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网友来稿)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40803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网友来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故都的秋(网友来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故都的秋(网友来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故都的秋(网友来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故都的秋(网友来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网友来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网友来稿)(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故都的秋( (网友来稿网友来稿) ) 李士建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 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 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 特征,理清其“形” ,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 ,进 一步体会散文“形” “神”的辨证关系。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创 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作家,诗人。1896 年,郁 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达夫三岁丧 父,七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据 说他家藏四万

2、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 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1911 年开始创作旧 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 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 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翌年进入杭州慧兰中学,因绝 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 1913 年 9 月随长兄都华赴日留学。1921 年 6 月,与郭沫若、成仿吾、 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7 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 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 1923 年 7 月发表小 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 形象的作品之一。 1938 年 12 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 星州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

3、 短评和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 年 5 月由于日军进逼撤至 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曾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 八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不少印尼群众和华 侨。1945 年 9 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 50 岁。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 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 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他是 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 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 在艺术上,则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 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 自

4、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慢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 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 从 1921 年 9 月到 1933 年 3 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 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6 年 2 月,离开杭州赴福州, 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 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 记散文。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 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并写下了本文。 二明确目标,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当秋天来到之 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

5、的“秋”又是怎 样的情景呢? 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 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都硕果累累, 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仙;另一方 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西风渐紧,北雁南飞, 满天枯叶纷飞,田野里,收获后,一片狼藉,没有了茂盛 碧绿的景象,西北风中已夹杂着冬的寒意,让人心绪悲凉。 因此,在历代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 不胜数,名篇迭出,上至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 ,下至唐诗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宋词中的“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 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 到的是

6、“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 ,秋 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的景象,秋风中,杜甫 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 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 永雨霖铃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 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 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 (板书:读懂客观现实, 体会思想感情) 而北京的秋天在郁达夫笔下又是怎样 一番情致呢? 三、整

7、体感知 (一)初读文章,理 清行文脉落。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 ,本文 围绕“秋” ,描写了哪些关于秋的景物? 提示:作者选 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天空” , “秋之牵牛花” , “秋槐的 落蕊” , “秋蝉的残鸣” , “息列索落的秋雨” , “秋天枣树的 奇景”等这些景物来描写的。 2文章在刻意描绘的五 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秋色: 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 州“计四桥的明月” , “钱塘江的秋潮” , “普陀山的凉雾” 、 “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其 中点明中

8、外文人及作品。 (二)细读文章,整体把握 文章中景物的特征。 1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主要从 哪几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 作者先 从“秋光”写起,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 绿的天色” ,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 漏下来的目光” ,还有那“玉泉的夜月” ,给人以高远柔和 而又清冷之感。我们还能从文中听到“秋声” , “西山的虫 唱” , “秋蝉衰弱的残声” ,是凄凉哀婉的,但也有“青天下 驯鸽的飞声”和“潭拓寺的钟声” ,是高亢、幽远、清亮的。 而再看那“秋色” ,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徽黄到红 透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

9、次之,淡红者最下”的主观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 与冷漠的统一。还有秋树的落蕊,没声、没味, “会铺得满 地”却“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可“像花 而又不是花” ,真是朦胧中又有落寞蕴含其中,更具“秋味” 的是那“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 “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 2纵观全文,用最 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 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的特点“清” 、 “静” 、 “悲凉”的 特点,而南国秋则具有“慢” 、 “润” 、 “淡”的特点。作者 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色,以南 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谈” ,

10、来 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 的蓝白之色) 、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使人 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三)精读文章,深层把握作 者的情感和文章主旨。 1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 彩的,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几处景物来写呢? 清代学 者王国维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点明了作家笔下的 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 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 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弱、萧条,表 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 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

11、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 的自然融合。在故都,火一般的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 都显示着“秋”的韵味,但因为作者身处的时代,在作家 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 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就笼上一层主 观感情色彩。 2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 花、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上述秋 景的描绘,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既不是 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 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 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没什么 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 点,都

12、“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语) ,笼上了一层浓郁深 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作者正是依据这“缘情写景的手 法,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而这“情”就是文章不散 的“神” 。 3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 还是悲秋? 此题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文中的秋 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 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 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四、总结“整体感知”这个阅读过程的规律,并达成共识。 “整体感知”是审美心理的最初层次,是读者对文本 内容的形式感知,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础 k,读者受到情 感的冲击,激发起读者的理性和意志

13、去把握文本,并使读 者对文本逐渐产生情趣,达到“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从 而最终从整体把握文本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五明 确目标,导入第二课时。 秋,是丰收的季节,是成熟 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觉却各不相同。出 一些描写秋的诗句吗?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秋风 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 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秋风秋 雨愁煞人) (秋风吹不尽,总是至关情) (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 (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滴凄凉雨) (秋风片帆急, 暮霭一孤山) (秋风吹渭水,

14、落叶满长安) (秋风万里动, 日暮黄云高) (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秋风入渡水,落日雁飞天) (秋风萧瑟天气 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暮云空渍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 (秋日芦花白如霜) (秋色从西来,苍然 满关中)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秋色无远近,出门 尽寒山)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 几重)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秋山敛余照, 飞鸟逐前侣)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街半月) (萧萧 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树树秋声,山山寒

15、色)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 松)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 共长天一色)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主) (秋天南风当日 雨,秋天北风干死鬼) (秋宵月色胜,万里霜天静寂寥)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一夜绿荷霜剪破,嫌他秋雨 不成珠)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不觉碧山 暮,秋云暗几重) 这些诗句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什么共 同特点?(从萧瑟的秋风、飘落的黄叶中体会诗人忧愁、 悲凉的心情)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文人常借秋景抒发自己 凄苦的心情。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同样是清、静、悲凉的。 那么,他是怎样把自己的“主观色彩”与“大自然的

16、“客 观色彩”合二为一的呢? 目标:揣摩领悟语言 六尝试进行“揣摩领悟语言”的欣赏性阅读训练。 “揣摩领悟语言”是在客观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富有 警策作用或者能够代表作者风格或者对文章主旨表达有决 定作用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赏析,体会出 其象征义、比喻义,寻觅出文章各部分之间在言情表意上 的内在联系。 选择重点语言设疑,进行揣摩。 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 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下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揣摩点: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味”? 提示: 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 ,比南方的天有 “味” ; 那花开的有“味” ,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 “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 那蝉叫得有“味” ,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 能听得到的” ; 那雨下得有“味” ,因为它比南方的雨 下得奇,下得像样; 那风刮得有“味” ,因为它使故都 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 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 ,因为 那方言的合辙而美妙, “倒来得正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