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6606695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139 大小:10.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第一节 胃 炎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第四节 肝硬化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Normal gastric mucosa,固有腺: 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 胃底腺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主细胞胃酶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泌酸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胃 炎,胃炎,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反复发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胃 炎,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病变表浅 胃镜观察:粘膜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 光镜下 :病变仅限于粘膜浅层,固有腺体保持完整。,Chronic sup

2、erficial gastritis,镜下:粘膜炎细胞浸润,固有腺保持完整。3、分级(Grading):轻,中,重三级,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第一节 胃 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及发病机理,长期慢性刺激 十二指肠液返流致胃粘膜屏障破坏 自身免疫功能失调 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第一节 胃 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特点: 1、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 2、常伴有肠上皮化生 。,第一节 胃 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光镜 : 在粘膜全层内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胃固有腺体萎缩,腺体数量减少,可见囊性扩张。 常出现上皮化生 。,第一节 胃 炎 二、

3、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及合并症,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消化性溃疡,发病率为10%左右,发病年龄20-50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痛、嗳气、返酸等症状,反复发作。 十二指肠溃疡约70,胃溃疡约25,两者并存的复合性溃疡约5。,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损害因素: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长期服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 胃酸分泌增加:迷走神经功能紊乱 ,吸烟; 应激和心理因素:精神紧张、

4、焦虑或情绪波动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二、病理变化,以胃溃疡为例: 多位于胃窦小弯侧; 大体: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1年。 轻度慢性肝炎 肝小叶结构完整; 点状坏死; 汇管区周围纤维组织轻度增生。 中度慢性肝炎 特征性病变:桥接坏死; 肝细胞坏死明显灶状、带状、碎片状坏死; 肝小叶内纤维组织增生。 重度慢性肝炎 重度碎片状坏死、大范围桥接坏死; 肝细胞不规则再生; 纤维组织增生更加明显,分割肝小叶。 *毛玻璃样肝细胞,三、临床病理类型 3重型病毒性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严重大块坏死; 肝窦明显扩张充血并出血;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残留的肝细胞很少有再生现象。 肉眼观 :急

5、性黄色肝萎缩。 发展迅猛,病死率极高。多在短期内死亡。,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 M:弥漫性大片坏死(2/3肝实质) ;肝窦显著扩张、充血、出血, Kupffer细胞、肥大、吞噬(+);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不明显。 G:肝显著缩小,质软,被膜皱缩,切面黄或红褐色。,3重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病理联系: 黄疸; 出血倾向:DIC 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 肝肾综合征。,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 临床:肝细胞性黄疸;出血倾向;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 结局:肝功能衰竭(肝昏迷);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DIC;亚急性重型肝炎 。,3重型病毒性肝炎,(2)亚

6、急性重型肝炎: 亚大块的肝细胞坏死与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并存; 网状纤维支架塌陷; 小叶内外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 肉眼:亚急性黄色肝萎缩。,重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 M: *大片的肝细胞坏死+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明显炎细胞浸润; 小胆管增生、淤胆、胆栓。 G:肝缩小,黄绿色,大小不等的结节,质略硬。,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 第四节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肝硬化: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破坏改建,使肝脏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病理学基础是肝进行性纤维化。,多种原因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

7、死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肝小叶结构改建、肝内血液循环紊乱肝脏变形、变硬门脉高压,肝功能障碍,叫肝硬变。,分类,据病变形态: 小结节型大结节型混合型不完全分隔型 据病因: 病毒肝炎性肝硬变酒精性肝硬变胆汁性肝硬变隐源性肝硬变 我国结合病因、病变及临床表现: 门脉性肝硬变坏死后性肝硬变胆汁性肝硬变淤血性肝硬变寄生虫性肝硬变色素性肝硬变,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 第四节 肝硬化,一、门脉性肝硬化 二、其它类型肝硬化,第四节 肝硬化 一、门脉性肝硬化,(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第四节 肝硬化 一、门脉性肝硬化,(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毒性肝炎:我国最常见原因。 2慢性酒精中毒:欧美国家最常见原因。 3营养缺乏:蛋氨酸缺乏。 4.中毒:四氯化碳、黄磷等。,发病机制,*关键环节:肝进行性纤维化 致病因素肝细胞反复发生变性、坏死、结节状再生假小叶形成,肝结构改建,纤维组织增生肝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