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突破复习53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599552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突破复习53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1届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突破复习53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1届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突破复习53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1届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突破复习53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1届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突破复习53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突破复习5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突破复习53(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高考考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思考:左边漫画,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这两种世界观划分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提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划分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图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核心解读,1比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2、一是物质和意识 哪个是世界的本质,谁决定谁;二是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 识,二是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能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2弄清三个划分标准(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对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何者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凡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凡唯心主义都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精神是世界的本原。(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知论认为,思维能正确

3、认识存在;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划分标准:对世界状况怎么样问题的不同回答。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特别提示!不能认为“凡唯物主义哲学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哲学都是错误的”。,特别提示!从总体上看,唯心主义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错误的;但就其局部范 围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的认识和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1唯物主义及其形态,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而形成的。如图所示:,

4、2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本原。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绝对精神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在事先,“8”就是发 喜鹊报喜 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 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例1】(2008江苏)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 A. 心外无物 B

5、.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 理在气先 D. 存在就是被感知,答案:B 解析:B项符合题意“神”为意识,“形”为物质,物质存在则意识存在,物质毁灭则意识毁灭。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属于唯物主义观点。A、D两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C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即所谓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例2】(2008广东理基) 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

6、“物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是 ( ) A. 机械唯物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客观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答案:B 解析:认为自身感觉是本原的,“物”是派生的,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B项。,1. (2009杭州模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答案: B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此答案为B项。,2. (2009杭州检测)“气者,理之依也”与“物是观念的集合”的分歧是 ( ) A.

7、 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 围绕着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答案 :B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古人语言中蕴含的哲理。“气者,理之依也”是典型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而“物是观念的集合”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由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应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故应排除A、C、D三项。,答案: A 解析:这是一道漫画分析题,做好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漫画的寓意,由漫画和题干中的提示语可知,应是唯心主义观点,而且漫画中的主人把世界上有无悬崖的存在取决于自己的意念,故应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3. 漫画“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

8、崖”,从哲学上看是 (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认为物质是客观精神派生的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否认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观点,4. (2009广东文基)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 A. 存在决定思维 B. 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C.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答案: A 解析:这句民谚说明了事物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应选择A项。,5. (2009广东文基)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都认为 ( ) A. 物质可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 B.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C.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D.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答案: C

9、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共同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虽然观点各异,但它们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因而选C项。,6. 唯心主义和宗教在当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越来越主观唯心主义化,下列哪些命题表明了这一趋势 ( ) 跟着感觉走 上帝就在我心中 上帝代表爱 人的意志、欲望、直觉决定一切 A. B. C. D. ,答案: B 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的唯一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故应排除题肢和。,7.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10、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观点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答案: D 解析:灵与不灵,取决于人的“心”,人的意志,应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应选择D项。,8. 材料一法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拉美特利从物质元素和物质结构上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说:“人是机器,人的肌体和心灵的一切运动都是机器运动的一种表现,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都是身体上各种机器机械作用的结果。” 材料二我国明朝著名哲学家王守仁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别属于什么

11、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分别具有什么特点?,答案:(1)拉美特利的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王守仁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特点;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1一个城市应该有一个城市的风格,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表达。但我国很多县城的规划很差,几乎都是一个面孔。“千城一面”的做法( )A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B是唯心主义在工作中的表现C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表现D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12、,解析:“千城一面”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项排除;“千城一面”的做法是错误的,C、D项排除;这种现象是“长官意志”和“拍脑袋决策”的结果,故选B。 答案:B,2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 群众,从唯物论看,是为了做到( )A客观与主观相互制约B主观与客观相符合C利用和创造规律D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解析:A、C项说法是错误的,B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2009年9月15日18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要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专家分析指出:要

13、提高执政能力,一定要讲谦虚、务实、认真,开放进取、讲求实效。 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党应如何做到求真务实?(12分),学 生 抽 样,教师评语,评 分 标 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到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4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4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2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分),方法总结,哲学上回答“怎么办”或“启示”类的问题应侧重方法论。对于求真务实的做法应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观点,以人为本,群众路线等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