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稿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623141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8.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稿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小儿推拿稿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小儿推拿稿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小儿推拿稿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小儿推拿稿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稿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稿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科医生,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1.1什么是小儿推拿,唐.孙思邈千金药方:首次小儿保健推拿医学文献记载“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风寒。” 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按摩的作用已由温通闭塞发展到按摩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 明.小儿推拿兴旺发达时期:太医院按摩科形成独特的小儿推拿体系。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 清.小儿推拿临床应用广泛:小儿推拿广义黄峰入洞、苍龙摆尾、二龙戏珠。小儿推拿辑要、推拿易知等。 新中国.小儿推拿呈蓬勃发展趋势:实用小儿推拿学、小儿推拿学 90年代.青岛医学院用胃苗记仪和试管对比法观察胃在推脾土、加上内运八卦穴前

2、后胃液对蛋白质消化的分解情况,证明推拿能促进胃的运动和消化功能,1.1什么是小儿推拿,1.2小儿推拿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2小儿推拿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3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概述,1.3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概述,1.3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概述,常用手法挂图,小儿推拿的手法有很多种,并且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本文着重介绍以下9种手法。,2.1推法,推法为小儿最常用手法之一,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 手法频率较快为200300 次/分。 直推时,向心方向直推为补法;离心方向直推为泻法;来回直推为平补平泻(调)法。,2.2揉法,以中指或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吸定于一定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3、称揉法,亦可分别称为指揉法,掌根揉法,鱼际揉法。,2.2揉法,【手法要求】 手法频率为200250 次/分。揉动时手要吸住皮肤,带动皮下组织随揉而滑动,不可在皮肤上擦。 【临床应用】 揉法为小儿常用手法之一,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单手操作时,逆时针方揉动为补法;顺时针方向揉动为泻法。,双穴双手操作时,向里旋动为补法;单穴向外旋动为泻法。,2.3按法,【手法要求】 按时轻重适度,要垂直逐渐向下用力。 【临床应用】 按法多与揉法配合使用,称按揉法,其含义有二,一为向下按的同时揉之;二为按与揉交替进行。 按法的强度与补泻有关,重按为泻法;轻按为补法。,2.4摩法,【手法要求】 手法频率为100150

4、 次/分。指摩时要指实掌虚;掌摩时要全手掌接触皮肤。 【临床应用】 本法多用于胸腹部位。操作时,逆时针方向及慢速摩动为补法;顺时针方向及快速摩动为泻法。,2.5掐法,2.6捏法,【操作方法】 方法一:用屈曲的食指中节桡侧在后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向前捻动。 方法二:用拇指桡侧在后顶住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住皮肤,双手交替向前捏动。 【手法要求】 提拿皮肤多少及用力大小适中,捻动向前时,应作直线运动。 【临床应用】 第一种捏法刺激量小,适用于3 岁以下的小儿;第二种捏法刺激量大,适用于年龄较大 的儿童。,2.7运法,以拇指或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及彼作

5、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手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频率为80120 次/分。,2.8捣法,以中指端或屈曲的食指第二指间关节在一定的穴位上作有节律的叩击,称捣法,【手法要求】 手法节律要均匀,频率为90100 次/分。快而重的捣有兴奋作用;慢而轻的捣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较强,宜于其他手法结束时进行。,2.9拿法,3.1穴位特点,3.2穴位分类及名称,头面部穴位,攒竹(天门) 两眉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眉弓(坎宫) 两眉头至眉梢成两横线。 太阳 两眉后凹陷中。 耳后高骨(高骨) 两耳后,乳突后缘与后发际交界处。 【临床应用】推攒竹、推眉弓、揉太阳、揉耳后高骨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

6、手法,常配合使用。,3.2穴位分类及名称,头面部穴位,【迎香】两鼻翼外缘,鼻唇沟凹陷中。 按揉法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烧;黄蜂入洞法多用于治疗鼻炎 【囟门(信风,囟会) 】前发际正中点直上2 寸。 推及揉法多用于治疗神志方面病;摩法多治疗久泻,脱肛,遗尿等虚证。 【百会】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本穴为安神定惊首选穴位之一,常与捣小天心,掐十宣等合用。 【风池】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起始部中间凹陷中。 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扇门则发汗作用更强。 【天柱骨】颈后,后发际中点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本穴降逆止呕作用明显,常与揉中脘配合使用。,3.2穴位分类及名称,胸腹部穴位,【天突

7、】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 治疗咽喉肿痛时,用捏挤法,如配以捏挤大椎, 效果更好。 【膻中】胸骨正中,两乳头联线中点。 本穴为气之会穴,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首选穴。 【乳根】乳头直下2 分。 该穴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多与揉乳旁,推揉膻中,揉天突等合用。 【乳旁】乳头旁开2 分。 本穴常与膻中,乳根等穴配用,治疗呼吸系统诸病。 【胁肋】从两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本穴专消有形之邪,为消积要穴,常与摩腹配用。本法消导之力较峻烈,故虚弱的小儿慎用。,3.2穴位分类及名称,胸腹部穴位,【中脘】肚脐直上4 寸。本穴为治疗消化系统病证常用穴,多与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等穴配合使用;向下推中脘,多用于恶心呕

8、吐,可与推天柱骨合用。 【腹】腹部。本穴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穴,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三法(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配合治疗腹泻;本穴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为保健四大手法之一,可以单穴使用,亦可以与其他三法(补脾经,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 【脐(神阙)】肚脐。【天枢】脐旁2 寸。 【丹田】脐下2.5 寸。在本穴上作一指禅推法为近期的用法,多用于年龄较大的小儿,治疗遗尿时,用一指禅推法,效果较明显。 【肚角】脐下2 寸,旁开2 寸处。肚角是止腹痛的要穴,拿肚角刺激量较强,不可多拿。本穴常与摩腹,掐揉一窝风合用以治疗腹痛;治疗便秘时,常与推下七节骨,摩腹合用。,3.2穴位分类及名称,腰

9、背部穴位,【肩井】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拿肩井多于治疗结束时运用,作为结束手法,称总收法;治疗感冒发热时,常与拿风池,小儿治外感四大手法合用。 【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凹陷中。本穴退热作用较强。捏挤法刺激量较强,多用于治疗热病重证。 【肺俞】第三胸椎下,旁开1.5 寸。本穴有补肺气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肺系虚证,也可与其他具有清宣肺气作用的穴位合用,以治疗肺系实证。 【脾俞】第十一胸椎下,旁开1.5 寸。本穴用于治疗中焦脾胃失调引起的诸证,常与捏脊,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法合用。,3.2穴位分类及名称,腰背部穴位,【肾俞】第二腰椎下,旁开1.5 寸。本穴有明显的补肾功用,常与揉

10、丹田,捏脊,补肾经等合用,治疗小儿先天发育不足,大病及久病以后体虚等。 【脊柱】背部,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捏脊是治疗小儿消化系统诸病的首选法,其主要有调 和脾胃功能的作用。 【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末端成一直线。推上七节骨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三法(摩腹,揉脐,揉龟尾)合用治疗腹泻。用本法治疗便秘、食积时,常与摩腹,退六腑,按弦走搓摩等合用。 【龟尾】尾椎骨末端。本穴作用比较平和,重在调和。用本法治疗便秘时,常配以推下七节骨, 摩腹,拿肚角等法。,3.2穴位分类及名称,上肢部穴位,3.2穴位分类及名称,【脾经】拇指桡侧缘从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本穴为治疗小儿脾胃功能失调最常用手法之一,

11、常与摩腹,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等合用。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本穴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及神志异常方面的病,常与清心经,揉百会,清小肠,捣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本法常与补脾经,捏脊,揉二人上马合用。 【大肠】食指桡侧缘,从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本穴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小肠】小指尺侧缘,从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肾顶】小指顶端。本穴为治疗汗证效穴,常与补肺经,补肾经,补脾经合用。 【肾纹】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本穴为治目疾要穴,常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推六腑等合用。 【

12、四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本穴是治疗疳积的要穴。,上肢部穴位,3.2穴位分类及名称,【小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掌小横纹】手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 【内劳宫】掌心,屈指时,中指、无名指端之间 【内八卦(内八方)】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2/3 长为半径,所作的圆周即为本穴,(在此圆周上从小鱼际开始分布成八个卦位,依次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鱼际交(小天心)】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脾肾】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成一弧形曲线。 【总筋(总位,总心,内窝风)】手掌面,掌后腕

13、横纹中点。 【大横纹(横门)】手掌面,掌后横纹处,近拇指端为阳池,近小指端为阴池。另外上肢部还有十宣(十王)、老龙、端正(左、右端正)、五指节、二扇门、二人上马、外劳宫、威灵、精宁、外八卦(外八方)、一窝风(乙窝风)、膊阳池、三关、天河水、六腑等穴位,上肢部穴位,3.2穴位分类及名称,下肢部穴位,【 箕门 】大腿内侧,髌骨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等。 【百虫】髌骨内上缘2.5 寸处。 主治:惊风抽搐,昏迷不醒,下肢瘫痪,痹痛等。 【足三里】外膝眼下3 寸,胫骨旁开1 寸处。 主治: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厌食,疳积,腹胀,下肢萎软乏力等。 【膝眼】屈膝,髌骨下缘,髌韧

14、带两侧凹陷中,外侧为外膝眼,内侧为内膝眼。 主治:下肢痿软,惊风抽搐,昏迷不醒等。 【前承山】胫骨前缘外侧膝下8 寸处。 主治:惊风,抽搐,角弓反张,昏迷不醒等。 【 三阴交】内踝直上3 寸,胫骨后缘凹陷中。 主治: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赤涩痛, 下肢痿软,贫血乏力等。,3.2穴位分类及名称,下肢部穴位,【解溪】踝关节前横纹中点,趾长伸肌腱和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惊风,吐泻不止,踝关节屈伸不利等。 【 丰隆】外踝上8 寸,胫骨前缘外侧1 寸半,胫腓骨之间。 主治:痰鸣,咳嗽,气喘等。 【委中】腘窝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之间 主治:惊风抽搐,下肢痿软等。 【后承山】腓肠肌腹下凹陷中。

15、主治:腿痛痉挛,下肢痿软,泄泻,便秘等。 【昆仑】外踝后缘与跟腱内侧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惊风,抽搐。 【涌泉】屈趾,足心前正中凹陷中。 主治:五心烦热,烦躁不安,久热不退, 目赤肿痛,潮热虚火,口舌生疮,神昏, 惊风,癫痫,抽搐等。,4.1小儿腹泻概念,小儿腹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形状异常,便下稀薄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为特征的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单纯性消化不良。小儿腹泻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夏秋两季发病率高,2 岁以内易患病,若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当,可影响小儿生长及发育,甚至危及生命。,4.2病因病机,(1)内伤乳食 婴幼儿脾胃功能薄弱,若小儿喂养不当(饥饱无常、乳食

16、无度、突然改变食物性质、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职泄泻。 (2)感受外邪 寒、热(暑)、湿之邪皆能引起泄泻,以湿邪引起发病为多见。寒、热(暑)邪常与湿邪合邪为病。寒、热(暑)邪、寒湿、暑湿、湿热之邪(从表入里或直接入里)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泄泻。 (3)脾胃虚弱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气相对较多,故脾胃负担较重,谓之脾常不足,构成泄泻发生的内在因素,若长期饮食失调、禀赋素虚、大病久病之后失调脾阳不振消化腐熟水谷功能失常水谷不分并走大肠泄泻。 (4)脾肾阳虚 脾虚及肾,肾阳虚冷,命门火衰,无以温煦脾土,以致运化失司,水不化,而致泄泻,4.3辨证论治,4.3辨证论治,4.

17、3辨证论治,(1)伤食型 腹痛腹胀,泄泻量多,酸腐秽臭,常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口臭嗳酸,口渴纳少,呕吐酸溲,舌苔厚腻微黄,脉滑数,指纹沉滞,色紫。 (2) 寒湿型 便稀多沫,甚如水样,色淡臭味小,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可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指纹色红或淡红。 (3) 湿热型(包括暑湿泻) 腹痛即泻,大便黄褐热臭,一日十余次,可表现为暴注下迫,便如水样,亦可为泻下粘滞不爽。肛门灼热发红,身有微热,烦躁口渴,尿少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红。 (4) 脾虚型 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或食后即泻。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有大量奶瓣及食物残渣,日泻数次至十余次,食欲不振,精神疲惫,睡时露睛,面黄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指纹淡红。 (5)脾肾阳虚型 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甚至完谷不化,脐腹冷痛,形寒肢冷,喜暖。舌淡胖,苔薄脉沉细,指纹色淡不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