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6652898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第一部分 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49-1956-1958-1966-1976-1978-,专题一,中国人民在前进中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 孙中山 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二次 毛泽东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次 邓小平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专题二 建国以来的农村政策,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1

2、953-1956年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开始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19501952),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土地制度不合理(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标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全国三亿农民分到土地 历史意义: (1) 废除了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成为土地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3)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背景:个

3、体农作无法完成大规模生产 概况: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第二年,百分之九十农户参加 历史意义: 完成大规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土地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61),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经济的发展,生产合作公有-人民公社公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首先实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2形式:“包产到户”,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农民对土地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特点:分户经营,盈亏自负。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

4、 (责:保证国家,留足集体的;权:土地使用权;利: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4意义: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增加,推动中国农业的大发展。,专题三 新中国的外交,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主要归功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新中国50年代外交,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中印谈判、周恩来。 2)共同倡导: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资本主义强国、发达国家等任何国家都适用),和平共处

5、五项原则的提出,1)召开:时间:1955年4月 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特点: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参与国:亚非29个国家 4)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 5) 影响:推动会议圆满成功;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恩来与万隆会议,新中国70年代外交,1、背景: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台湾问题和美国阻饶,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重返”不能说成是“加入”的原因) 2、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

6、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 中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等上国际政治舞台。 在联合国组织内,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屑的努力。 4、中国可以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重返联合国,1971 年,“兵乓外交”,打开中美友好交往大门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访华的这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国于美国正式建立外

7、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坚持一个中国,台湾问题,中美建交,1.1972 年9月,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2.70 年代: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澳大利亚、英国等) 3.显著成就: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新时期的外交(1978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2001年在上海举行组织非领导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申奥成功,2008年举行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专题四 祖国和平统一问题,1951年5月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阿沛

8、。阿旺晋美), 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西藏和平解放,提出者:邓小平; 提出针对问题:台湾问题 目的: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地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是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历史意义: A.彻底结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B.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范例。 C.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

9、史性步伐。,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3、现状: A、两岸人员交往以及新闻、科技、学术、体育、文艺等方面的交流蓬勃发展 B、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初步形成 4、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两岸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 实现祖国统一的不利因素:分子势力猖獗;一些反华势力的干涉 5、祖国统一的前景: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专题五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10、化(一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改)。,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内容: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新藏、青藏、川藏;三铁路:集二、宝成、鹰厦)。,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途径:农业、手工业: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从加工订

11、货到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和平方式) 3意义: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问题: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即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专题六 党的会议,中共八大(1956年9月,北京),1.背景 1)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正在顺利开始 2) 1956年4月,毛泽东的的报告为中共八大作了思想准备. 2.内容: 1) 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12、 2) 明确发展的主要任务 3.评价: 意义: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5月),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的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分析总结“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缺点、错误好教训。,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内容: 思想上,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政治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国从此

13、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的新时期,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专题七 党在建设时期失误,“大跃进”(19581961),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典型做法:全民大炼钢铁(工业);虚报农业产量(放卫星),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 典型做法: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口号: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经验教训:立足国情,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跃进”和人民公

14、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危害: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来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产生失误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错误泛滥。,“文革”发动 1背景:由于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错误分析国家阶级斗争的形势. 2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3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 4迅猛发展: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全面内乱 11967年1月起,红卫兵(大中学生)和造反派(群众)掀起夺权

15、狂潮 2形成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领导权 3制造“文革”中最大的冤案-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开除出党,含冤病逝,“文革”结束(1976年10月) 1背景: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九一三事件)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1976年4月5日,“四五运动”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 2结束标志: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性质(含义)“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危害 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

16、被肆意践踏;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文革中吸取的教训 1)必须坚持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来; 2)不能对阶级斗争扩大化; 3)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与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专题八 民主法制,(简称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 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作用: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性质(社会主义) 4地位: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