤等也有广泛影响。其对多种神经递质有影响:抗多巴胺、抗去甲肾上腺素、抗胆碱、抗组织胺、抗血清素等作用,这些作用多与抗精神病作用无关,而和副作用的发生关系密切。 以氯丙嗪为例看它对各系统的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镇静作用 感觉阈轻度增高,兴奋性降低而不引起明显皮层抑制。服药后病人安静、嗜睡,自发活动减少,但对各种刺激仍有反应。可有耐受性。 起效时间 静注几分钟,肌注1530分钟,口服1.01.5小时;维持时间约46小时。 抑制条件回避反射,但不抑制非条件回避反射。 加强中枢抑制药物的

12、效应,强化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和麻醉药的作用。,10,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处理,(2)植物神经系统作用: 多数抗精神病药物既有外周抗胆碱能作用,又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还有抗组织胺作用,抗5HT作用,因此,其植物神经系统作用非常复杂。可以产生扩瞳,视物模糊、排尿困难,便秘等等临床效应。 (3)心血管系统: 多数抗精神病药物既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作用,亦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植物神经系统对其产生间接作用,从而引起心电图改变等广泛的心血管系统影响。 (4)内分泌和代谢: 多数抗精神病药对下丘脑有直接作用,从而间接影响垂体前叶内分泌功能、此种作用相当复杂。其中最突出的当数对催乳素的影响,导致催乳素

13、升高,临床上出现溢乳,男子女性乳房。此外,还可以抑制黄体激素和卵泡刺激激素,可引起月经不调、闭经和性功能障碍。 (5)其它: 对肝、肾等的作用,在副作用部分详述。,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处理,镇吐作用 很多抗精神病药都有较强的镇吐作用。 降低体温作用 很多抗精神病药物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具有抑制作用,从而降低其对体温的调节功能。可使体温降到正常体温以下,这与普通解热药不同。 影响脑电活动。 致痉挛作用 氯丙嗪可加强杏仁核自发放电,当剂量加大时,杏仁核自发放电增强,波及皮层运动区,即可出现癫痫样发作。在抗精神病药中氯氮平和氯丙嗪的致痉挛作用最明显,与剂量,加药速度及个体敏感性有关。 锥体外系作用 几

14、乎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均有锥体外系作用;其与药物种类,药物剂量及个体敏感性有关。,12,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处理,3、临床适应症状 抗精神病药的适应症状(靶症状或作用谱)非常广泛,几乎对所有的精神病性症状均有效。如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状态,幻觉、妄想、各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向障碍及行为障碍等。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分裂症、对心因性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躁狂状态等也有较好疗效。一般来讲,其对分裂症的阳性症状效果较好,而对阴性症状效果较差 。 4、禁忌证 抗精神病药的禁忌证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如有下列情况应特别谨慎应用。 严重心血管病 急性或重症肝炎及其他严重肝病 严重肾病或肾功能不全 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15、 血液病、造血功能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状态或昏迷 抗精神病药过敏者 老人、孕妇、儿童慎用,13,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处理,副作用及其处理 分类叙述: 1、精神方面副作用 过度镇静:主要表现乏力,思睡。多见于治疗初期,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产生耐受性而逐步减轻甚至消失。多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应嘱病人避免进行具有危险性的操作或工作。,14,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敌意、易激惹、冲动攻击行为,机理不清,可以对症给予处理。 意识障碍或中枢抗胆碱能综合征:临床表现类似中毒,精神障碍如定向障碍,谵妄、近记忆障碍,错觉、幻觉,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还可伴有脉快,多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用毒扁豆碱可

16、有良好效果。 药源性抑郁:部分病人应用抗精神病药后可能出现焦虑,烦躁、心境恶劣、快感缺失、消极悲观等抑郁症状。参考既往病史,应考虑到药源性可能。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抗抑郁药。,15,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处理,神经系统副作用 锥体外系反应(EPS)发生率50%70(老年人发生率更高),与药物种类、剂量、疗程、病人年龄及个体因素有关。常见以下几种表现: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an Syndrome) 特征为运动不能,肌肉强直,震颤,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动作笨拙、迟缓、少动、肌肉僵硬、面具脸、静止性震颤,曳行步态、流涎、多汗及皮脂溢出。可用抗胆碱能抗帕金森药对抗。 静坐不安(akathisia)表现为不可控制的烦躁不安,不能稳定,徘徊,以致焦虑,易激惹等,需与精神症状鉴别。安坦、安定及心得安有效。 急性肌张力障碍(acute dystonia) 常出现在治疗早期(用药第一周甚或第一次用药后),儿童青少年患者多见。表现为个别肌群突发的持续痉挛,面颊、唇和舌肌多见,出现各种奇怪动作或姿势;咀嚼肌受累可能出现下颌不能闭合;面颊和舌肌受累,出现口眼歪斜、眼球向上凝视(动眼危相),斜颈、伸舌、卷舌、张口、扮相;喉肌受累可出现言语和吞咽障碍;四肢躯干肌受累可出现角弓反张,扭转痉挛、步态不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