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韩太尉书_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48595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枢密韩太尉书_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枢密韩太尉书_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枢密韩太尉书_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枢密韩太尉书_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枢密韩太尉书_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枢密韩太尉书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枢密韩太尉书_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枢密韩太尉书枢密韩太尉书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苏辙直抒己见,通过论述“浩然之气” ,指出为文养气的精湛见解,并说明自己求见之由是见识豪杰以养气益文,而并非为干禄求仕,表明了心迹。 二、结构内容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作者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鲜明地提出“养气为文”的观点。 第二段:联系个人实际,叙述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表明增广阅历可养气的本意。 第三段:表达愿睹韩琦之风采, “闻一言以自壮”的强烈愿望。 第四段:进一步说明求见太尉之目的“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只是为“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重申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 三、独到的构思与酣畅的表达 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号称“三苏” ,

2、又同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语言酣畅,说理透辟。写孟子, “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夸张的手法,极尽益文精妙;写自己, “过秦 汉之故都,恣现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排比的手法尽显游历天下之 豪放;写欧阳修, “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志趣追求,字里行间跃动着一股勃勃的生气。 写作手法上比较新颖、巧妙。先离开主旨,纵论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笔意才收拢来,扣紧题目,读来不但没有离题万里之感,而且仔细体味,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特别是第四段,从另

3、一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禄” ,而以“益治其文”为其志,来进一步说明求见韩琦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在构思上是需要功力的。 四、运用例证表达观点的写法 本文虽意在求见,但开头提出作文当有养气之功, “文者气之所形”的论点。作者认为养气成功,文章就写得好,并举出孟子和太史公两人善于养气为例。作者又认为,气质的培养,在于游历天下,广交人士。为了论证论点,作者举出了司马迁游历天下,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五、三步法研读课文教学方法建议 学习本文过程可分为整体感知重点研讨总结强化三个步骤。 首先,熟读课文,借助文底注释及工具书。初步弄懂全文的大概意思,初步把握课文的

4、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脉络。要求自读课文,准确认读“溢乎其貌、宫阙、仓廪府库、城池苑囿、汩没”等词,找出文中阐发议论的主体部分,多读几遍。本文在语言上酣畅淋漓,纵横恣肆,表达思想感情上也很富有内涵。只有反复阅读,增强语感,才能整体把握全文。在此基础上,进入重点研讨阶段,理清课文的结构框架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要求在议论句前标上序号,归纳整理,看做老是如何一层一层地道出写这封信的主旨的。如:文老气之所形太史公行天下放其义疏荡我已观终南、嵩、华之高已顾黄河之奔流已仰观天子宫阙之壮已见翰林欧阳修以为未见太尉。在此阶段要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反复研读,找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辙之来也,于山于水于人而

5、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分析作者求见心之诚之切。 精读课文主体部分,分项研讨,深入理解和欣赏。最后归纳总结,达到总体把握。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2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 二、整体感知 未仁宗嘉祐二年,苏辙考取进士,他因直言时政得失,得罪当权者,不能获得理想的官 职,便写信给韩琦,希望得到赏识、提拔,但它与一般干瘪的“干谒” (求见达官贵人)文字不同,实际上是一篇内容丰富的文学论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主题。 三、阅读课文 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字词略)

6、学生跟读课文。 学生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自学,对疑难词句进行质疑讨论,力求理解文章大意。 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扩展 布置学生课后进一步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生理解文章养气以及“养气”的新涵义和作者写信的目的。 2体会文章语言特色,体会苏辙作品的风格,丰富阅历以养气。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三、阅读分析 全文以什么为线索?为什么? 提示: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 首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其次论述增广阅历对养的作用

7、。最后 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文中“养气”的新涵义是什么? 提示: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汉魏以来有了新的发展,苏辙在本文中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观点:“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苏辙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指出,一方面在于内心的修养,例如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另方面依靠客观的阅历,例如司马迁的“行天下,览四海” 。把写作同社会和生活联系起来。 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文章步步深入,层层展开,有条不紊地阐述了作者为文的主张,篇本点明正题,说出自己求见韩琦的原因,正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希

8、望得到韩琦的赏识和指引。 苏辙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提示: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以期得到他的赏识提拔。然而作者没有把他写成一篇“干谒文字” ,故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 ,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澹泊、秀杰清落。 四、总结扩展 这是一封求见信,写信人是刚满 19 岁的新科进士,收信人却是掌管着全国军政大权的 枢密使。本文虽意在求见,却以论“浩然之气”开头,洋洋洒洒,纵横恣肆,层层深入,最后打动对方。 假设你想去拜访某位名人,又怕他不肯见你,试借鉴苏辙的做法,先写封信给他,尽可能地打动他。 五、布置作业(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