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评价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6642544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评价(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 分层的评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 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李卫华,心脏性猝死(SCD)定义(ICD-10): 因任何心脏病引起,死亡发生于症状出现后1小时之内的院外、急诊室或到达医院时已经发生的死亡。,Framinghan前瞻性研究结果(26年随访)表明:75%的猝死系SCD。 SCD发生率居高不下,有增高趋势,中国每年54万人死于SCD。希望有理想的危险分层技术,能识别出将来可能发生VT、VF的患者,以便有效干预。,心脏性猝死与基础心脏病和年龄的关系,Minneapolis注册研究387例青年运动员猝死原因,Maron B J, N Engl J Med 20

2、03;349:1064,Cause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young people,Cause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young people,Zipes流行病学资料:SCD者中,1/3属于当今概念中猝死的高危人群,1/3属于中、低危人群,1/3根本无任何危险因素。表明当今猝死危险因素的概念有重大缺陷,SCD危险分层的技术远不够敏感。,ICD的广泛应用促进了SCD危险分层技术的发展: 1)ICD能更敏感而特异性诊断SCD,揭示其特点,如无症状性VF; 2)ICD本身为SCD时最好的急救方法,有利于观察和随访; 3)能客观评价S

3、CD各种治疗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性。,SCD的病理学基础 触发VT、VF的因素 启动和维持VT、VF的因素 电生理机制:以折返最为重要。无创性技术 常通过检测出心室的传导或复极异常,筛选出对折返发生有触发和促发作用的因素,间接对SCD进行危险分层。,2008年美国AHA/ACC/HRS发表无创技术对SCD危险分层的专家共识。 (讨论缺血性、扩张性和肥厚性心肌病人群) 评价了LVEF、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功能状态4类心脏无创检测技术,包括12项具体项目。,心脏无创检测技术对病理性影响因素检测内容侧重不同: 传导延迟QRS波宽度、晚电位; 心室复极不均衡QT间期、QT离散度、T波电交替; 自

4、主神经张力失衡心率变异性、窦性心率震荡、运动后心率恢复、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 心肌受损和瘢痕形成程度LVEF、6 min 步行试验; 异位室性激动动态心电图。,LVEF方法:LVEF是左室收缩功能最常用的评价指标,可通过心室造影、放射性核素、超声心动图三种方法测定。 指标:LVEF0.40常是识别高危患者的分界线。 LVEF 0.300.40时发生心律失常事件的相对风险为4.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1和77.8。,机制:缺血或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伴LVEF降低时,其引起的交感神经和体液系统的过度激活都与SCD直接相关,同时伴有的心脏扩大,室内传导异常及不应期改变也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

5、的基质。,评价 aLVEF降低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总体死亡率和SCD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b多变量的分析中,LVEF降低是唯一具有预测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子。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存在非持续性室速的患者, LVEF0.30的亚组患者的相对危险度是LVEF0.30且不伴有非持续室速者的8.2倍; c多项循证医学结果表明, LVEF0.30者总体死亡率和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发生率高;,d LVEF较低组的ICD与药物治疗相比,ICD组死亡率减少接近0.50(MUSTT研究)。心肌梗死(简称心梗)伴LVEF0.30者,ICD组比药物组降低31(SCD-HeFT研究)。ICD治疗LVEF0.26且伴其他

6、危险因素者疗效最明显; e应当注意,LVEF0.40的患者总体风险较高,但因左室收缩功能好的患者总体人数大,使其发生SCD的绝对数值更大。,结论:LVEF降低可识别猝死风险相对增高的患者,但多数 SCD发生在EF值相对较高的患者,提示这项技术的灵敏度尚可,但有一定的局限性。,2.心电图QRS波宽度方法QRS波宽度是心室激动时间和室内、室间传导延迟的简单指标,重复性好,变异率120 ms是高危患者的筛选指标。 机制:室内传导减慢,尤其伴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时,可直接促发室性心律失常。,评价: a慢性心衰患者QRS波增宽的发病率2050,提示这一指标的应用范围大 bQRS波宽度和收缩功能不全呈线性关

7、系,QRS波的增宽能直接造成心室的不同步及心功能下降; c左束支传导阻滞是SCD的独立预测因素,一年内SCD风险增加35,伴室内或左束支传导阻滞时,总死亡率将增加50,也是预测ICD患者获益的一个指标: d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QRS波宽度预警SCD的能力优于对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人。,结论:一定数量的资料表明QRS波增宽时,SCD的风险增高,但有些资料并不一致,目前缺少专门的前瞻性研究,尚不推荐QRS波时限增宽用于心衰病人SCD的危险分层。,QT间期及QT离散度方法:QT间期代表心室动作电位的时程,测量重复性好,但受导联和QRS波增宽的影响。QT离散度是心电图不同导联QT间期的最大差值

8、,QT间期变异性是患者QTRR比值的变化。 指标:440 ms为QT间期延长。,机制:QT间期延长、QT离散度大、QT间期变异性增加与自发室速、室颤、SCD风险的增加有关,阴性预测价值差。 评价与结论:部分资料认为心脏复极异常和SCD的增加有关。尚不能用 QT间期、QT离散度、QT间期变异性对SCD进行危险分层。,4. 心室晚电位(信号平均心电图) 技术:晚电位是指 QRS波结束后的低幅信号,经减少噪声的信号平均技术可提高增益的放大和滤波作用,并在体表心电图的记录中显示晚电位。 指标:QRS波时限、低幅信号时限、QRS终末40 ms电压的均方根三个时域指标中,滤波后QRS波时限延长(114 1

9、20 m)这一指标和预后的相关性最明显。,机制:心梗后,梗死或瘢痕区心室肌激动传导延迟,使QRS波后持续存在低幅的电活动,其与碎裂电位有关,并能成为折返的基质,与室速、室颤的发生相关。 评价: a晚电位的重复性为中等; b预测猝死或心律失常事件的灵敏度为30 76,但阴性预测值高,特异度超过95。,结论:大量结果显示晚电位可识别心梗后SCD的高危患者,阴性预测值高,识别低危患者非常有效,但常规使用晚电位识别SCD高危患者的证据尚不充分。,5. 短程HRV方法:记录自主呼吸或屏气时2、5或8 min的心电图进而评估HRV。 指标:以下为高危指标 a自主呼吸时,低频与高频乘方的比值减小 b屏气时,

10、RR间期标准差15 ms; c屏气时低频乘方减小。,机制:短程HRV的分析能推测自主神经对心脏,尤其静息状态下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室速、室颤的发生中能起重要作用。 评价:aHRV在正常人的重复性为中等,心衰患者中可重复性差;b低频乘方正常和室早0为阳性,0为阴性;Ts(震荡斜率)2.5 mm/s为阴性,2.5 mm/s为阳性。 机制:机制不清。推测这一指标可衡量迷走神经的反应性,即室早后可引起动脉血压的轻微变化,进而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经的激活而使TO、TS指标变化。,评价: a方法与普通Holter一样简单,但需要患者有室早 b对心梗后,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衰、肥厚型心肌病等研究表明,测量值降

11、低时SCD的相对危险度增加。 c. MPIP、EMIAT、ATRAMI等研究。,结论: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危险分层指标,但需进一步明确其在危险分层中的价值。,运动能力和NYHA分级方法:根据NYHA分级标准确定患者的心功能分级。 指标:NYHA分级值。 机制:心衰常伴有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因素,包括儿茶酚胺水平的增高,利尿剂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延迟后除极及传导时间的延迟。,评价: a心衰病人心功能级的死亡中,65的死亡为猝死,而级心功能者仅33为猝死,因此,心衰级别的增加能增加泵衰竭的死亡比例,猝死的比例反而降低 b医生对心衰病人的评级有主观性,可重复性仅56左右,与平板运动试验结果符合率为51%,除

12、此,病人心功能分级也在不断变化;c不同试验的结果不同,以ICD治疗获益为指标,有的研究结果级心功能者优于级,有的结果提示无差别; d运动试验中,峰值氧摄取量优于其他指标。,结论:运动能力及NYHA分级作为危险分层指标的价值还未被证实。,10. 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的室早方法:测量运动试验停止后30 60 s的心率下降值。 指标:1 min内,心率下降12次/分时和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显著相关,阳性预测值19,阴性预测值95。 机制:心衰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迷走神经张力的下降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并使运动后心率恢复减慢。,评价: a充分资料表明,运动后心率的恢复和死亡率有关,可用于死亡率的预测; b评价指标仍有分歧:或12次/分(直立位)为异常,或坐位2 min后22次/分为异常,或卧位状态18次/分为异常; c另一指标,运动停止后5 min内出现频发或严重室早与死亡风险有关。,结论: 是预测死亡的新指标,但在SCD危险分层中的价值尚未证实。,T波电交替方法:T波电交替是T波逐跳中出现振幅、形态、方向发生变化,常需要通过运动增快心率,再用特殊方法记录微伏级的T波交替。晚近可通过Holter技术检测。 指标:心率20 mmHg,收缩压每升高1 mmHg,RR间期延长将超过10 ms。 指标:收缩压上升1 mmHg,RR间期延长超过10 ms或3.0 ms/mmH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