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近代史第一专题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656498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工大近代史第一专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哈工大近代史第一专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哈工大近代史第一专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哈工大近代史第一专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哈工大近代史第一专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哈工大近代史第一专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工大近代史第一专题课件(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专题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模式王朝循环模式 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稳定结构; 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制的官僚帝国。 意识形态:儒学定于一尊。中国历史与文明总体上形成长期连续性发展,在前现代时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未能从内部冲破传统结构外壳,率先走向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二、近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轨迹 中国走向通向近代社会之路的大变革是由外力推动的。这是不同于以往中国历史上变革之根本特征。,16世纪以来,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力量逐渐深入南亚、东亚的边缘地区,中国仍以不变应付世界巨变,把西来势力遏制在南中国大

2、门外。19世纪中叶,当西方工业革命推动其世界征服运动运动进入一轮新周期,而且中国内部也开始出现王朝统治危机之时,逐渐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转向。,西方殖民入侵: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世界资本主义的扩张运动。中国社会演变的格局:从渐进的积累性变迁改变为急剧的传导性变迁,中国出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内部的衰败过程与西方殖民主义东渐过程就在各自进行中。 鸦片战争:是两个过程的交汇点,呈现出四大趋势近代中国的变革的四条线索: (1)自身衰败的过程:指引起“王朝循环”的各种内部体制性危机和社会骚乱的再现,中央集权的王朝统治机构衰落的趋势。 (2)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以

3、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之中,沦为依附性的半殖民地,主权的丧失与变形。,(3)革命化过程:上述两个过程激起中国内部产生反西方侵略与拯救民族危 亡的强烈回应。这一回应是由传统形式民间起义和骚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逐渐转变为现代形式自强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土地革命。 (4)走向现代化过程 在世界变革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内部新兴民族资本主义勃起,出现制度革命和文化革命,从而引起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向适应现代工业世界的新的社会经济体制缓慢转换的过程。,从起因上看:(1)衰败、(2)半殖民地化是内源性变化。(3)革命化(4)现代化是外源性变化。 从效果上看: (1)衰败、(2)

4、半殖民地化两种趋势引向沉沦; (3)革命化(4)现代化两种趋势引向复兴。 前三种趋势无论如何曲折,最终都要归入最后一个过程现代化过程。革命不是目的,只有现代化才能概括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广泛内容与宏达目标。,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特点多线性多方向的矛盾运动。 在四个过程中,内外因素诸种力量交互作用,各种内外力量对近代中国大变革发生作用的过程,不是按简单化的挑战(冲击)回应模式或传统现代模式运动的,而是一个主客体交互作用、复杂的网络运动。 走向现代化与走向衰败、沦为半殖民地以及各种革命运动连绵不断的过程重叠在一起。,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中国通过革命化走向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中国走向现代化进

5、程不同于西方内源性现代化,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波折式推进。或是反映难以控制的强大外来因素对发展造成的扭曲,或是反映盘根错节的传统力量引起现代化进程的反复或变形。,三 、近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与中国选择时机的自误 (一)近代世界的大趋势及对东方的影响工业革命引发的西方资本主义扩张世界市场的一次新的殖民征服运动,对亚洲各国历史发展的史无前例的冲击。十九世纪中叶是亚洲历史发展的大转折时期。从现代化的角度看,西方这次大冲击正是导致东亚各国历史发展格局转变的决定因素。但各国转变的方式、速度、成效大不相同。,三条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 印度:丧失独立而沦为殖民地 中国丧权辱国,走上半殖民地化的扭曲发展道路 日本成功

6、克服殖民地化危机,发展为独立工业国,中国: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保持帝国的统一发展格局,在东亚大陆拥有地缘政治的独特优越地位,外来挑战和威胁在文化上最后都同化于中国。,中国 从16世纪新航路开通后(1507年葡萄牙在澳门建立据点),到鸦片战争前,近3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国在很长一个时期仍握有自己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都可与任何新兴海上势力相抗衡。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渗透、武力入侵失败:荷兰侵略台湾(16241662年) 俄国入侵黑龙江流域(16801689年),中国一个国家有力量如此长久成功抵御西方海上挑战,这说明了古老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的

7、牢固性,这是处于工场手工业发展阶段的西方商业资本主义难以撼动的。中国成功抵挡了西方挑战,同时掩盖了中国对发展选择的失误。,(二)中国发展选择的失误 新航路开通、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西方商人热衷于东方贸易。中国占有南洋贸易的优势,对东西方贸易本握有主动权和选择权。 17191833年一个多世纪中,广州接纳的外国商船吨位增长13倍之多。物美价廉的棉布从中国销往西方,英国人穿的内衣很多是用南京布做成的。 清帝国的领土比前朝扩大了一倍,人口1亿5千万增至3亿多,国内市场和国内贸易远超过欧洲,国家繁荣鼎盛时期。 中国通过开拓新的远洋贸易,赚取厚利,中国有可能发展为新兴贸易大国,与西欧国家平分秋色

8、。,遗憾: 中国在世界贸易由大陆转向海洋的重要时期却背道而驰,闭关锁国,采取退缩政策,坐失良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东亚帝国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突然中落。,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各省间的水路交通,大部分又极其便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能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容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就面积而言,中国的国内市场,也许并不小于全欧洲各国的市场。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如果这种国外贸易,有大部分由中国经营,则尤有这种结果。通过更广泛的航行,

9、中国人自会学得外国所用各种机械的使用术与建造术,以及世界其他各国技术上、产业上其他各种改良。亚当斯密国富论,严复:斯密氏,苏格兰人也,生于雍乾之际,而其言乃若为今中国之发者。时之相去,百有余年,地之相睽,十余万里,而烛照筹稽无以过其明如此,此吾所不得不低首而成服也。悲也! 严复从国富论省悟到:正是重农抑商的旧习和在中西方贸易问题上处置失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造成不可弥补的大失误。,西方资本主义东进的目标之一:打开富饶的中国市场。 中西方冲突的焦点最早是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制度与西方自由贸易制度的对抗。 清政府:对西方贸易冲击采取退缩和封闭政策,自行放弃南洋开拓的许多贸易据点,压缩西

10、方与中国贸易的口岸。 1792年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开拓英国的东亚市场,中国则认为是外番入贡。 1756年,乾隆将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贸易改为广州一口贸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列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 乾隆皇帝,以商制夷”的政策:每当中外发生冲突,便以闭市、封舱为威胁,即停止与西方商人的贸易,或将贸易从甲国转让给乙国,作为逼使“外夷”就范的手段。对世界大势的盲然无知 更深层原因:(1)中国式的小农经济的自足发

11、展体系的稳固性,王朝财政制度的单一性,以及在政治上以重农抑商作为稳定社会秩序、防止民间权势增长的传统政策。,(2)中国这一古典农业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牢固性不仅在于制度本身,还在于它得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悠久深厚的儒家文化系统的支持与加固,这样,中国的自足发展体系就更难以打破了。 中国具有远洋航行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但却缺乏开拓海外市场和推动原始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长期保持在大陆体系内部自我循环。,中国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卷入世界市场,纳入世界商品大流通的连环中 “看不见的手” (1)世界市场对茶、丝、棉、蔗糖等的需求大大刺激了中国几种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制品的发展,输出急

12、剧增长。 18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向西方出口棉织品,到鸦片战争前,大约达到平均每年出口34600匹的水平。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商品化过程,中国的自足发展的经济系统开始被纳入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的系统。,(2)与中国贸易相联系的中国的白银政策。 以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有长久的历史。 从外国大量输入白银。到18世纪下半叶达到顶峰,估计输入量约为1亿银元。中国使用的白银6070%来自国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对银币的需求量巨增。 自以为与世无涉的中国经济在不知不觉中,在货币方面受到世界市场的支配。 世界金银产量的增减和比价的涨落都会对中国经济运行发生或大或小的间接影响。,中国银金比

13、价通常为10:1或12:1,高于欧洲14或15:1,对中国经济不利。 到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采用金本位之后,中国用很高代价购进比欧洲贵得多的白银,造成很大亏损。有人估计国民财富减少2/3。 这样的无形变化是人们所看不见的。,(3)中国已经被拉入大英帝国编织的英国中国印度三角贸易的经济循环中。 1834年英国撤销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允许英国人在东方自由经商,由政府另设立驻华商务监督来统摄一切。原先英国私人公司的对华关系转变为英国政府的对华关系。 三角贸易的政治经济循环:印度鸦片输往中国,中国茶叶输往英国,英国统治印度,而英国侵略中国的大宗商品却来自英属印度。 当时中国统治者不可能

14、看到这一联系网的存在和中英关系的变化。 在中国的财富大量流向英国和印度之后,中国统治者才猛然认识到对西方商人的“羁縻怀柔”政策的错误,但却找不到对策。,三、清王朝的盛极而衰与鸦片战争的悲剧性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西方工商业入侵的必然结果。 英国用炮舰轰开了中国紧闭的门户,强迫中国接受西方人的贸易制度和国际法观念,用不平等条约来强制中国市场的自由开放。这样,中国的自足发展体系终于被打破,天朝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王权终于被侵犯。中国开始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昔日天下之“中心”沉沦为西方世界的半殖民地。这是中国面临的亘古未有的严峻挑战。,对所有后进的国家来说,现代化的启动都来自外部的挑战,这是现

15、代社会发展不同于前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契机。 19世纪下半叶,受到世界现代化浪潮冲击的国家可分为两类: 一是属于西方基督教文明圈的国家: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俄国等; (这一类大体上是同质文明之间的新旧因素的转换。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体系网络中处于中心的外沿。) 一是非西方文明圈的国家:中国、日本等。 ( 这一类是异质文明的引进与传播,因而表现出异常尖锐的政治冲突和文化冲突。大多处于边缘和半边缘地位。),外国的侵略与挑战以及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常常成为引发大变革的动因或催化剂。 普鲁士和奥地利遭受拿破仑战争的蹂躏,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日本被美国炮舰轰开锁国的大门,都成为各国改革运动

16、的外部力量。 中国与其只是表面相似: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大都呈上升趋势,而中国面临的却是慢性衰败的趋势。,19世纪中叶的中国面临慢性的衰败的趋势,清帝国繁荣的背后潜伏着严重的内部危机。 (1)人口的巨大压力: 清代前期的太平盛事促成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增长。 在前现代的农业社会中,人口增长一般都缓慢。但是,15到19世纪中叶的中国,中国人口猛然增长约5倍。 年代 人口增长数(万人)平均年增长率 1741-1774 14341-22103 10.2% 1775-1794 26456-31328 8.9% 1794-1812 31328-36169 8% 1812-1851 36169-43189 4.6%,西方国家的人口爆炸都出现在工业革命后,而中国的人口爆炸却出现在工业化之前。 影响(a)到19世纪中叶,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潜力虽然不能说已经用尽,但是由于人口增长与耕地增长极不协调,导致可怕的潜在社会不稳定因素与日俱增。 (b)在西方的外压力产生之前,中国社会产生的内压力已经造成农村人多地少,人口从稠密地区向稀少的周边地区迁移,大规模游民流徙,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