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章 科学实践观和新唯物主义视野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第四章 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辩正过程和真理 第五章 社会的实践本质和物质基础 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发展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八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中国化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一、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基本派
2、别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伟大变革意义,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1、什么是哲学(P2-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介绍:历史上大哲学家们的见解) 2、哲学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和意义(P5-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内容: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思维和存在有否同一性,历代大哲学家的见解,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式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表示:“追求”(philem)“智慧”(sophia),即爱智慧。,一、古代哲学,(一)古希腊罗马哲学(本体论) 泰利斯(
3、约公元前627前547年)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0470年):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年):世界的本原是“数”,从数中产生出点,点产生出线、线产生出面,面产生出立体,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事物,产生出水、火、土、气四种元素,四种元素产生万物。,柏拉图:理念论感觉到的事物是理念的影子。哲学是研究理念这样的真理的科学。认识是人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事物的原因。 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之存在的学问;物理学是第二哲学;第三哲学是数学。,(二)中国古代哲学 西周和春秋时期 易经:起源于殷周之
4、际(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认为世界由八种性质的东西构成,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称为八卦。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以象万物,故“易与天地准”。,尚书 洪范:(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记载箕子答武王问天道的言论。洪范即天地间最大的法则。提出“五行”的法则,认为水、火、木、金、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基本物质形态。把“金”作为基本物质,在古代只有中国才这样认为。,史伯(西周末期人、周幽王的太史。):史伯认为土、金、木、水、火五种物质相杂而构成百物,史伯的“五行”说与古希腊的“元素论”已十分相近。提出“和”与“同”的区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伯阳父(西周末期人、周幽王的太史。):
5、提出地震原因在于阴阳失调。“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国语周语)这是我国今日见之于文献的最早的关于阴阳学说的记载。此乃关于阴阳学说的运用,至于阴阳学说和阴阳概念的形成,当更早于伯阳父。注:史伯和伯阳父很可能是同一个人,如是,则为中国第一位哲学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唯物论的哲学家,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年):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发自然。”(第25章),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建立 “仁”学体系,核心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基本原则是“立
6、人”“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之方为“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 罕言天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管子水地(任继愈说为公元前476年,张岱年说为公元前376年):水是万物的根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孟子(公元前372年约前289年):天人合一观:“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莫之为而为者,天也。”(万章上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离娄下)“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告子下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是故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庄子(约公元前3
7、69年前286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史记老子申韩列传)。“天人观”:“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骈姆篇)“天在内;人在外。” (秋水篇)“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末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篇),荀子(约公元前298年前238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生”。(礼论)“天行有常,不为
8、尧存,不为桀亡”。“列星随旋,日月递昭,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天论)“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也。”(天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zhan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王制),张载(公元10201077年,陕西眉县横渠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
9、形尔。 ”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篇),程颢、程颐(公元10321085年,公元10331107年,河南人,亲兄弟):“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万物皆然,都自这里出去。”(二程遗书卷十八),程 颢,程 颐,朱熹(公元11301200年,江西婺源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文集答黄道夫书)“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语类卷一)“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文集 答王子合)。,陆九渊(公元1139
10、1192年,江西抚州金溪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象山全集卷十一与李宰书)。“塞宇宙,一理耳-此理之大,岂有限量?”(全集卷十二与赵咏道书 ) “道,未有外乎其心者”(同上卷十九敬斋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同上,卷三十五),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阳明,浙江余姚人):“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者也”(紫阳书院集序)“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王夫之(王船山,公元16191692年,明万历至清康熙,湖南衡阳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正蒙注太和篇)“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同上),“气者,理之依也。气盛则理达。”(思文录内篇)“天下岂别有所谓理?气得其理之谓理也。气原是有理底,尽天下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孟子)“天地者,实也。虚不可分,而实可分也。”“先儒以月落万川为拟者误矣。川月非真,离月之影,而川固无月也。”(尚书引义泰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