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数字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625749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使数字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使数字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使数字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使数字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使数字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使数字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一、数字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 (1)数字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 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 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实 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 学习型社会; 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 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 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 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

2、五项内容: 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 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 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 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建 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 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 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 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

3、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 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 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 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 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 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 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 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

4、系统的主要 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 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 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 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 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 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 的培育者; 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

5、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 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 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 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 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 教学过程,若不紧紧抓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这个中心,是不会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 过程,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 方式”的

6、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 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 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 “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 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 学深度融合的理解 经过实践与总结,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 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

7、展,对教育的影响不 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 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二)“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 进 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 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 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

8、)去强调信 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 “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 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 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 合课堂教学结构”。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 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

9、并且效果也是会 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 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 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 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 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 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 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 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促

10、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 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 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 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 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 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 “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 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 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 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 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