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6634046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一、什么是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 (一)知识学习过程: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通过积极思考,予以融会贯通。从总体看,知识学习过程是一个积累、贯通、再积累、再贯通,循环往复以至无究的过程。,(二)技能学习过程:技能形成是由试练到熟练、试练与熟练相结合的过程,其总是经过一定时间与次数的试练,然后才能以此为基础,反复练习,熟能生巧。总体说,技能学习过程是一个试练、熟练、再试练、再熟练,循环往复至无穷的过程。,(三)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或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心理学中关于三者的一些认识。 1.三者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2. 知识

2、、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3.并非所有知识技能都可转化为能力,只有那此广泛运用和迁移的知识技能可转化为能力。 4.能力的高低影响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四)关于知识与能力的一些类比: 知识与能力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知识谈能力,那叫异想天开。 从数学的角度看,知识与能力是两个集合,他们之间不存在等号关系,但他们之间的交集占各自很大的百分比 。 “知识会老去,而智慧之树则常青。知识犹如树叶,智慧则是年轮;知识如是豆浆,智慧就是卤水。岁月会把一层厚厚的尘埃蒙在知识上,使它失去光泽,变得陈旧老化,而智慧是永远青翠欲滴,绿意盎然的。”(注能力是智慧的别称)

3、,二、知识与能力关系的争论 有些人认为知识重要,有的人认为能力重要。持这两种观点的人经常为“谁重要”而互相“攻击”。 (一)知识更重要 历史上曾出现的“实质教育派”与“形式教育派”的论争。 对于课程中知识功能的认识大致存在两种取向: 一种强调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系统知识,从而为将来生活做准备,代表人物如夸美纽斯、斯宾塞等。其试图努力为学生构建“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 另一种强调通过将科学知识作为价值主导来调和知识总量激增带给课程编制的矛盾。强调知识对个体理性发展的功能,具有此种功能的知识不是服务于生活的具体知识,而存在于具有“永恒价值”的学科领域。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传授永恒

4、真理的知识,来丰富学生的心智和理性。 两者都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一直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的目标,认为知识是一切的基础,掌握知识是最主要的。 “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着决定性影响”。教学活动就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领导学生学习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即现成知识,使学生认识世界并发展自身的活动。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知识之于人(尤其是学生个体)的发展,就如同经济之于社会发展一样,是基础,是中心,是水之源、木之本;知识中心或知识传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二)能力更重要 为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教育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另一种倾向,认为能力比基础知识

5、更重要,片面强调能力的培养。 典型观念“在这个知识激增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要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由于一味地强调能力,错误理解了“知识降位”的提法,将课堂完全变成了游乐场。有这样的素质教育示范课,课堂气氛非常生动活泼,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玩得“不亦乐乎”然而就在这场看似“经典”的示范课过后,学生只是感到“好玩”罢了,实际上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与能力这两者本身并不矛盾,然而在实践中却时常把两者对立起来。要么抛弃知识强调能力,要么不顾能力味强调知识,总之是在知识和能力之间做钟摆运动。 我们应该知道知识是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何谈能力,而能力又是必不可少的

6、,但无论强调哪一方面都应该把握一个度,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以知识为基点发展学生的能力。,三、如何协调实践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一)消解顾此失彼的做法,适度强调知识和能力 强调知识的重要作用并没有不对之处,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无过错,但绝对不能走极端,否则 “过犹不及”。 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存在着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美国和日本就是两个分别强调能力和知识的国家。在美国课程史上一直强调以学生的兴趣、个性、能力为中心,自5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学校质量低下的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来,遭到各方面对教育的质疑。而日本在60年代后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学历主义开始滋生、蔓延、以至达到泛滥的程度,教材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

7、能力,妨碍了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教育荒废”现象。重视知识过了头就会把学生变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当然,没有知识又无从谈及能力,能力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之上形成的,能力本身就是对知识的运用。 应让知识和能力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不是让一方代替、消解另一方,而是要让双方联合、统一、互补、共济。在实际的操作和教育实践中,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基础性,又要顾及其能力的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两者始终在一个“度”的监控下,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二)崇尚整体和谐,从全局来考虑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在对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时要把它们放在大的教育系统之中,不是

8、仅仅强调各自的重要性,而是要看两者在促进人(特别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作用,只强调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人(主要指学生)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如教育环境、社会、国家和地方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本身的特点等等,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影响到更应该重视哪一方面。 如:对待一个基础知识扎实但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就应该更多地强调能力培养;而对于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但缺乏理论根基的学生则需要更重视其基础知识的掌握。总之,要把知识和能力放在大的教育系统之中,以整体的眼光来对待,改变以往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全方面的考虑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而不能将两者孤立、分割开来。,(三

9、)注重过程,因时因地强调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实践本身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按照某一固定的理论去实行教学,而是要具体的情境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对待知识和能力也应是如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强调某一方面,而不能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强调哪一方面。 在实践中对待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策略。例如:在我国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认识论和知识观的情形下,强调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要在整体和适度原则的指导下);而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就理所应当地应该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问题上,要结合具体的、特定的情境

10、,确定该强调知识还是能力。,四、知识怎么升华与内化为能力,为素质呢 ?,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对此作了明确地回答:“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这就是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解决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以成就大有作为的人才.,(一)博于问学. 要学习,学习知识,这当然得读书,书,目前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特别是对学生,首要是读书.但对每个人而言,学习决不只限于读书.知识要渊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件事”,“活到老,学到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书,在这里是十分重要。 知识是能力素质的基础,那么,学习当然是形成能力素质的基础。,(二)笃于务实. 学习是为了实践,没有实践,

11、没有证实,就没有科学.重视学习联系实际,是我国真正的优秀教育传统. 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从整个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来看,很清楚,这里的“学“,主要是指向实践学习,学做学问,学做人,学做事,“习“是指实践,这句话是讲学习做学问,做人,做事,并经常加以实践,身体力行,去理解,去领悟;决不是指读了的书,经常去加以温习. 陆游教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夫之把实践提高到“躬行为启化之源”.也就是朱熹讲的,“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躬行,是认识的源头. 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才能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践是知识转化与升华为能力素质的根本条件。,(三)明于睿思

12、. 思考是知识转化与升华为素质的关键,学习中,不思考,知识不能获得,知识具有的精神不能体会;实践中,不思考,具体的感知无法升华,隐藏的真理无法领悟.不思考,无法推理,无法归纳,演绎,无法想象,探索,无法去认识客观规律.不思考,不仅形而下的东西不能转化为形而上的东西,甚至形而下的东西也无法认识,无法了解与掌握. 孔子讲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唐代韩愈的两句名言. 能否善于思考,即睿思,是将知识转化与升华为能力素质的关键. 解剖学的进展告诉我们,思考,当然是脑细胞的活动.在学习中,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思考中,人的思维中枢与情绪中枢势必活动,一般

13、讲来,在生活中,同情绪有关的杏仁核,边缘系统与前额叶活动更为剧烈.在长期活动中,父母遗传基因所形成的先天功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在脑细胞中,在脑皮层上,将形成后天积累而得到的功能,两者相辅相承,就形成人的素质.这一切都离不开脑的活动,离不开人的形形色色的实践活动.,(四)志于成人. 志者,目的也,导向也,学习,思考,实践的方向与目的是成就有用的人才.目标导向是转化为能力素质的动力之所在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如此,方能“择善而固执之”,方能成人。 宋代白鹿洞书院是以这五点作为书院的教育原则.孙中山先生以这五点题赠给中山大学作为校训.,五、能力素质模型,1973年,

14、麦克里兰博士引用大量的研究发现,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并发现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一些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用“冰山”来说明能力素质的特点,能力素质这座“冰山”是由“知识、技能”等水面以上的“应知、应会”部分,和水面以下的“价值观、自我定位、驱动力、人格特质”等情感智力部分构成的。知识技能等明显、突出并且容易衡量,但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成功机会的,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因素,它们难以捕捉,不宜测量。可是如果不去挖掘这些因素,无异于舍本逐末。,看到这个能力素质模型后,我们对自己对别人能做些什么? 冰山上露出的角知识技能, 掌握提高技能途径是技能培训和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掌握知识主要是各种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包括学位学习,成人教育,专项知识学习班等。 冰山下的隐含部分-价值观、自我定位、驱动力、人格特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们的教育真正做了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