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2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99045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教学设计2_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说》教学设计2_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说》教学设计2_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说》教学设计2_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说》教学设计2_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说》教学设计2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教学设计2_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说马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2 2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1难句译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然后,这以后。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这、这种。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2、虽:即使。能:能力,本领。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外见:表现在外面。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 2 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

3、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 3 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当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 ,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第 1 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第 2、3 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介绍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

4、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三、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

5、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五、通读课文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讨论: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六、学习课文(一)学习课文第

6、 1 段1朗读课文第 l 段。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相马 祗 骈死 槽枥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明确:察看,仔细地看。“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骈,并。 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介词“于” ,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 ,可以作“因为”讲。4学生逐句读、译。5教师归纳讲析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

7、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连词“然后” ,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 “称” ,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

8、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第 1 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齐读第 1 段。(二)学习课文第 2 段1朗读第 2 段。2正音、析义(或辨形):3逐句读、译。4教师归纳、讲析: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 “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 “是马也” , “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 “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9、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第 2 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5齐读第 2 段。(三)学习课文第 3 段。1朗读第 3 段。2学生读、译第 3 段。3归纳、讲析:提问:“策之” “食之” “鸣之”是什么句式?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明确:前两个“之” ,代词,指千

10、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 “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 ,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

11、伯乐。第 3 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4齐读第 3 段。(四)归纳课文。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归纳写作特点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六)课堂练习:l教师领读全文。2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七、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