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48483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杜甫绝句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的赏析及教学设计江苏省宝应县韦镇乡中心小学 陈刚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 “两” 、 “一” 、 “千” 、 “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 ,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

2、,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 “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 “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 ,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 、 “一行”是实指, “黄鹂”与“白鹭” , “翠柳”与“青天” ,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

3、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2)指名学生读第 1、第 2 句,理解“鸣” 、 “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3)学生齐读第 3、第 4 句,理解“含” 、 “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2、再读临其境

4、。(1)学生回答:第 1、第 2 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 3、第 4 句写了什么景物?(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 、 “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 、 “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 、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3、三读悟其情(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雪,门泊东吴船。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前两句声色兼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后两句意境开阔)(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