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廊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619038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廊基坑工程监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管廊基坑工程监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管廊基坑工程监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管廊基坑工程监测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管廊基坑工程监测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廊基坑工程监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廊基坑工程监测方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目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2 1.1 工程特点.2 1.2 建设地点及环境特征.2 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3 1.4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评价.4 第二章 监测目的、任务、依据和程序4 2.1 监测目的.4 2.2 监测任务.4 2.3 监测依据.5 2.4 监测程序.5 第三章 监测项目6 3.1 仪器监测.6 3.2 巡视检查.7 第四章 测点布置8 4.1 一般要求.8 4.2 冠梁顶部位移测点布置.9 4.3 悬臂桩深部水平位移观测点布置.9 4.4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按下列位置布设10 4.5 建筑物的裂缝观测10 4.6 基坑外周围地表沉降观测点10 4.7 地下水位观测井(

2、孔)10 第五章 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11 5.1 一般规定.11 5.2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2 第六章 监测频度13 第七章 监控报警14 第八章 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15第一章第一章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1.11.1 工程特点工程特点温江区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柳林路等 4 条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柳林路管廊起点南熏大道与柳林路交叉口 K0+020,止点温泉大道与柳林路交叉口 K1+980,全长 1960m,管廊布置于柳林路西南侧距道路中线 19.5m 位置;南江路管廊起点杨柳河东路与南江路交叉口 K0+000,止点凤溪大道与南江路交叉口 K1+067.5,全长1067.5m,管廊布置于南江路东南侧

3、距道路中线 13. 9m 位置;永兴路管廊起点杨柳河东路与永兴路交叉口 K0+000,止点凤溪大道与永兴路交叉口 K1+104.1,全长 1104.1m,管廊布置于永兴路东南侧距道路中线 13.9m 位置;五洞桥路管廊起点杨柳河东路与五洞桥路交叉口 K0+000,止点凤溪大道与五洞桥路交叉口 K1+173.9,全长1173.9m,管廊布置于五洞桥路东南侧距道路中线 13.9m 位置。施工采取基坑明挖、结构现浇等工艺。入廊管线种类有高压电力、给水、中水、电力、通信等,柳林路结构全宽为 4.4m,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路结构全宽为 2.4m,柳林路结构高度为 4m,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结构高度为

4、 2.15m,结构断面详见图示。柳林综合管廊顶部覆土厚度 3 米4 米,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路覆土厚度 1 米以内,柳林路基坑一般深度约 7-8m,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路基坑一般深度约 2-3m。1.21.2 建设地点及环境特征建设地点及环境特征本工程位于成都市温江区,起点为南熏大道,至温泉大道,依次穿越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路三条现状市政道路。附近有凤溪大道、杨柳河东路等城市干道,城乡交通网发达,交通便利。本工程拟采用明挖法施工,地表多为现状市政道路、市政道路绿化带、厂区、民居、荒地、耕地等,地形较为平坦。1.3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3.1 工程地质根据

5、勘察报告,拟建场地范围内地层结构相对简单;勘察深度范围内,除上部填土外,其下均为第四纪堆填物及冲击层组成。现分层描述如下: 杂土:杂填土,褐色灰色,松散稍密,稍湿。以粉质土为主,含有机质,地表薄层腐殖土,混有少量碎砖及卵石。粉土:褐黄色,褐灰色,稍密,稍湿;由粉粒及少量粘粒、粉砂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局部粘粒较重,为黏质粉土,间夹少量卵、砾石。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翻译,干强度低,韧性中等。稍密卵石:深灰、青色、浅灰色,成分以砂岩,花岗岩,石英岩,玄武岩及灰岩为主,稍密状,稍湿饱和,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中密卵石:深灰、青色、浅灰色,成分以砂岩,花岗岩,石英岩,玄武

6、岩及灰岩为主,呈中等风化微风化,中密状,湿饱和,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密实卵石:深灰、青色、浅灰色,成分以砂岩,花岗岩,石英岩,玄武岩及灰岩为主,呈中等风化微风化,密实状,湿饱和,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1.3.2 水文及气象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其基本特点是: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常说雨热同期) ,四季分明,冬季温和干燥。多年年平均气温为 16.2左右,最高气温 37.3。多年年平均隆雨量 948.00 毫米,最大降水量为195.2mm,相对湿度 84%;多年年平均蒸发量为 1020.8 毫米。多年

7、年平均风速为 1.35 米/秒,最大风速 14.8 米/s,极大风速 27.4 米/s。多年年平均风压力为 140pa,最大风压力 250pa,主导风向为NNE。根据勘察报告,场区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类型,勘察期间为枯水期,实测地下水静水位在自然地表下 6.309.50m,水位标高在517.59522.97m,地下水具有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位逐渐耗失的特点。地下水位动态受季节变化明显,呈季节性变化,水位年变化幅度 2.504.00m 之间。1.41.4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评价基坑工程安全等级评价本工程基坑设计安全等级属于二级基坑工程,应按二级基坑工程实施监测。第二章第二章 监测目的、任

8、务、依据和程序监测目的、任务、依据和程序2.12.1 监测目的监测目的为基坑工程优化设计、指导基坑工程施工,确保基坑稳定保护周边已建建(构)筑物、管线;保证施工人员安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2.22.2 监测任务监测任务(1)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包括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土体深部水平位移观测等;(2)周边环境监测:周围建筑物变形观测、周围地面沉降观测、地下水变化观测等。(3)地下管线的沉降及位移2.32.3 监测依据监测依据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

9、J8-20075.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2.42.4 监测程序监测程序1. 现场踏勘,收集资料;2. 制定监测方案,并报设计、监理和业主认可;3. 展开前期准备工作,设置观测点、校验设备、仪器;4. 观测点和设备、仪器、元件验收;5. 现场监测;6. 监测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报表反馈;7. 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9现场监测工作结束,提交完整的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第三章第三章 监测项目监测项目3.13.1 仪器监测仪器监测根据建筑基坑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的规定,基坑工程现场仪器监测项目的选择应在充分考虑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工程安全

10、等级、支护结构的特点及变形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表1 进行选择。表表 1 1 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基坑工程监测项目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序号监测项目一级二级三级 1坡(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应测应测应测 2围护结构(坡体)深层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应测3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变形应测应测宜测 4地下水位应测应测宜测 5基坑底部隆起应测宜测可测 6围护结构内力应测宜测可测 7锚杆(土钉)拉力应测宜测可测 8支撑轴力或变形应测宜测可测 9立柱变形应测宜测可测 10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应测宜测宜测 11围护结构界面上侧向压力宜测可测可测本工程基坑深度 78m 且基坑开挖深度内有邻近的建筑物和管线,依据规范,该基

11、坑工程安全等级属于二级,应按照二级基坑确定监测项目。考虑到该工程的特点,确定的监测项目见表 2。表表 2 2 本工程基坑监测项目本工程基坑监测项目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序号监测项目二级 1坡(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应测 2周围地表沉降、裂缝应测3周围建(构)筑物变形应测4地下水位应测 5地下管线沉降及位移应测3.23.2 巡视检查巡视检查基坑工程监测期内,每天应由有经验的监测人员,对基坑工程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纪录。3.2.1 巡视检查内容1. 支护结构1)支护结构的成型质量;2)冠梁、围檩有无裂缝出现;4)锚索有无破坏;5)护面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6)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2 施工工况1)

12、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层高度、开挖分段长度是否与设计工况一致,有无超深、超长开挖;3)基坑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设施是否正常运转;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3 周边环境1)地下管线有无泄漏,电缆有无破损;2)临近基坑及建(构)筑物施工工况;3)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设施、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4. 监测设施1)基准点、测点有无破坏现象;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保护情况。3.2.2 巡视检查方法和记录主要依靠目测,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全站仪等工器具以及摄录像机进行。每次巡视检查应对自然环境(雨水

13、、气温、洪水的变化等) 、基坑工程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施工和监理单位相关人员。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当日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以便准确地评价基坑的工作状态。第四章第四章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4.14.1 一般要求一般要求1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以满足监控要求为准,在满足监测对象结构安全控制的前提下,考虑监测工作量的大小及费用控制的要求。2 测点的位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工作状态,且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或有损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特征。3 测点的位置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4 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适当加密。

14、5 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少于三点,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距离基坑边缘不小于 5 倍的开挖深度,也不小于3050m。位移观测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尚应考虑到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6 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7 观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应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8 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4.24.2 冠梁顶部位移测点布置冠梁顶部位移测点布置冠梁顶部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沿围护结构的周边布置,一般每边的中部和端部均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观测点宜设置在与围护结构刚性连接的钢筋混凝土冠梁上。4.34

15、.3 悬臂桩深部水平位移观测点布置悬臂桩深部水平位移观测点布置观测点设置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当用测斜仪观测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护结构或土体里的测斜管,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一般大于围护结构埋深 510m。测斜管应保持垂直,并使一对测斜管的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4.44.4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按下列位置布设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按下列位置布设 1. 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 1015m 处或每隔 23 根柱基上;2. 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3. 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

16、交接处;4. 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5. 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4.54.5 建筑物的裂缝观测建筑物的裂缝观测在裂缝两侧设置观测标志。对于较大的裂缝,每条裂缝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一组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在裂缝的末端。4.64.6 基坑外周围地表沉降观测点基坑外周围地表沉降观测点布设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 23 倍,并由密到疏布置测点;测点宜设在基坑纵横轴线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4.74.7 地下水位观测井(孔)地下水位观测井(孔)位置和数量根据观测需要布置。坑内降水观测井(孔)设置在基坑的每边中间和基坑中央,埋深一般与降水井点的埋深相同;坑外降水观测井(孔)沿基坑外周边布设。第五章第五章 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5.15.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5.1.1 现场监测的观测仪器和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