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文化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6652134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文化(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民俗文化,一、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的特点,二、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风俗,三、岁时节令风俗,四、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一、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的特点,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有古老的 历史渊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例如祭祖风俗 ;八月十五吃月饼。,1、积久性,比如祭祖这一风俗,产生于四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它所体现的感情是后人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认为先祖生育了后代,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有生育功能。因此,祭祖风俗实发端于生殖崇拜。但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还活着,于是就用自己吃的东西祭奠他们。大抵初时只是一些鱼、鸟和野果后来便专用酒肉。随着宗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但祖先被奉为一家一族的神

2、明,年年岁岁享受子孙员虔诚的祭祀,而且祭奠的东西也日益丰富,后来还发展到烧纸钱、纸衣服。因此,宗法制度形成以后的先祖,已不仅仅是只有繁殖后代的功能,还是家族兴旺发达、家庭平安康健的保证。,到封建社会的中晚期,祭祖活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密要结合到一起,被看作是“人生第一吃紧事”。人们把遵循教条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看成是对先祖恩德的最好报答。因此,那些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人,总认为自己是光宗耀祖,而那些家境败落或毫无成就的人,总是在内心深处谴责自己愧对“列祖列宗”。这种祭祖活动的道德化与政治化,是封建制度长期发展的结果,其中生理的、道德的、政治的、宗教的各种积淀,都表明祭祖风俗的积久性。

3、,2、多元性,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多系统性。 它的多系统性是指民俗中存在着各种系统的 “神”。 中国自古是多神崇拜, 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神,天神、地神、日神、月神、 山神、河神以及家中的门神、灶神,但中国始终没有 一个主宰万事万物的神。,及至佛教传入、道教产生以后,逐渐形成儒、佛、道三大系统的神谱,尔后又形成三教合一的民间系统的神谱,明代编写的三教搜神大全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各个系统的神灵以各自不同的特性,与中国人发生着信仰关系,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宗教习俗。虽然三教之间时有斗争,但并不一定要斗个你死我活。,1火把节 西南地区的彝族、傈傈族、拉祜族、纳西族等都过“

4、火把节”,但他们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举行火把节的方式并不相同。这说明,他们对火与光的理解存在着民族差异。彝族认为火可以除害(蝗虫),阿细族和白族认为火可以除霸(奴隶主和国主);纳西族认为火可以救己,拉祜族则认为火可以驱恶。,2婚俗 婚俗,各个民族的婚俗更是干差万别,异彩纷呈。其原因,是各自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所受的封建礼教影响不同。从总体上看来,汉族婚姻束缚性很强,而云南少数民族婚姻男女间的自由度较大。这是习俗的多民族性和多区域性。,3、相融性,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以求共 同发展的一种特性。例如在丧葬问题上,我们可以 看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汉族崇尚土葬、厚葬,特别是帝王公

5、卿,在秦汉时代已形成一定的陵寝制度。 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丧葬问题上都受过汉族的影响,如藏族崇尚天葬,但吐蕃时期的藏王都是建墓立碑的;宋代的西夏王和辽代诸王也建有陵园和陵墓。金人入主中原以后,帝王建陵方式完全学习汉人。在今北京的房山区建有规模宏大的金陵。清代帝王在入关前就仿效汉人葬法,入关以后的东陵和西陵,跟明十三陵的规制几乎完全一样。,在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帝王中,只有元代帝王保留了蒙古贵族的葬法,“贵族死后不起坟,葬毕以马踩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野,人莫知也”,所以在中国找不到元陵。这大概是蒙古游牧部落的生活决定的。元朝统治中国一百余年,但其游牧式

6、葬法并没有改成汉人的方式。,二、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风俗,(一)诞生礼仪,生命礼仪的起始,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比较丰富的生命礼仪。这种生命礼仪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它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至生命的逝去而结束。经过了十月之久的长长的酝酿,婴儿的哭声终于终结了父母忐忑的猜想,骄傲地宣布着一个全新生命的到来。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大人们为了表达对新生命的爱意、对新生命的祝福,就以各种仪式来为孩子祈福。这就是出生礼。,1.男弄璋、女弄瓦: 意思是说,如果生了男孩,就让他睡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服,给他玩白玉璋;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让她睡在地上,把她包在襁褓里,给她陶制的纺锤玩。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意识非常

7、明显。,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由几种礼仪组成,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这样,对一个新生命的迎接过程,才算完成了。,2.男悬弓、女悬帨(shui) 生男孩时,要在产房门的左面挂上一张木弓(弧),象征阳刚之气:生女儿时,要在产房门的右面挂一幅佩巾(手帕),象征女子的阴柔之德。,3.报喜,以传统习俗来说,婴儿出生后,一定要向祖先和有关人员报喜。一般是由孩子的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主要有红鸡蛋等。,4.三朝礼 是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 。洗三 ,又叫“洗三朝”、“洗儿”等 。用艾熬水,给小孩洗澡。前来祝贺的亲

8、友拿银钱、喜果之类的东西,往洗澡盆里搁,叫作“添盆“。 添盆之后,产婆拿起棒槌往盆里搅一搅并说一些吉祥 话后,开始替婴儿洗澡。万一婴儿受惊哭了也不打紧, 反而是吉祥的表征,谓之响盆。产婆边洗口中边念着,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帮婴儿梳头打扮的时候,还要说,三梳子,两拢子,长大戴个红顶子;左描眉,右打鬓,找个媳妇(女婿)准四亲;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说话免丢丑。再用鸡蛋在婴儿脸上滚,并说,鸡蛋滚滚脸,脸似鸡蛋皮儿,柳红似白的,真正是爱人儿.,5.拜床母 传说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因此信仰习俗中七夕这一天要拜床母。除此之外,婴儿出生后第三天

9、、年节、二十四节气、每月初一、十五的晚上也要祭拜她。,6、满月,满月酒 民间普遍流行的满月礼风俗。此日,亲朋 好友带礼物来道贺,主人设丰盛宴席款待,称为 满月酒。剃胎发 满月时,为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 称为剃胎发。一般是请理发匠上门,理完后给赏钱。 小孩则着新衣。,7. 百日,穿“百家衣“ 幼儿百日,民间风俗给他穿百家衣。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从各家取一块布片,将布片拼合起来做成服装也就成了百家衣。,戴长命锁 长命锁是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民间认为,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在汉代,每

10、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8.周岁,周岁礼最普遍的风俗就是“抓周”了。抓周,又叫 “试儿”,“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 笔研、 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 以为征兆,谓之试 。,红楼梦第二回:“那年周岁时,政老爷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件,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爷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不大喜悦。”,(二)成人礼仪,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 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 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男子成人礼冠礼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11、,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 古时行冠礼及其它仪礼,提前沐浴斋戒大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女子成人礼-笄礼 笄,即簪子,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三)婚姻民俗,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 由于历史久远、疆域广袤、民族众多和经济发 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以及以儒家为主体的传 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婚姻文化蕴含丰 富且特色鲜明。,我国古代婚姻礼仪,有“六礼”之规。六礼即:纳采 (求婚)、问名(问女姓氏)、纳吉(定婚)、 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 (迎娶)。六礼定下了婚姻基本程序,虽然后来有 所改变,但仍为历代遵行。,我国古代男子20岁

12、、女子15岁就算成年人,要举行加冠及加等之成年礼,称为“冠等之礼“。男女婚嫁,全凭“父母之命,煤的之言“。家有儿女年及冠等,提亲的人就上门来了。,古代婚姻重礼轻爱。举行正式仪式的婚姻才被社会和家庭认可。所谓“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古代婚姻文化的经济性表现得十分突出。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时大多考虑双方家庭财产多寡。,婚姻文化还具有跨越民族、国界的政治性。 “和亲”政策,朝鲜族,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

13、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回族,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女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催妆礼。结婚那天,男言要去车接新娘。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大门。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在藏族婚礼上,来宾向新郎、新娘献哈达,藏族,娶

14、亲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蒙古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婚俗,包括订婚、结婚两个阶段,订婚时男方母亲在媒人“艾勒其“陪同下带衣料、砖茶和方块糖拜访女方家长,赠送礼品。关系正式确定后,男方父母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彩礼,商量吉日,举行结婚仪式。,出嫁前全家男女老幼均为新娘祝福、祈祷。,乡亲们翩翩起舞, 婚礼的头一天是见不到新娘的, 男女双方均在家与各自的亲朋好 友欢歌劲舞以

15、示喜庆。,此地盛行陪送丰厚的嫁妆,多则可达两三万元。,出嫁前新娘的嫂子要用餐巾包 三个馕在新娘的头顶上绕圈, 以祝贺新娘婚后生活平安、幸福, 日子富足。然后再将此馕布施于人。,新娘一下车就踏在地毯上,由男方邻里四个壮汉抬入洞房。,摩梭族,走婚在摩梭语中叫“色色”,意为“走来走去”,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以走婚为主要婚姻模式的母系大家庭中,男人女人生活在母亲身边,夜晚才与自己的情人在一起。摩梭男子称自己的情人为“阿夏”,女子的情人则叫“阿都”。走婚的男女情人之间,完全凭感情交往,凭双方情感交流的深厚决定维持时间的长短。一旦感情破裂,离异自由,男子不再走访,或女子不再打开“花

16、楼”房间门,这一婚姻关系即告结束。,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不管那种婚俗都得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萨和拜祖宗。在女方家举行这个仪式,时间一般在半晚,不请客、不送礼,朋友们也不参加。,“阿夏”异居婚。,阿夏”是摩梭语,意为亲密的情侣。所谓阿夏异居婚,就是男不娶妻、女不嫁人,男女双方各居母家,男子只是夜晚到女阿夏家居住,清晨返回母亲家里参加生产生活,这叫“走婚”。男女双方一生可以结交多个阿夏,但不可同时结交两个,只有跟一个终止了阿夏关系后,才能结交另一个。阿夏双方结合自愿,离异自由,一旦感情破裂,一方不再登门,或一方不再开门,甚

17、至托人捎个口信,便可自己解除阿夏关系,另找自己的意中人,双方没有相互的怨恨和嫉妒,他人也无非议。因为男女双方建立阿夏关系,完全以爱情作基础,不受家财、地位的影响,不带政治宗教的背景,所以从未产生过情杀、自杀,更不会牵涉到家庭和社会的纷争。,“阿夏”同居婚。,这种婚姻形态是在阿夏异居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男女双方不再是各居母家,而是同居一家,或者女到男家,或者男到女家,共同生产生活,养育子女。这种阿夏同居婚,是在男女双方经过长期的异居走婚,感情较为牢靠,且年纪已近中年后组合的。无论是女到男家,还是男到女家,都是根据双方家庭人口及劳力的多少来定,不带任何钱财及门第意图。所以,进行阿夏同居婚不必花费聘娶和人赘的钱财,结合和离异都由双方协商。如果双方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感情破裂而发生离异,也不会引起财产及子女归属的纠纷,因为这些同居的阿夏无论到哪家,仍是母系大家庭,不是他们另立门户,财产仍属大家庭所有,无论孩子靠哪边,都属大家庭成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