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05760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学案学案第六单元感悟文情亲近自然1 三峡2 短文两篇3 观潮4 湖心亭看雪5 诗四首 兴趣情境导引暑假中,语文老师布置了唯一的一项作业,要求同学小组合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写一篇研究论文,题为:古代文人与(可填“山” 、 “水” 、 “雪”等自然界的景物)暑假后进行交流。写论文的具体要求是:1用 18 页方格稿纸写一篇论文,大约 5000 字。2自己查检资料。3文章开头有“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4书末列出参考书目。宣布完这个决定后,老师以“山水”为例证,提供了简略的研究内容:孔老夫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2、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 )如果说“知者乐水”是显示对活跃的生命力的追求,那么, “仁者乐山”则当是显示对沉静的理性智慧的执着了。因此到了六朝玄学兴盛之时,玄学家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画山水序 )说的是山水以它外在形状有声有色地(美美地)体现了大自然的内在本质。于是,崇玄者就说:“嗟山岳之所奇庭,实神明之所扶持。 ” (孙绰天台山赋 )崇道者就说:“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 (郭璞注山海经叙 )崇佛者就说:“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 (惠远庐山东林杂诗 )再于是,道观佛寺就大都建在深山老林了,而游山悟道之风就

3、越刮越盛了:“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 ”(世说新语赏誉 ) “徘徊崇岭,流目四瞩。 ”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 ) “游山诗”以及“游仙诗” (名为游仙实为游山)也就盛行开来了。从上面说的可看出,古代文人对“山”的推崇,其实是巴望在人世间追求一个带有几分虚幻性的精神超越境界,这样呢,当他们在现实中感到不得意不顺心时,便就往往扑向“山”的怀抱,将“山”作为逃避现实尘俗的隐逸处所。于是, “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 ” (谢眺始之宣城郡诗 )宦游者不由自主被吸引:“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 (王籍入若耶溪 )游仙慕道者也向往“山林隐遁栖” (郭璞游仙诗其一) 。虽然

4、隐士中也有借隐逸而求仕进者,即所谓“终南捷径” 、“山中宰相”之流,但“山”毕竟成为了历代文人士大夫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结,即使这些“山”的崇拜者大多未曾真正隐居山林,但确实可说是“虽身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郭象庄子逍遥游注 )了。除此之外,古代文人总得长年在外游走,求学谋职,于是,在他们游走过程当中,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跟山水发生种种关系。大概从魏晋起吧,宦游跟山水结合就成了诗歌中的一个传统,沈约说了:“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早发定山 )鲍照的话更值得琢磨:“乘以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 (登庐山 )就是将“乐山”跟“远游”结合了,要注意这诗句中的俩字“乐”与“情”

5、。这“乐”啊,说明有审美的意思;这“情”呢,又说明有抒情的意味,也就是说作者往往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总之,景跟情纠缠不清了,审美跟抒情水乳交汇了,何逊不就说了么:“在昔爱名山,自知欢独往。情游乃落魄,得性随怡养。 ” (入西塞示南府同僚 )于是,旅途中尽管有山有水,但人们往往更瞩目于山:“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千岩盛阻积,万壑势迥萦。 ” (鲍照登庐山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写山之中有寄寓,这也是要注意到的一点:“十载重来儿女换,似曾相识有青山。 ” (刘宰过尤溪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三国演义开篇词)不论是儿女

6、私情还是家国春秋,都是以“青山”寄寓着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晏殊踏莎行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别离苦思与国破悲痛,都一样借助山的阻隔得以重重渲染。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在这些对自然山岭的叙说之中,暗喻了多少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老例语文老师告诉大家,在写论文的过程当中,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要广泛搜集资料,不要局限于教师提供的内容,以此为联想点,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与搜寻。2开三次碰头会,搜集资料之前集中一次,讨论资料搜集的

7、方法;写成草稿时集中一次,交流写作体会与修改方法;定稿之后集中一次,交流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要求则是了解古代文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由此学习中国古代诗文写景的方法与情感寄托。 难点互动探索难点问题 1 理解古诗文中的字词句师: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我们首先要能够结合古代文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生:老师,我们觉得文言文难读难懂。什么原因呢?师:因为我们积累的文言知识还很少,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还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今天我们阅读理解起来困难较大。生:怎样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呢?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文言现象。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文言字词的常见分类和用法。生:它们可以分为几类,常见用法是什么?师:所有的文言字词可以

8、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所谓实词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虚词是指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生:它们各有哪些用法呢?师:文言实词大致上有以下几种用法:古今同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现象;在接下来的范例阐释中我们会具体分析。生: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哪些呢?师:常见的文言句式一般有判断句、被动句、倒置句、省略句这四种。相关知识链接常见文言词语现象分类 概念 举例通假字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要按本字读音,一种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文言实词 指文言文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等 名词:自

9、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动词:至于夏水襄陵。形容词: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数词:其间千二百里。代词:飞漱其间。文言虚词 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副词: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介词:自三峡七百里中。连词:自非亭午夜分。助词: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叹词:(略) 相关知识链接古今义分类 概念 举例例句 古义 今义古今同义 古今词义基本没有改变 每至晴初霜旦 早晨词义转移(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改变 空谷传响 回音 声响 相关知识链接词类活用分类 举例名词活用作动词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状语 略动词活用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相关知

10、识链接文言句式分类 概念 举例判断句 古汉语中表判断语气的句子,多用“者” 、 “也”表判断。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被动句 文言句子中,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受动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倒装句 文言文在表述过程当中,常改变词序和句序,改变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称为倒装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省略句 古汉语表达简略,往往省掉某些句子成分,称为省略句。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范例 1 本单元有哪些需要掌握的文言实词?分析:三峡中的文言实词有“襄” 、 “沿” 、 “溯” 、 “疾” 、“素湍” 、 “曦” 、 “奔” 、 “回清” 、

11、“绝巘” 、 “飞漱” 、 “清荣峻茂” 、 “属引”等。短文两篇中的文言实词有“五色交辉” 、 “歇” 、“颓” 、 “沉鳞” 、 “与” 、 “空明” 、 “闲人” 。观潮中的文言实词有“沃日” 、 “艨艟” 、 “披发文身” 、 “鲸波万仞” 、 “腾身百变” 、 “溢目” 、 “僦赁”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言实词有“是日” 、 “更定” 、“拿” 、 “毳衣” 、 “雾凇沆砀” 、 “焉”诗四首中的文言实词有“理” 、 “荒秽” 、 “荷锄” 、“单车” 、 “过” 、 “征蓬” 、 “胡天” 、 “孤烟” 、 “长河” 、 “大荒” 、 “腊酒浑” 、 “柳暗花明” 、 “闲乘月” 、

12、 “无时” 。解答:本单元需掌握的文言实词有“襄” 、 “沿” 、 “溯” 、 “疾” 、“素湍” 、 “曦” 、 “奔” 、 “回清” 、 “绝巘” 、 “飞漱” 、 “清荣峻茂” 、 “属引” 、 “五色交辉” 、 “歇” 、 “颓” 、 “沉鳞” 、 “与” 、“空明” 、 “闲人” 、 “沃日” 、 “艨艟” 、 “披发文身” 、 “鲸波万仞” 、 “腾身百变” 、 “溢目” 、 “僦赁” 、 “更定” 、 “拿” 、“毳衣” 、 “雾凇沆砀” 、 “焉” 、 “理” 、 “荒秽” 、 “荷锄” 、“单车” 、 “过” 、 “征蓬” 、 “胡天” 、 “孤烟” 、 “长河” 、 “大荒

13、” 、 “腊酒浑” 、 “柳暗花明” 、 “闲乘月” 、 “无时”等。具体词义,详见书下注释。解题方法链接理解文言文,掌握文言实词为其重点,宜立足书下注释,进行整理。范例 2 本单元有哪些词类活用现象?分析: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之一。 ,本单元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动词活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解答:本单元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动词活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春冬之时,则素

14、湍绿潭,回清倒影” 。解题方法链接判断一个词是否是活用,要看它的语法功能,即看它处在什么位置上,然后再来判定它的活用情况。范例 3 请整理出本单元的古今异义词语分析:古今词义的变化,分几种情况: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的发生了变化,其差异或小或大,具体说来,本单元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有以下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2。不见曦月。3。良多趣味。4。林寒涧肃。5。空谷传响。6。晓雾将歇。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8。吞天沃土。9。虽席地不容闲也。10。是日更定。11。余拿一小船。12。属国过居延。13。长河落日圆。解答:词语 古义 今义略无阙处 完全 很少不见曦月 太阳 日光良多趣味 的确 优良,好林寒涧肃

15、 寂静 严肃空谷传响 回音 声响晓雾将歇 消散 休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 但是吞天沃日 用水淋洗 肥沃虽席地不容闲也 即使 虽然是日更定 这 判断词余拿一小船 划 取属国过居延 拜访,访问 经过长河落日圆 黄河 河流 解题方法链接对于古今词义的变化,可从“所指内容”和“感情色彩”两方面来考察。所指内容的差异表现为三种形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主要指词的使用,古今有褒贬的不同。范例 4:本单元的文言句式大致有几类?举例说明。分析:古汉语的文言句式大致有以下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所谓判断句,是指表判断语气的句子,多用“者” 、 “也”表示判断;

16、被动句中,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受动者;文言文在表述过程当中,常改变词序和句序,改变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称为倒装句;古汉语表达简略,往往省掉某些句子成分,称为省略句。解答:本单元的文言句式大致有判断句,如“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被动句,如“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倒装句,如“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省略句,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解题方法链接古代汉语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特殊的句式和固定结构。在学习时应注意比较古今句式的差别,了解特殊句式的特征,并联系上下文去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难点问题 2 理解古诗文的表现手法范例 1 三峡一文的写景有何特色?分析: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